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优化策略探析
2022-11-25广西南宁市百花岭路小学530025李卫权
广西南宁市百花岭路小学(530025)李卫权
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立德树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要落实美育的育人功能,坚持面向全体,加大美育的普及力度,避免片面追求成绩,切实抓好学校美育的改革和创新。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只有学会发现美和认识美,才能更好地创造美,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在“双减”背景下,美术课堂更需提质增效,加大对学生的视觉审美、读图鉴赏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年龄越大,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就会越低,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也随之降低。笔者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部分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传统美术欣赏课中往往存在着教师说得多、学生表达得少的状况,这样的美术欣赏课难以让学生大胆评述作品;第三,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易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是否可以将欣赏美术作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美术欣赏课如何让学生会读图、会发现,学会“赏”,学会“述”?笔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后发现,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教学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师应当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师要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改变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教师可在美术欣赏课前开展口语训练,培养学生敢说的习惯;在课堂上增加欣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适当的方法让美术欣赏课形成“赏述2+1”教学模式,即“课前思维导图预习+课前口语训练+课堂创作体验”的教学模式,以赋予美术欣赏课新的活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1.利用思维导图,引导欣赏预习
怎样才能真正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首先体现在课前预习中。就目前的学情而言,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课前预习能力,但是怎样预习才能更有效率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学习问题导图化,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需要做什么、能怎么做,指导并鼓励学生先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素材,将资料进行归类并制作成思维导图,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思维导图简洁明了且图文并茂,能够比较形象地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呈现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任务,完成资料收集工作。组内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让学生有备而“赏”,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为欣赏评述打下基础。
例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可利用课前制作好的问题单,引导学生展开预习。问题单的内容包括:“这些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谁?”“国画的创作方式有哪些?”“这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围绕了哪些核心问题?”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如选择人物介绍作为研究内容的小组可以收集作者的生平介绍、代表作、作者的故事、作者的作品对当今时代的影响等资料;选择创作方式作为研究内容的小组可以收集作品的内容介绍、其他相关的代表作,也可以收集作品的构图、笔法运用等知识介绍。不同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尽量多地收集相应的资料,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从所收集的资料中提炼出关键词,用简明、有趣的导图形式深度挖掘作品的价值。课堂上,学生相互介绍和交流作品背后的故事,教师及时将学生的收获进行归纳,让作品的欣赏完善、丰满起来。有准备的欣赏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思维导图的预习方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了欣赏评述的底气,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2.做好课前播报,培养交流习惯
表达是评述的基础,是将看到、想到的东西说出来,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的过程。部分高年级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不喜欢发言,这不利于课堂和谐交流氛围的形成。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以欣赏为主题的“说的平台”很重要。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作为口语交际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播报活动,分享本节课的欣赏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设置由易到难的播报内容,如最初可由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播报,再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播报。同时,学生可以单独播报,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播报,以带动较为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三分钟播报活动结束后,教师即时通过课堂评价“星系统”为播报活动打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预热。
例如,教学《青铜器》一课时,恰逢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有新进展,笔者借助这一时事热点,在播报活动中让学生以三星堆为主题,介绍青铜大面具的造型以及三星堆的其他文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聆听播报的学生在播报结束后向播报员提出问题,播报员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回答,笔者适时予以补充。播报活动能让学生在播报员的角色中获得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展开新课教学,能使学生更加关注教学内容,提高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就能体会到美术欣赏课的乐趣。
3.课堂融入体验,发现艺术之美
艺术家康定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形式对心灵产生作用时,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先让学生看到、想到,再逐步完成描述、分析、评价的欣赏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笔者以欣赏梵高的油画作品《星空》为主题,开展格子画体验活动。首先,笔者给每个学生各分发一张带有编号的小格子样图,让学生用油画棒将各自的小格子样图临摹到自己手中的小卡片上。学生拿到小格子样图,看到图上抽象的色块和线条,心中充满疑惑:“老师,我要画的是什么呢?”笔者将整幅《星空》分割成小格子样图后,有的样图会呈现斑斓的色彩,有的样图是密密麻麻的线条,这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笔者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临摹体验。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小格子样图中的细节:“老师,我临摹的这部分好像是一个旋涡。”“老师,这些线条像是断开的线。”“老师,我觉得黄色在深蓝色的衬托下特别显眼。”……当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探索,并完成临摹后,笔者组织学生按照小格子样图的序号,依次将自己临摹的作品贴在黑色托底上,最终拼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当经过全体同学重新创作的《星空》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哇,原来我们创作的是一幅名画!”“看,我的画也在名画中!”“我在书里见过这幅名画。”学生在交流中流露出体验的喜悦,也激发了求知欲望。笔者适时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临摹的是谁的作品吗?”学生纷纷回答:“我知道,这是梵高的《星空》。”“我还知道梵高画过《向日葵》。”……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课堂变成了学生的主场。随后,笔者又结合学生在临摹体验过程中发现的螺旋状星云造型,通过视频为学生讲解这一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特点及作者生平等知识,逐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最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说说对画作的感受。因为有了体验,学生都能自信地表达,评述言之有物。
在美术欣赏课中融入格子画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学会交流和评价,真正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快乐体验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为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带来了三个变化:其一,更好地面向全体,给全体学生提供了参与和表达的机会。格子画体验活动便于操作,难度不大,适合能力水平不一的学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都能轻松地参与其中,进而体验到美术欣赏的乐趣。其二,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热衷于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在创设体验活动时,可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活动,才能有所言、有所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其三,更好地促进自主探究。在格子画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够在对作品进行局部临摹的过程中自主体验、发现和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对作品的整体构图、造型、色彩有了进一步认识,能够更加关注作品本身,从而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
4.借鉴优秀案例,不断探索体验
笔者在参观国外美术馆时,发现一些美术馆充分利用体验式欣赏活动来布设展馆。例如,某一个美术馆在一幅名画旁创设了一个与该作品相近的场景,这个场景中有可以触摸的仿造名画工艺制作的布料、有相同样式和纹理的服装、有仿照画作光线的灯光布置以及相似的油画材料等。这样的场景能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体会画家为什么这样表现画面的光影效果,为什么这样表现肌理、图案、纹理等,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体验式欣赏让名画不再是枯冷在墙的画作,而是身边的暖人小景,使每个观赏者更愿意去看、去思考、去研究,有效地拉近了观赏者与美术作品的距离。
又如,《你好!艺术》绘本的作者结城昌子认为:名画欣赏不能是单方面的将名画的魅力加于观看者(孩子及成人),而应该是和观看者一起站在名画前,共同去思考、发掘和找寻名画的魅力。因此,结城昌子在书中设计了欣赏互动游戏,如在书中的每一幅名画旁展示一幅该名画的局部图,读者可以通过比较、观察,寻找这一局部图在名画中的具体位置。这能促使读者更加细致地观察作品,逐步发现作品的秘密,从而激发读者的探秘乐趣和阅读兴趣。这些体验式欣赏活动都值得美术教师借鉴。
三、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优化策略的运用效果
笔者将上述美术欣赏课优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采用“课前思维导图预习+课前口语训练+课堂创作体验”的教学模式后,美术欣赏课有了较大的变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更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高涨。
首先,学生更“会想”了。学生发现了思维导图的优势,能充分利用这一学习方法将问题条理化、图像化,思考不再是漫无目的。有条理地收集问题和信息,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其次,学生更“敢说”,说得更“有理”了。在每节美术欣赏课前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美术欣赏播报活动。学生通过课前短短几分钟的播报活动,在表述和问答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加主动、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学会了分享,学会了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观。最后,学生更“会看”了。体验式学习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参与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在体会创作的快乐的同时,发现了美术作品之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欣赏活动。现在,已经有不少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与父母走进艺术馆、博物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并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临摹、创作特色手抄报或海报等,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提出:等孩子长大后,能将他学到的审美知识运用到他的工作和生活中,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就达到了。因此,美育要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判断和评述,只有这样,学生的美术素养才能真正提高。美术欣赏课要关注课前和课中的联系,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受、体验欣赏的乐趣。“赏述2+1”的教学模式为美术欣赏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当继续探索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抓好美术欣赏课中看、说、思、评等环节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审美、会欣赏、会运用的人,真正将美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