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低造价网红植物景观的营造
——以惠东星河山海半岛公园首开区植物设计为例
2022-11-25童毅
童毅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1 项目概况
惠东星河山海半岛整个项目面积613.3 万m2,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巽寮稔平半岛的滨海度假区内,距离惠州海湾大桥高速出口的距离为2km,距惠州东站25km。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亚婆角等原生态岸线资源,环境优美。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为项目基地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甲方定位惠东星河山海半岛为稔平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山海联动文旅度假大盘的示范标杆,本项目位于惠东巽寮湾的滨海山峰深处,作为惠东星河山海半岛大规划的首开区,总面积为20.5 万m2,一期完工面积为9.5万m2,本文主要是针对一期进行论述。
2 项目现状
首开区四周环山,周边山体环境优美,某些区域能远眺大海,但项目场地内因先期的住宅开发过快,施工作业不当,导致场地内人为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大量建筑垃圾都堆在项目基地内,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大部分区域黄土裸露或荒草丛生,仅入口区与水塘区有较好的现状植被。
首开区场地内竖向复杂,高差丰富,东西向场地高差18m 左右,上游为建筑土回填硬地和淤泥地,无水源补给,下游为水塘,水质良好。上游与下游水塘中间有一个已建成的混凝土叠级水池连通,混凝土叠级水池已干涸,两侧荒草丛生,部分地面黄土裸露。现场土质较差,多为含水较少的沙壤土。
3 低造价方案设计策略
通过对场地现有的地形、植被、水源、土壤等进行分析,结合甲方对项目的定位,方案将首开区定位为“等风来”的郊野型秘境公园。如何在280 元/m2的造价下,体现项目的郊野特色,整个项目遵循了低废弃、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的原则。设计利用场地内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只对原有的空间进行梳理而不进行过多的人为改造,尽量引导自然做工,力图用最少的人工干预,将项目与外围环境良好融合,形成统一和谐地共生景观[1]。设计前期调研勘探中借助无人机测绘技术得到三维数字模型,直观的对现场的雨水径流、坡度以及竖向高差进行可视化分析,选择了最恰当的为位置布置各功能分区,使场地用最少的土方开挖,因形就势营造不同的观景景点与不同功能需求的空间。
场地现状的主要特征是其位于峡谷之间,雨水径流在此区域塑造了现有的水道,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的影响,上游水塘为淤泥地,混凝土叠级水池两侧荒草丛生,仅下游的水塘保留完好。场地塑造的水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为了应对雨洪灾害以及恢复多样的流水空间,设计在原有水道的基础上通过对周边水文条件量化分析,恢复被建筑土回填的上游水塘为荷花池,保留混凝土叠级水池,创造一系列多样的亲水空间,恢复了水道的生态功能。
整个项目在布局上仅设计必要的园路与景观桥进行景观节点的连接。造价较低的灰色C30 清水混凝土预制砖被选为道路的主要材料,两侧种植的华南观赏草,台阶留出缝隙,大叶油草也从台阶中生长出来,让台阶仿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般。台阶已经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新增的植物弱化了人工路径对环境的干扰与影响。新建景观、人们的活动、自然环境在此处达到了和谐地共存与发展。
4 植物分区
与方案设计相对应,惠东星河山海半岛的首开区建成区域植物设计共分为:入口区、梅林区、跌水区(混凝土叠级水池区域改造)、荷花池(上游水塘改造成)、缀花草地区、湖区、山林区(保留的下游水塘与周边山体区),通过不同的主题性让季相植物与每个景点结合,形成每个景点的特色景观。营造出季相明显,让人印象深刻的景观空间。以下为每个分区的植物选择与观赏的季节。
4.1 入口区
大腹木棉与柳叶马鞭草片植,营造夏季、冬季两季景观。
4.2 跌水区
由混凝土叠级水池改造而成,水池两侧点植水蒲桃、鸡蛋花,搭配观赏草与水陆两栖植物如千屈菜、美人蕉,营造夏季景观。跌水区附近的台阶两侧自由列植乌桕,营造秋季景观。
4.3 荷花池
由上游水塘改造而成,种植睡莲、荷花和其他水生植物,夏季为主要观赏期。水岸边基调树选用乌桕,点景大树选择朴树,营造秋韵景观。
4.4 梅林
选用适合华南的三种梅花品种:“潮塘宫粉”“美人梅”“梅州红宫”营造冬季梅林景观。增加紫花风铃木延长冬季观景时间,背景区域选择常绿乔木黄槿和秋枫[4]。
4.5 缀花草地区域
选择华南经典草花品种:波斯菊、百日草、硫华菊,按照2:2:1的比例播种,缀花草地边界成片种植宫粉紫荆与凤凰木,营造春夏季景观。
4.6 湖区
人工湖区域,主要营造干净的草坡,点种大腹木棉,营造冬季的疏林草坡景观。
4.7 山林区
现状较好,设计时保留为主,采用轻介入的手法,仅在边界补种观赏草。
5 低造价植物设计策略
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因形就势设计观景节点,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开挖来节约成本。为了保证项目品质,园建只建了景观桥、道路、一座风动幕墙(为了将人工湖的水引导到荷花池)项目50%的成本被用于植物,因此甲方希望该项目建成后生态自然,具有“网红”特质的效果就全部需要通过植物来营造了。在项目最大比例成本划分给植物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甲方的需求,植物设计采取以下五大设计策略,在尊重场地和自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保证了项目的“网红”与高品质。策略一到策略四主要是成本的控制,策略五则体现了“网红”植物景观的营造[5]。
5.1 策略一
植物的种植方式采用了“重地被、无中层、强上木”的立体空间构成模式。与常规的植物种植方式相比,完全摒弃中层灌木,植物层次的减少,降低了项目的成本,乔木的种植解决了场地遮阴的需求,较高的分枝点让人视野通畅,满足了人们对于开阔空间、借远山远景的需求。通透的植物层次,自然而然借景项目周边优美的山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5.2 策略二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选择市场苗源充足,树形较好,种完后便能保证即时效果的乔木,例如朴树、乌桕、凤凰木、麻楝等乡土乔木品种。通过控制乔木的数量来控制造价,通过控制树形来保证项目品质。同时此类乡土树种对环境耐适性强,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就能较好的适应场地贫瘠、干旱且风大的环境,节约了后期的维护与替换成本。
应甲方要求,我们需要营造梅林景观作为冬季景观亮点,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设计最终选择“潮塘”宫粉、美人梅、“梅州红宫”三个最适应华南气候的品种,后期施工中选择了梅州当地的“梅州红宫”,种完后全部成活,正确的品种选择,减少了替换成本。
5.3 策略三
在地被的选择上,摒弃常规耐修剪的细腻的市政化地被品种,选择了与周边郊野环境的气质上契合的观赏草与宿根花卉。我们在华南地区种类繁多的观赏草里精心挑选表现稳定、四季常绿且抽穗的四种观赏草:金红羽狼尾草、大布尼狼尾草、羽绒狼尾草、坡地毛冠草,与方案的“等风来”主题相呼应。不同高度、颜色、质感的狼尾草在山风吹拂下,呈现出风吹草动的乡野氛围。观赏草抗旱、抗病虫能力强,后期不需要过多维护,节约了成本。项目里除了选用观赏草作为地被,一些需要点缀的区域,我们则选择了乡土类花期较长,需要较少人工浇灌的耐旱品种,如黄花马利筋等,有效减少了后期养护成本。
我们对于入口区域柳叶马鞭草花海的营造,采用了小苗种植而非成品苗种植的方式。通过给植物一个月左右的生长时间,既节约了成本又在开放的期间达到理想的效果。展示期间,柳叶马鞭草花海如梦似幻,让游客不禁想拍照留念。柳叶马鞭草用小苗种植仅为120 元/m2,如为成品苗种植将达到300~400 元/m2,花海的种植通过选用小苗极大地节约了项目的成本。
在“缀花草地”区域,我们在设计初期就大量查找文献与咨询苗商,最终选择华南地区对环境适应性强、耐高温高湿且发芽率较高的3 种草花:波斯菊、百日草、硫华菊,通过2:2:1 的种植方式混合播种种植,每平方米播种15g,播种后经过45d 的生长,初步形成华南高山草甸的场景。建成后的“缀花草地”花期约2 个月。草花播种的最大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仅35 元/m2(包括人工),在管理上也较为粗放,极大降低了建造与后期维护的成本。
5.4 策略四
为了节约成本,现状的混凝土跌级水池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但是其体量巨大而突兀,且具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雨季水流量大而急,旱季则干涸无水。为了让混凝土水池不要过于突兀,我们合理选择植物对其软化。在混凝土水池转折的区域砌筑了花池,花池中选择了符合旱雨季气候的水陆两栖植物,如千屈菜、旱伞草、美人蕉等,混凝土叠级水池两侧的驳岸区域则选择后期下垂的大布尼狼尾草进行软化。通过合理的植物种植,显得突兀的混凝土水池彻底消融在环境中。
5.5 策略五
甲方从运营的角度,希望我们能营造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这样就能保证首开区项目在每个季节都有景可观。同时我们还需要达到“网红”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植物景观需要兼具四季和有明确突出的风貌[2]。
植物季相变化是指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随着四季气候而出现周期性变化,使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相应的外貌特征。本项目位于华南地区,以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华南地区夏季的候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在10℃以下,春季为冬季后夏季前,候均温度为10~22℃,秋季为夏季后冬季前10~22℃的时期。依标准,华南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冬季。由于没有明显的冬季间隔,华南地区的春季和秋季单纯从候均温度来看无法划分出明显的界限,更像是一个连续而与夏季不同的时期,在这个连续的“非夏季”中,春秋两季的特征可能在同一时期共存。与此同时,华南大部分项目常用品种都为常绿品种,一年四季呈现同样的外貌特征。为了突出季相变化,让参观的人能明显的感受到四季的更替,首开区项目的乔木品种主要选用了观花、观叶类的落叶树种,落叶乔木的数量比例高达85%。我们通过选用春季开花树种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来体现春季特色,秋季色叶树种乌桕与朴树来体现华南的秋色,夏季选择凤凰木(5—9 月开花,6、7、8 月盛花)、鸡蛋花(4—9 月开花,6、7、8 月盛花),冬季则选择了“梅州红宫”、紫花风铃木、大腹木棉这类粉色开花植物。
在方案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分区选定一到两种季节性主题树种,结合同季节开花或抽穗的地被,保证每个功能分区只突出一个季节的植物特色。整个首开区建成后,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特定季节的观赏植物。植物的外形、质感和色彩在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保证了整个项目“三季观花,一季观叶”,体现了华南特有的四季动态景观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达到“网红”的目的。
通过以上方案设计和植物设计的策略,惠东星河首开区建成区域里纯粹的乔木林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线,林缘线,划分出变换多样的空间,结合大片的观赏草、宿根与混播草花,顺着高低起伏的地形与穿插的水体,与周边景色恰到好处的融合,仿佛一幅山水画卷,营造了一种乡野静谧的氛围[3]。
6 低造价下生态性体现
即使是低造价的项目,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考虑了生态性。我们选用了乌桕作为基调树种,乌桕在花期可供鸟类、蝶类取食花蜜,其冬季的果实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源。马利筋、柳叶马鞭草与“缀花草地”的花朵具有迷人的气味,也能够吸引蜜蜂与蝴蝶,为无脊椎动物提供了食物与开敞的空间,大量的蜜蜂、蝶类与鸟类被吸引到项目地栖息,有利于场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项目选用的观赏草根系强大,可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 项目复盘
项目建成时间为2021 年5 月初,当时柳叶马鞭草花海、狼尾草景观、华南野花组合的花海生长都非常旺盛。首开区的建成,让周边住宅的业主体验到自然的环境与感受到郊野的美景。项目最终的单方造价被控制在251 元/m2,低于甲方要求的280 元/m2。由于项目景观营造的成功,项目周边的房价也从8000 元/m2增长到15000 元/m2,景观完成了溢价的功能。
2021 年7 月底,我们项目进行了回访,缀花草坪的野花组合已经出现了60%左右的颓败,柳叶马鞭草的花海景观也有一部分出现干枯的现象,各种狼尾草长势太猛,已经出现倒伏的情况。我们开始思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施工单位养护不够,另一方面设计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华南野花组合的论文资料里,我们可以选择的混播数量有6g/m2、15g/m2、20g/m2,为了能快速见绿,同时考虑到施工单位的养护水平和山顶的生长条件,我们选择了15g/m2,通过这次实践发现,我们选择的播种密度,虽然保证了即时效果,但后续花卉的生长状况会变差。同时,我们选择的华南地区的三种经典草花都是一年生草花,种植密度过大,它的种子也很难洒入地下,后续也难以再次生根发芽,这样缀花草地就无法做到可持续与低维护。星河地产甲方对于花海的枯败景象很难接受,在低成本的限制下,我们只能建议,花期过后铲掉这些一年生花卉,更换为马尼拉草坪。不到半年的时间,壮观的野花组合最终更换为草坪。在华南地区的其他项目应用这种花海景观的时候,我们应该一开始就跟甲方沟通,如果想要应用一年生花卉打造花海景观,是否能接受花开败的效果。而且华南地区一年生花卉的花海,从播种到开花大概需要45~60d 的时间,花开后能观赏的花期大概是60d 左右。这个时间之后就是枯败的花海景观。对于开败的花海,要么重新播种,要么更换为草坪或其他低矮的地被植物。
针对柳叶马鞭草的花海,我们提出了养护的策略,柳叶马鞭草在第一茬花结束后,需要用剪刀剪除地面部分的枯枝落叶,保留从地面起大约10cm 的枝条。清理场地上的杂草,以及枯枝落叶,拔除自播繁殖不在规划中的小苗。在植物根系周围挖浅沟,施用少量复合肥,促进植物生长。用松鳞进行覆盖,保持水分和肥力,浇足水,等待植物的生长。一般在2 周左右,柳叶马鞭草的第二茬花会继续开放。一直到当年冬季为止。冬季后可重复上述步骤,等待来年柳叶马鞭草的开花。
我们选用的华南比较稳定的四种观赏草,除了坡地毛冠草,其他三种都长势迅猛,出现倒伏现象。对于观赏草,我们还是需要进行基本的修剪维护。大布尼狼尾草每年要修剪2 次,时间在7 月、8 月与1 月。羽绒狼尾草夏季要修剪一次,7 月修剪一次,10月到次年6 月,如果花穗颜色旧,也可以修剪一次,这个时间大概在11 月底之前,留茬高度25cm。金红羽狼尾草生长速度较快,也耐修剪,尤其5—9 月高温多湿的季节,生长快,花穗老旧也快,不及时修剪影响观赏性,在整个夏季要剪2 次,这个季节剪后生长也快,大概2~3 周时间就会长到40cm 左右。低温季节生长慢,尽量不修剪,春节之后,3 月初修剪一次,留茬高度可以适当高一些,可以留20 多cm。
所以,针对花海、观赏草类的植物景观,我们需要接受它衰败的样子,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维护与修剪,低维护不是不维护,只有适当合理的维护才能保证持久的效果。
8 结语
我们在尊重场地和自然的前提下,在惠东星河山海半岛首开区用较低的造价营造了高品质且郊野化的植物景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本项目的落地为华南地区低造价高品质的植物景观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