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及抚育技术
2022-11-25程永萍
程永萍
(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晋中 032000)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林业生产领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需求与林木资源供需压力,因此如何推动林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造林及抚育技术是推动林业生产工作科学稳定开展的基础所在,伴随着相关研究与创新工作的逐步推进,造林抚育技术也愈加丰富和精细,由此需要林业生产单位认真落实造林抚育技术的应用与控制,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效益。
1 林业生产中造林和抚育技术的应用价值
1.1 保障森林资源稳定与安全
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林木资源的生产需要对森林进行开采。然而我国虽然具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且社会需求量十分巨大,因此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林木资源缺口,如果对现有森林资源不加节制的砍伐则会带来严峻的社会恶果与生态恶果。造林抚育技术能够缩短林木的生长周期,并提高林木的整体质量与产量,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林木资源需求,并保障我国森林资源规模与储备处于安全水平。
1.2 提高林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我国目前林业产业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产业链,一方面由于木材产品质量不佳,另一方面则因为缺乏高水平专业的林业生产模式。造林和抚育技术是提高我国林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造林抚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林木资源更加快速的高质量生长,进而从源头上提高林木资源的质量和价值。其次,造林抚育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林木资源生长周期的缩短,由此进一步开发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1.3 保障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
森林资源具有防风固沙、蕴藏水源的作用,一旦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不仅会导致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同时也会给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林抚育技术的作用在于促进林业工程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由此不仅能够提高森林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此基础上保障了林业工程的安全稳定发展,而这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制定了许多林业工程项目,只有确保造林抚育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才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升[1]。
2 造林技术概述
2.1 现代造林技术类型
2.1.1 播种造林技术
顾名思义,该技术通过直接播种树种种籽进行造林,是一种最为基础和原始的造林技术方法。从专业角度来看,播种造林技术具有技术难度低、操作简单的应用优势,可以说是所有造林技术中应用门槛最低的一种。然而由于该技术主要依赖树种在自然条件下发芽与生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造林质量和效率最低的一种造林技术。在实际造林生产中,播种造林技术要想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在林地的土壤条件、供水条件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加以科学把控,特别是在树种发芽及幼苗生长阶段,必须确保水肥的稳定以及气象条件的良好,否则将会严重降低树苗的成活率。基于此,在播种造林技术应用时应对上述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把控,同时也要在树种上进行质量的优选,从而提高树种的发芽率以及树苗的成活率。
2.1.2 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是一种将植株部分器官作为种植材料的现代化造林技术,能够通过分殖的方式培育出新的植株,从而完成林业生产工作。从技术层面来看,分殖造林技术具有极强的应用优势,这是由于分殖造林技术能够确保新植株能够继承母株良好的基因和优势,从而提高森林生产的水平与质量。分殖造林技术在我国现阶段的造林工作中有着十分普遍的应用,一方面该技术难度低、投资少,另一方面育苗时间短、成品质量高,因此备受林业生产从业者的青睐。在分殖造林技术具体应用时,首先应当选择生长健壮和造型优美的母株,由此来保障新植株具有良好的质量。其次,需要造林技术人员做好新植株培育环节的管理,使新植株能够在理想适宜的环境下快速生长。
2.1.3 植苗造林技术
该技术是指通过已经繁育成苗的幼苗移植到林地中,从而完成林业生产的一种造林方法。从应用效果来看,植苗造林技术在应用上有着最为理想的效果,这时由于幼苗具备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在移植后快速生长和成活。与此同时,由于植苗造林技术应用节省了幼苗生长的初期阶段,因此在整个森林生长周期上实现了大幅度缩短,这也是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为最大程度上提高植苗造林技术应用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做好树苗运输移植过程的技术管理,从而在提高植苗造林成活率的同时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
2.1.4 混交造林技术
所谓混交造林技术,是指在林地建设过程中采用两种或多种树木品种所开展的造林形式,是提高林业生产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表明,采用多样化树种建设模式的林地,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的抗灾害、抗病虫害能力。另一方面,混交造林技术还能够大幅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深度挖掘森林资源的价值和效益。目前,伴随着我国林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混交造林技术所带来的深远价值和作用也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关注与青睐,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林业生产及林地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2.2 造林技术应用原则
2.2.1 适地适树原则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树木的生长往往需要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由此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在造林技术应用时,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当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根据林地所在区域的地质水文条件及气候气象特征科学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从而保障林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益。与此同时,适地适树原则也是人类遵循大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树木生长阶段的成活率与成材率,进而为林业生产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 生态平衡原则
在我国林业生产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林业工程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与属性,因此造林技术应用也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具体而言,林业生产人员在造林过程中,应当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改善提升方向进行科学长远的研究,从而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并通过造林工作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基于此,林业生产人员在进行物种选择时还要在丰富林业工程物种多样性,避免物种入侵而导致的原有生态环境系统恶化,例如外来物质带来的病虫害使得本地原有物种造成严重的侵害,从而影响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2.2.3 综合效益原则
所谓综合效益原则,是指林业生产中造林技术选择应当保障工程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均能够实现协同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伴随着我国林木资源供需压力的持续增大,以及森林资源的日渐匮乏,因此推动林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造林技术应用应当根据林地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同时也要立足于生态环境的强化以及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由此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林业生产领域的安全稳定发展[2]。
3 抚育技术类型概述
3.1 幼苗抚育技术
幼苗抚育技术是指针对播种造林初期阶段,树种发芽生长时期所开展的一系列抚育技术措施,是保障幼苗安全稳定生长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幼苗抚育技术包含了以下4 个方面内容:①树种处理。选择颗粒饱满的树种,并进行必要的暴晒、除虫及浸泡处理,从而使其具备更高的发芽率和成活率。②林地管理。树种播种后,采用草席遮盖的方式保障林地水分稳定,并在树种发芽率超过70%时撤掉草席。③幼苗管理。为保障幼苗生长阶段的成活率,需要对土壤墒情、肥力等条件进行合理把控,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幼苗枯萎死亡。④间苗作业。由于树种造林无法保障树苗成活率,因此需要将幼苗密集的地方向发芽率较低的区域进行移栽,从而实现林地造林的均匀性。
3.2 幼林抚育技术
幼林抚育技术是指林地树苗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所采取的养护管理工作,是提高林地造林质量和营林水平的重要举措。幼林抚育技术根据工作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4 个方面:①间苗修剪。林地生产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林木的株数,而是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林地种植密度来保障幼苗的良好稳定生长。基于此,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对于一定空间内生长态势较弱的株体进行拔除,并修剪长势不良的枝干,从而使幼苗快速成材。②除草。及时将林地内的杂草进行清除,避免杂草肆意增长而侵占幼苗的生长空间及水分养料。③翻土施肥。翻土施肥工作能够增加林地土壤的养分,同时也使一些深埋的杂草根部死亡,从而为幼苗的生长创造更加理想的基础环境。④病虫害防治。幼苗阶段是病虫害问题危害性最强的时间节点,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幼苗的生长态势,避免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影响林地价值与作用。
3.3 中龄林抚育技术
中龄林是指树木基本成材的林地,意味着林地生态环境改善作用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初步显现。在中龄林的抚育工作中,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内容:①强化林地保护工作,严禁滥砍滥伐,可根据实际需求与林地生长态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砍伐规划,从而保障林地生态环境作用的发挥。②做好林地防火工作。火灾是林业生产过程中最具危害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且火灾发生诱因也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因此需要做好林地防火工作来避免相关灾害问题的发生。
4 林业生产中造林抚育技术的应用要点
4.1 树种选择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树种选择是造林抚育技术的首要内容,只有选择优良合适的树种才能保障林业工程建设水平与质量。首先,林业工程建设单位要根据林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客观条件及林业生产目标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树种选择,如此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树种因水土不服而降低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果。其次,在注重树种实用性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提升树种的多样性,如此既能够提高林业工程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兼具更加理想的生态环保效益[3]。
4.2 林地整理
林地整理在林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造林抚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林地整理是林业生产前所开展的一项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使用耕地设备对林地土壤进行深耕,如此一方面能够清除林地中的杂物,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深耕过程中进行林地施肥,从而使林地的土壤条件更加理想。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土壤条件相对恶劣的区域,通过林地整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林地的土壤条件,例如山区林业工程建设则需要进行换土作业,从而使土壤达到林业生产建设的基本需求。此外,我国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而该地区的林地整理则需要采用排碱、化学处理及换土等方式来改善林地土壤条件。
4.3 水肥管理
水肥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基础要素,只有确保水肥管理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才能促进植物快速健康生长。首先,为推动现代林业工程生产建设水平的提升,在水源灌溉方式上应当进行节水措施应用,例如喷灌、滴灌等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其次,施肥工作也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并且可通过与灌溉结合的方式加以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水肥管理成本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西北地区及山区的林业生产中,往往需要采用抗旱造林技术,而这里则需要灌溉方式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与应用,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的最终质量[4]。
4.4 修剪整枝
在幼林抚育阶段,修剪整枝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造林抚育技术,同时也是提高林业生产质量的重要举措。修剪整枝的目的在于修整树苗的主干,通过杂质枯枝的修剪使其塑造良好的外形。与此同时,修剪整枝还能够实现林木空间的合理控制,能够使树木获取更加充足的阳光与养料。一般情况下,修剪整枝作业主要集中于晚秋、冬季或早春,通过树枝的修剪能够促进幼苗根部的良好生长。此外,为确保林木生长的直顺性和挺拔性,还需要对树干的嫩芽进行去除,由此能够大大提升林木的经济价值[5]。
4.5 补植管理
补植是针对林地树种发芽率不佳以及幼苗成活率不高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弥补工作,通过补植幼苗来提高林地生产的质量。众所周知,树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死亡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因此林业生产单位应当定期进行林地树苗生活情况的巡查与统计,当成活率低于80%时应当对空地区域进行补植。但当林地幼苗成活率低于40%时,则需要重新进行播种或移植造林。
4.6 定植管理
林业生产具有极强的经济性目标,因此造林抚育技术中也包含了许多提高林木经济价值的技术方法。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倾斜歪倒的生长态势,如果任其生长则会严重降低林木资源的经济价值。定植管理是针对此类幼苗所开展的林间管理工作,例如通过支护或相互牵引的方式来促使幼苗朝着直顺性和挺拔性方向生长,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问题是影响林业生产建设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林业生产单位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由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逐步向现代化物理生物防治方法转变。具体而言,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阻隔的方式避免病虫害问题的扩散,而生物防治则通过天敌、菌类、信息素及生物农药作为病虫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从专业角度来看,物理防治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防治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则实现了林木资源品质的提升,从而创造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价值[6]。
4.8 防火管理
森林防火是林业生产中造林抚育技术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障林业工程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关键举措。由于森林火灾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需要林业生产单位做好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控,确保火灾在初发阶段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灭除。其次,林业生产单位还要强化火种的控制,避免林业管理作业期间出现明火,从而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最后,林业生产单位则要加强灭火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设置防火带、采购灭火设备等,从而提高单位自身的火灾能力。
5 关于造林抚育技术应用的相关思考
目前,伴随着国家关于林业发展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林业生产也迈入了快速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为满足林业产业长远稳定发展需求,造林抚育技术应当能够得到更加科学与合理的应用,从而实现林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首先林业生产单位应当树立现代化营林管理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先进的造林抚育技术。其次,林业生产单位还要强化造林抚育技术应用的规范化与精细化运用,并就此制定细致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体系。最后,林业生产单位还要注重生产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加科学高效的落实造林抚育技术应用。相信随着造林抚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强化与提升,必将推动我国林业生产领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7]。
6 结论
综上所述,造林抚育技术是决定林业生产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强化造林抚育技术科学合理应用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基于此,相关林业生产单位也要积极树立现代化林业工程建设理念,并注重造林抚育技术的制度化与精细化应用,从而在提高林业生产质量的同时也助推我国林业产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