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的保护与苑囿的重生
——以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2022-11-25赵晗
赵晗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55)
0 引言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在遗址上建设城市公园的做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有20 世纪50年代西安市在兴庆宫遗址基础上修建的兴庆宫遗址公园。至20 世纪90 年代,基于大遗址保护视野下的遗址公园概念开始出现[1]。遗址公园集遗址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历史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同时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发展,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本文以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为例,浅析遗址的保护、展示、合理利用及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方面的规划设计方法。
1 项目背景
1.1 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
2017 年至今,郑州市全面开展生态保遗工程,推进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郑州市委、市政府站位于落实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在生态郑州、美丽郑州建设中,创造性地提出有机衔接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主要方式的遗址保护新模式,实现以生态建设促进遗址保护的目标[2]。截至2021 年底,郑州市已建成绿化面积近万亩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45 处。
1.2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国际性盛会。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7年9 月在郑州开幕,本次园博会分为三个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园,包括主展区园博园、双鹤湖中央公园和占地面积128hm2的苑陵故城遗址公园。
郑州地区是轩辕黄帝的故里,也是夏商周时期华夏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悠久。如何将园博会作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本次展会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郑州园博会规划提出以“引领绿色发展,传承华夏文明”为理念[3],打造突出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园博,贴近百姓生活的百姓园博。
2 苑陵故城简介
2.1 苑陵故城的历史
始建于西周的苑陵故城是国务院核定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古城村东及周边区域,是中国秦汉时期首批实行县治的古城代表。据《元和姓纂》记述,商王武丁曾经将苑陵分封给其子“文”,世称苑侯。秦朝实行郡县制在此设苑陵县,治所苑陵城。
2.2 苑陵故城的现状及制约条件
2.2.1 现状分析
苑陵故城分为外城(制城)和内城,外城现状除北面外另三面均无城墙遗存,部分区域遗存有墙基,东西长约1700m,南北宽约2000m;内城即苑陵城,呈长方形布局,城垣周长约2520m。经初步调查,内城有建筑基址、道路、水井和灰坑遗存;内城东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为完整,有围合感,墙体有植被覆盖,但都存在风化严重、墙体表层土易剥落的问题。
苑陵故城内城现状竖向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古城寨村是苑陵故城里唯一保留下来的历史村庄,现已无人居住,村庄内部空地垃圾堆积,建筑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有较为完整的民居院落,也有拆除后剩下的残垣断壁。古城寨有较多的乡土乔木,内城其他位置多为农民规则式种植的果林、苗圃和沿路零星栽植的杨树;城外分布有大片杨树林。
2.2.2 制约条件分析
苑陵故城是整个航空港实验区最重要的文物古迹,需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区建设要求,同时本着古迹保护要素与自然要素融合的理念,在保证文物安全性的前提下“活化”文物古迹,使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及利用中得以持续发展。因此本项目规划设计应从区域景观风貌、文脉延续、生态协调以及交通游线组织等角度进行片区统一考虑,并充分保留和考虑项目的文物保护的特点,以植物景观为主,达到以美化促保护的目的。
苑陵故城处在新郑机场净空保护区45m 和95m净空控制线之间,公园内建筑不能超过上述高度;苑陵故城位于南水北调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有关规定执行;现状西气东输干管从苑陵故城北侧穿过,应注意控制防护。
3 苑陵故城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思路
3.1 景观规划设计构思
苑陵故城与园博园(主展区)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望,在鸟瞰角度下形成“如意”外形。由于苑陵故城与园博园独特的地缘格局以及同期开园的建设要求,在规划之初提出“山水形胜,统领景观格局;绿色如意,对话古苑新园”的总体思路。根据园博会相关工作部署,苑陵故城遗址公园近期是作为园博园的扩展配套园区,远期结合苑陵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分阶段实施遗址公园。
苑陵故城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提出尊重历史与文物保护、为文物发掘和展示预留空间、突出自然生态、少人工化痕迹等要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配置大规模、大场景的特色植物景观。特色鲜明的植物季相景观为园博园游人和郑州市民提供休闲游赏的绿色空间。
3.2 作为遗址———保护展示
苑陵故城作为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的县治所在,反映了中原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选址、规模、格局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规划设计结合相关文保规划要求,构思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对古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思路,通过遗址发掘、遗址博物馆展示、遗址现场原状展示、遗址模拟复原展示等方式,对苑陵故城文物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
3.2.1 地下文物遗迹的保护、发掘与展示
根据苑陵故城内城文物勘探报告,地下文物散步内城,在内城中部较为集中。规划把该区域划定为文物密集区,由专业考古队对文物密集区进行文物发掘,同时保留地下建筑基址等遗迹,后续进行文物密集区就地展示工作。同时,在内城东侧服务区“老家小镇”内规划建设一座博物馆,对发掘的文物进行迁地集中展示。
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破坏地下的文物遗存,但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势必不能对散布内城的地下文物进行逐一发掘。规划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外运土方内填,覆土塑造内城山水地形,以保证地下文物不受工程建设的影响。覆土范围覆盖内城约90 万m2,覆土距离现状城墙10m 以上,平均覆土1.1m,局部堆高7m;古村和遗址主要分布范围以微地形为主,总土方量约150 万m3,水系面积约为9.5 万m2,平均水深约为1.5m。水系采取刚性与柔性结合的防渗措施,采用聚氨酯防水层上铺200mm 厚混凝土保护层的技术手段。
3.2.2 城墙与城门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城墙作为重要的遗址需划定保护范围,规划划定内城墙本体边界向两侧各外扩15m 的范围,在此区域内不进行公园相关工程建设。为保障现状遗留的城墙遗迹不被积水侵蚀,在城墙内外两侧均设置了排水草沟,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排水。城墙本体的修复和保护工程由文保专业团队进行设计与施工。除了城墙本体的修复展示外,在北侧城墙的自然豁口处,规划设置了一个城墙断面展示区,用于展示古代城墙的结构、材料与建造技术。
3.3 作为公园——合理利用
遗址公园建设体现“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的思想,将尚未进行考古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与保护,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园设计,将遗址公园与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系统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给市民提供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以视作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绿肺[4]。
3.3.1 空间形态
设计通过覆土塑造以“丘“为形体的地形和贯穿全园的水系;尊重历史遗迹,以传统的古城格局切分地块形成主要路网,同时加强园区景观体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构建曲折有致的自然游憩路径,最终形成由“路、丘、水、径”围合而成的空间形态,营造“丘回路转、曲径通水”的中国古典传统园林的意境。
3.3.2 空间层级结构
规划“苑-圃-囿”三级空间结构。“苑”“圃”“囿”均为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此处的“苑”即为苑陵故城,通过设计形成“六圃九囿”的骨架肌理。
在考古路网对场地进行切分的基础上,结合遗址与现状植被等因素,规划六个植物景观分区,各自具有不同的种植风格,也即“六圃”,分别为芳菲月季圃、花晨月夕圃、十步芳草圃、织田耕耘圃、盈枝甘果圃和嘉木染秋圃,意在收集经典特色花卉,营造花林草地、花卉长廊、农耕花田等故城美景。
我国介绍栽培植物的经典古籍《群芳谱》和《广群芳谱》中以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花、卉等多个篇章反映了当时与百姓生活、人文风俗息息相关的植物品种。设计以此为启发,设置了九个特色节点,通过特色景观的营造反映古时候百姓的生产生活文化,也即“九囿”,分别为药囿、谷囿、蔬囿、果囿、木囿、花囿、卉囿、葛棉囿和桑麻囿。
3.3.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遗址公园共设主出入口1 处,次出入口3 处。其中,主入口位于南侧,建设有广场与游客服务中心。主次入口均与市政道路直接相接,便于游人出入。
苑陵故城遗址公园在功能上分为遗址游览区、环境游览区和功能服务区三类。遗址游览区包括文物密集区、博物馆、城墙、城门、城墙断面展示等区域;环境游览区是以“六圃九囿”为主的休闲游憩区域;功能服务区包含外城的主入口广场服务区(含游客服务中心)、西入口广场服务区以及内城东侧的“老家小镇”服务区。
3.3.4 大规模大场景的特色植物景观
公园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段,合理配植大规模大场景的特色植物景观。设计意在收集质朴自然的中原乡土花卉,营自然风貌、农耕种植、人文雅栽于一城,礼赞春花、弥香秋果、苍劲冬青,还原故时生机盎然的“苑陵群芳圃”。植物设计以冬季常绿背景林为基底,合理选用观赏期长且有地域特色的多彩植物品种,重点营造春节开花和秋季色叶植物景观。
3.3.5 建筑与桥梁风格
建筑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结合玻璃幕墙构成秦汉风格的建筑形态,运用装饰手法营造出传统自然的建筑风格。这种原型简单又没有脱离传统的形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沟通,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可能性,讲究古意有赖于形,但仅专注于形则不可得,须与神会。
桥梁作为交通流线中兼具景观功能的要素,要考虑到与苑陵故城风貌融合,同时体现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以古代桥梁为范本,运用传统建造材料-石、砖石、木,结合游线进行设计,增强苑陵故城内景观的辨识度和丰富度。
3.4 历史文化的传播教育
遗址公园的核心是遗址本体的保护,其衍生出的功能是遗址展示、基于传播遗址多种价值的文化精神[5],文化精神的传播包括遗址本体自身的文化价值以及衍生的文化价值。苑陵故城作为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的县治所在,反映了中原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价值。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专业技术和设计方法营造历史氛围,展示古人的衣、食、行、产、文、娱、药、用、赏九个方面的生活文化,包括设置仿古石雕雕塑、刻诗经景石、刻汉画景石等营造历史氛围的文化元素,以亭台形式陈列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展示秦汉农耕文化等。通过以上设计内容,结合科普教育手段,以更有感染力的方式促进历史文化传播,强化文化主题,让游人有所体验、重温历史、增长知识。
3.5 后续工作建议
3.5.1 外城的保护与利用
苑陵故城分为外城和内城,此次工程范围仅限于内城,后续应扩大范围,依循相关规划要求,对苑陵故城内、外城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统一协同考虑。
3.5.2 容量控制和空间承载力
遗址公园区别于其他公园的重要因素就是容量控制。如何避免公园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游人活动对遗址产生影响和破坏,是遗址公园运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考虑苑陵故城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开展专题研究,结合遗址保护、公园功能需求与游人活动内容,研究苑陵故城遗址公园的控制容量与空间承载力。
4 结语
“地下气象万千,地上绿树葱茏”的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是郑州市生态保遗工程实施后第一个落成的项目。苑陵故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尊重历史与文物保护,为将来的文物整理和规划预留空间,突出了自然、生态的特点。以考古勘探为依据、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历史文化价值传播为目的、以生态保护为责任,充分协调遗址公园“保护”与“利用”两个核心问题,规划设计着重于三个层面的工作:对遗址的充分保护与展示;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游憩需求;结合科普教育手段拓宽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传播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