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的角度看园林设计的需求
2022-11-25王君玉
王君玉
(广州域道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335)
0 引言
动物是风景园林体系中的一项特殊要素,被视为托物言志的对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美好寓意。根据南宋著名经史学家王应麟在《山海经》一书记载,在隋唐时期,隋炀帝在现今河南洛阳地区辟地二百里营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共进花木鸟兽鱼虫莫知其数。然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体系中,对动物要素缺乏必要重视和系统性研究,由此限制了风景园林设计多维度的提升,本文就此开展研究。
1 从动物角度出发的园林设计需求
1.1 提供动物栖息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因此侵占了一部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野生动物的实际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加之多数动物有着较高的环境敏感性,受到人为干扰和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影响,一些城市周边区域的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家园。例如,根据近年来开展的一项调查工作结果显示,在21世纪初,上海市五角场地区域的鸟类种数仅为46 种,且游禽种群全部消失,三宝鸟、斑头秋沙鸭、白颈鸦等鸟类在当地彻底灭绝,而20 世纪60 年代的鸟类种数高达128 种。在这一形势下,通过在风景园林工程中规划、营造野生动物栖息地,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探索人类、野生动物二者的更好共处方式[1]。
此外,在早期园林工程中,虽然在园区内部规划一定数量的动物栖息地,但这类栖息地却存在受人为干扰、生境破碎、面积过小的问题,导致动物群落结构过于简单,物种多样性未达到预期要求。例如,受人为干扰问题在于,城市噪音、高层建筑与光污染等因素对野生动物造成过度惊吓,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每年有大约6 亿只鸟因撞上摩天大楼而死亡。对此,必须在风景园林设计期间树立动物保护意识,采取规划动物栖息地、规划生态廊道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小人为因素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干扰,争取早日解决生境破碎、栖息地面积过小等实际问题。
1.2 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绿地
在国内外城市的早期发展阶段,以改造自然作为主要建设理念,通过人为手段来干预城市生态环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引发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因此,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的全新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城市打造为一套复合生态系统,旨在建立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聚居环境,以保护自然作为发展基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动物保护在风景园林设计体系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提出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绿地的设计思路,这既是营造优美宜人景观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建立人与动物良好平衡机制的重要举措,人与动物都是城市的主人。例如,1977 年,英国伦敦修建一座William Curtis 生态主题公园,在园内人工营造动物栖息地作为保护绿地,野生动物在绿地中生息繁衍。而在1986 年,在伦敦修建了Stave Hill 生态公园,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杜绝游览者私自闯入栖息地内打扰动物作息[2]。
1.3 充分发挥动物的景观价值与生态作用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基础得到极大丰富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早期建成风景园林工程暴露出景色单调乏味、长时间形成审美疲劳等多项问题,没有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致使我国风景园林事业陷入发展瓶颈。与此同时,在风景园林体系中,野生动物有着十分突出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作用,唯有从动物保护角度出发来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在园区内规划生态廊道、动物栖息地和营巢区等功能区域,才能将动物要素彻底纳入园林景观体系当中,围绕野生动物来打造更为生动的园林景观。这有利于活跃园林空间氛围、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突破旧有风景园林设计体系的局限性,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迈向全新发展阶段。
以鹭科鸟类的景观价值与生态作用为例。从景观价值角度来看,鹭科鸟类有着洁净羽毛、淡雅色泽和优美姿态,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青睐喜爱,杜牧在《晚晴赋》中有言:“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向白鹭赋予风标公子的美誉。同时,包括南昌、鹰潭在内的我国多座城市也将白鹭定位市鸟,如南昌市内修建的天香园,数以万亿的白鹭在每年开春时节飞往天香园,成为南昌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从生态作用角度来看,鹭科鸟类有着较为警觉的天性,对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如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佳,或是存在光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将会明显减少鹭科鸟类的种群数量,因此可以选择将特殊鸟类数量作为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项衡量指标[3]。
1.4 体现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认为某种特定物种与本氏族人有着较为紧密的亲缘关系,将其视作为民族的古老祖先,以图腾标志等作为载体,围绕动物来创造了辉煌璀璨的华夏文明。例如,在我国汾河流域、渭河流域等地出土文物中,彩陶文物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动物纹案,如鸟纹、羊纹、虎纹等。因此,动物普遍具备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的属性,起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地域文化和展示当地人文风俗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园林设计方案中采取有关动物保护的设计措施,将其打造为展现城市形象、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由此获得城市居民的喜爱、接受,这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造景素材。例如,我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也被称为鹤城,在1987 年拟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营造以鹤类为首的大型珍稀水禽动物保护绿地,主要以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等作为保护对象,不但是鹤城市民出行游玩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同时,依托扎龙自然保护区,陆续举办齐齐哈尔观鹤节等诸多节庆节日,在国内、国际上有着极大影响力。
2 基于动物保护的园林设计方法
2.1 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所处经纬度、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为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确保所营造栖息地、保护绿地发挥出应有功能效用,设计师必须遵循实际出发原则,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对风景园林所在地的动物种群结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鸟类迁徙线路、动物生态习性和栖息地要求进行全面掌握,将其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某市白鹭公园项目中,以鹭科鸟类作为主要保护对象,对鹭科鸟类的种类分布、生态习性、栖息环境要求进行走访调查。①在种类分布方面,我国共计由9 属20 种鹭科鸟类,包括大白鹭、苍鹭、大嘴鹭、池鹭等,主要为迁徙类种类,以夏候鸟与留鸟为主,在每年的秋季、春季,鹭科鸟类在越冬地、繁殖地往返迁徙,迁徙路线基本不会变化。②在生态习性方面,鹭科鸟类的体形较大,一般情况下在河流、沼泽等河流水域、湿地环境中开展活动,青睐于在密林和沼泽、芦苇丛中筑巢,可分为树巢类、芦巢类两种,树巢类鸟类成群在密林中营巢,芦巢类鸟类在芦苇丛中单独营巢。③在栖息环境要求方面,环境要求主要体现在营巢区、觅食区两点。鹭科鸟类对营巢区有着日照充足、空间隐蔽的要求,日照充足可以维持鸟类体温和减少微生物数量,空间隐蔽可以保证鸟类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可选择在园区内5°~25°阳坡、郁闭度不小于0.5 的林地处规划营巢区。对觅食区的半径有着严格要求,对于成年期和哺乳期的鹭科鸟类,分别把觅食半径设定为10~15km 和3~5km,优先在河流湖泊、湿地等区域规划觅食区[4]。
2.2 园林选址设计
对于园林选址问题,为减小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优先在远离城市主干道、工业区、机场与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区域修建风景园林,以及在生态环境稳定、分布大量自然景观的区域作为园林选址,避免在后续园林施工期间对当地环境进行过多的人为改造。此外,考虑到风景园林承担提供市民休闲游憩场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职责,普遍选择在中心城区、近郊城区内修建风景园林,对园林选址造成限制,因而需要将园区内部规划为休闲区、缓冲区与核心区三部分。其中,休闲区在园林最外侧区域,由人工营造的植物景观、景观小品、建筑物、构筑物所组成,连通园内道路和外侧城市慢行道,市民在休闲区内游憩观赏,还可以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缓冲区布置在休闲区内侧,由密林组成,作为野生动物在生活史阶段的生活区域,可以规划少数几条深入至缓冲区的园内道路,为游览者提供远距离观赏核心区、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的空间。而核心区则设置在园林中央位置,作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由缓冲区起到阻挡核心区与外部空间的作用,尽可量为动物营造一个不受外部环境打扰的繁衍生息空间。
2.3 规划生态廊道
在风景园林工程中,对生态廊道的规划,既可以将廊道作为一种景观单元,起到连通园内绿化景观和外部城市景观、打造城市视线景观长廊、将风景园林融入城市绿地系统的多重作用,同时,还可以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稳定的迁徙通道,减小人类活动对动物迁徙过程造成的影响。而在设计生态廊道时,必须根据动物种类来设定最佳的廊道宽度,如果一味扩大廊道宽度,将会占用过多城市绿地、城市建设用地,造成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和增加工程造价。例如,对于无脊椎动物,将生态廊道的宽度设定在3~12m 即可。对于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将生态廊道宽度设定在12~30m 即可。
2.4 基于动物的营巢区和觅食去要求来配置园林植物
野生动物在繁衍生息期间,受到生态环境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明显影响,通过合理搭配植物品种和营造植物群落多样性园林景观,即可以取得良好景观效果,还可以为动物提供营巢环境,提供虫类,植物果实,植物花蜜等食物,从而促进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增加,进而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为野生动物提供“生长沃土”。一般情况下,设计师需要在园区内栽植有利于动物栖息繁衍的园林植物,如栽植生长高度在1.0m 以上的灌木丛来营造隐蔽空间、栽植核桃树与金银木、桑树、柿子树、火棘等植物向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栽植高大乔木并保留横枝来提供营巢空间、在湖心岛与水系中央部位栽植芦苇丛来满足鸟类筑巢需求,在河流水域与湿地中种植若干水生植物来给两栖动物提供过渡环境[5]。此外,需要根据动物品种、生活习性来选择绿化植物品种,遵循从实际出发原则,确保所栽植绿化植物可以切实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例如,对于鹭科鸟类,优先栽植龙柏、金樱子、南天竹、棕榈等植物,这类植物起到挂果引鸟的作用,通过植物生长果实来吸引鸟类迁徙、停靠,并为鸟类提供充足且丰富的食物来源。而对于蜂蜜、蝴蝶等野生动物,则优先栽植可授粉花卉植物,如百里香、大花葱、金鸡菊等花卉,主动吸引蜜蜂、蝴蝶前往园区授粉。
2.5 园林多功能设计
基于动物角度来看,现代园林工程还必须同时具备动物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游憩等多项使用功能,必须在设计方案中充分体现各项功能。例如,对于动物保护功能,设计师应采取规划核心区作为动物栖息地环境、保留自然绿地、栽植与动物生活习性相适宜绿化植物的措施。对于科普教育功能的实现,应采取规划科普步道、修建科普展示墙、打造科普长廊、修建深入动物栖息地环境隐蔽观景道路的措施。而对于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则采取指定地点开辟科研基地的措施。
2.6 园林地形设计
为满足野生动物对栖息地所提出要求,设计师应做好园林地形设计工作,在不破坏园林景观整体美感、确保园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尽可量在园林内部预留大面积的保护绿地,减少硬质铺装,在绿地上栽植绿化植物起到保持水土、阻挡外部污水等作用,为动物提供自然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场内地形来隔离动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区域,并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如在山坡背风面规划鸟类营巢区,利用山坡来遮挡夏季季风。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践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理念,赋予风景园林和绿化景观以无限生机,也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探索实现路径。设计师必须从动物角度来看待园林设计工作,真切认识到园林设计中动物的需求,全面掌握前期调研、园林选址设计、规划生态廊道、搭配园林植物、园林功能设计与地形设计的方法要点,切实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