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研究
2022-11-25刘雯
刘 雯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甘肃 定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学教育的改革也在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加深。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各个学科都根据学科特点及人才发展的规律进行不断改革。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的积累与建构,而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逐渐形成的正确态度、价值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应用指的是根据语言的内在系统构建语篇,即先用词组组成相应的句子,再用句组组成整个段落,完成文章。汉语作为学生的母语,在语言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初始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应是一个借助母语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特殊体裁的内容进行书面表达时,要让学生更充分考虑风格、形式、文化、审美等诸多因素。由于汉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建构的学习是语文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汉语素养。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而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趋于成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语文教材的设置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进行课内外文章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语言和文学意象,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总结、概括、联系、想象的能力,将文章从一般到概括、从抽象到具体地进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升华,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满足独创性和批判性的要求和目标,最终可以将语言学习应用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其他问题中。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欣赏与创作要求学生能从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汉字的独特美。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要充分体会文字美、结构美与意境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感作者之所感。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在对内容理解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意境的体验,优秀的文章是一幅幅画卷,而语文学习能引导学生欣赏与品味文字与情感之间的优美,产生对文章的思考与感悟,产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感触文章的意境。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所谓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是优秀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对本民族的知识有了足够的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提高了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包括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内容,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最终形成对不同多元文化的尊重。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不足
(一)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理念落伍,方法老旧,技能欠缺
目前,很多阅读课程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内容。这种接受式教学的方式与理念较为被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难独立阅读,对于课本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学生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不能主动地积累。
此外,教师教学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龄段中学生来说,如果课堂不让其进行独立阅读与思考,课后他们将很难独立阅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干预。教师往往注重课程内容的教学而忽视阅读技巧的培养。教师应根据课堂条件和学生知识的变化,分层次、有规划地优化阅读教学的设计。
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的阅读教学技巧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缺少与学生足够的互动,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不够,不能设置由外到内、由浅至深的引导性问题,有时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从文章原文中找到答案,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阅读的宝贵机会;有时又过于困难,学生缺少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及对其思维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艰难,从而失去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是被动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直接将答案展示给学生,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讲解内容局限于考试
如今的中学教学体系正按照教学标准改革不断深化,但仍有不少教师和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尤其是初中、高中毕业班的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成绩,会教给学生一些应试方法与答题技巧,教学生如何“投机取巧”,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内容时,通过某些技巧快速找到正确答案。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只是通过阅读课提高了“答题能力”,却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成绩,以考试内容为方向来进行阅读讲解,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学生对知识点的相关内涵也没有深入理解,无法举一反三,而只是按照答题套路进行记忆作答,一旦遇到延展性问题,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一味的技巧训练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这种学习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努力、长期努力,教师需要细心教导,让学生不断掌握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3.阅读评价体系缺失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但学习效果仍靠教师写试卷、学生作答、根据最终成绩评判。教师基于成绩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这种阅读评价体系违背了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初衷,将阅读理解作为试卷的一部分,阅读技能的锻炼只是为了在书本上体现满分。学生不能通过阅读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不利于这个年龄段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很容易形成以成绩来判断自己个人价值的思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更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们对自己的成绩形成了不正确的认知,在面对成绩的起起落落时,很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二)学生学习阅读的现状与不足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思维
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长久而缓慢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将语文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利用空余的碎片化时间阅读与思考。学生认为语文是自己的母语而减少其时间投入,对阅读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也缺乏耐心将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学习的始终。许多学生仅仅只是在课堂时间阅读文章,甚至连基本的课后预习都无法做到。
另外,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态度也使得许多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倦怠心理。学生只在乎阅读题的答题技巧,认为学习阅读就等于学会答题,将阅读课程抹上了浓厚的功利性。学生在条件反射式的答题训练中逐渐忘记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思索,对行文的结构充分分析,与文章的意境产生共鸣。
2.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资源匮乏
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每天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学业,还要应对中考、高考的压力。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注重长期积累和沉淀,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时间长,效果慢。有的学生背诵所谓的阅读答案模板,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成绩,形成固定思维。他们认为阅读只是为了学习课本和满足考试的需要,因此缺乏主动性,难以长期坚持。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学生面临更多新鲜事物的诱惑,更喜欢充满活力和挑战的事物,难以投入阅读学习中。在日常的阅读课中,如果学生不提前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文时,学生只能置身事外,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和身临其境,很难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学生只是漫不经心地学习,没有深入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更多的教师果断放弃阅读课,直接进入阅读技巧的讲授部分,设置更多“习题课”来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学生和教师都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只注重结果,放弃了对过程的探索。
3.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阅读教学多为教师主导的阅读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探索精神,仅仅进行知识理论和阅读技巧的讲授教学,相当于浪费了学生思维、感知能力都高速发展的好时机。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天性,设置更多课程环节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活动设置也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目前的现实是,课堂教学仍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师只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少。学生直接获取知识,失去了探索的机会。缺乏思考的学习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无法与过去的经验建立起联系,也忽视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获得知识的快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常侧重于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技巧,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够重视,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三、中学语文教学常用方法的研究
(一)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强调以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为学生创造真实体验,为学生抛出切入点并引导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且有意义的建构,强调学生在教学全程中充分参与,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实践方案从而解决问题。该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相互交流,拓展思维,交换解决方案,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进行操作直至发现最佳的解决方案。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阅读的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文章进行深度体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避免阅读教学中的无序和片面化。抛锚式教学同样尊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倡多角度、创造性地阅读,形成独特的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二)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真实而又生动的具体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体验与感悟,自发地进行学习与探索。在情境中,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理性的思索,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情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的情境式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融入语境与意境,带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探索与体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以情绪的培养为动力,通过情绪的产生来感知文章的真实意境,以生动的形象和真实感人的情感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讲授式教学
讲授式教学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现成理论知识,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结构。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学生探索知识的时间,直接将前人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但该方法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在当今的中学教育中,更提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讲授式教学只重视知识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
(四)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该教学方法也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外部支持,教师提供与新知识有一定关系的材料,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带领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逐渐减少外部支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探索,直到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主动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本文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析,针对课程目标的要求对照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探究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学生和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探索时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也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有关。在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多选择讲授式、情境式、支架式以及抛锚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这些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做出了一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