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25张圣国卢静蕊周繁郑静宜
□文/张圣国 卢静蕊 周繁 郑静宜
(作者单位:1.河北省农业项目规划中心2.河北省种子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业强、国家兴,农民富、天下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品质压力凸显。2004年-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了“十六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品质农产品占比少,结构品种单一,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买难”现象,国内市场对水果、肉类、奶粉等进口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供不应求。反观国内,一度出现国产水果大量积压烂掉。现实对农业布局和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亟需从数量规模增长向高质量提升转变。
(二)农业生产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要求紧迫凸显。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1.35亩。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不仅占用耕地,还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一定污染,致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三十年来东北黑土层平均下降到30~40厘米,南方土壤酸化严重,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我国农作物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06.11千克,为美国的3.69倍,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严重。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三)国际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营销压力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户单打独斗,不能实现规模化种值,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不能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现化化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致使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农民增产不增收,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绊脚石。与此同时,西方农业强国采取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依托科技进步和大型机械化运营,实现了农产品的高度标准化。农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受此影响,国内部分农产品出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伴随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明显加深,国际竞争压力显著加大,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十分迫切。
(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迫切要求凸显。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已经突破100万个。截至2021年4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5.9万家,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热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而传统农户、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实现高素质劳动力与土地、资金、技术有效结合显得尤为迫切。
二、坚持以“四高”目标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标准体系
(一)产品质量高。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按标管控,更好地实现农产品优质绿色供给,做到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生产规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率先将“三品一标”产品纳入追溯管理。
(二)产业效益高。加快推进农业种植规模化、农业经营集约化进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突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便于集中管理,便于实现产业技术集约化,便于实现劳力集约投入”原则,大力推行经营土地集中或连片,节约成本,省力省事,形成规模叠加效益。
(三)生产效率高。推行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农机、农艺、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和农机化技术集成应用,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四)经营者素质高。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先进理念,提高现代农业能力素质,培育开拓创新精神,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熟练掌握使用新技术与新渠道,最大限度调动自身积极性,提高创造财富能力。
三、多措并举补短板,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保护提升行动。加快种业创新,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深入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扩大优质粮食种值面积,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二)开展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坚持测土施肥,促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沼气工程建设,大量消耗畜禽粪便,将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提供给农户代替化肥,改良土壤,防止病虫害,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民收益。
(三)坚持质量兴农,切实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立品牌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化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选择适宜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拓宽产业融合领域,不断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一改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加快推进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休闲观光等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三方积极性,不断扩大“一村一品”经营规模。加大对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对农村家庭农场、合作社产品加工、销售等进行低息贷款支持,严格控制龙头企业投资控股比例,保证农业生产在产业融合中的增值比例。
(五)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发展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高标准农田,采取集中连片保证耕地数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推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以规模种植加快区域发展,提高专业化程度,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提高农户话语权,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壮大发展,推行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农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政策限制企业投资比例,提升农户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从而保护农户的利益和积极性。
(六)推进创新驱动,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关键。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农业科技供给水平还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现状,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科技产业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引导农业向绿色可持续、优质品牌化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