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容川应用经方论治心烦

2022-11-25续冠胜庄子凡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火承气汤酸枣仁

续冠胜,庄子凡,王诗源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唐容川所处时代正值国家贫弱、西学东渐之时。 其倡导中西医汇通,正如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叙中所说:“余……因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中西之说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1]3。 当是之时,西方国家诋中国医学为非,唐容川为厘正医道,使生民免遭贻害,崇师古义,以中为主,提出“秦汉三代所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1]3、“凡仲景之方与证,针锋相对,一丝不差”[1]184之论。 唐容川一生著作颇丰,现存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易通说》《医学见能》和《痢字三字诀》八种著籍。 其中《血证论》是其代表之作,书中“伸古人所欲言,补前贤所未备”,遗惠后世,影响深远。

1 唐容川思想取法仲景

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承前启后之用,该书所载之方既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又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灵活变通,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 唐容川亦对仲景之书推崇备至,认为“自轩岐以逮,仲景医法详明……仲景之书极为精确”[1]3。 《血证论》得以书成,尤得益于张仲景,正如他在此书自叙中说道:“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1]71。 除此,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云:“盖仲景立法有如定律,律乃万事之通例,而《金匮》《伤寒》亦万病之通例也”[1]363。 唐容川医学思想与《伤寒论》有密切联系,在经方运用上深得仲景之旨,尤其是对“仲景重视阴阳气血水火调和”的发挥颇具特色[2]。 其临证组方用药多推崇张仲景,在《血证论》一书中就引用小柴胡汤60 余次,其他如炙甘草汤、泻心汤、肾气丸、黄土汤、白头翁汤、麦门冬汤等均为唐容川治疗血证的常用处方[3]。 可见,他精研《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将仲景之法奉为圭臬。 但唐容川尊古师古却不泥于古,根据经方之立意灵活化裁处方。 例如,对于便血的治疗从近血、远血两方面对其进行详尽的论述,多次运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创新,提出了“治疗脏毒下血兼用清药”“治疗肠风下血以清火养血为主”等思想[4]。

2 心烦理论辨析

心烦是临床常见病症。 编写于周代的《帛书》中有“烦心”等症状的记载,并施以灸法治疗,这是关于心烦的最早论述。 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热头痛也。 从页,从火”[5],在《增韵》中解释为“闷也”。 心烦之症也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载:“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指出了心烦的病位为心,病机为郁热,表现为神不安宁。 《伤寒论》对心烦类证的表述种类很多,如心烦、烦、烦满、烦热、微烦、虚烦、烦躁等[6]。 心烦的病因病机复杂,几乎贯穿《伤寒论》全书,在患病各个阶段都可见到心烦之症[7]。 张仲景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对心烦进行辨证论治,知犯何逆,建立了系统的临床诊疗体系,并有诸多治疗心烦的方药传以后用,如黄连阿胶汤、承气汤等。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 邹澍曾引诸家之说以解“烦”字可为众、为多、为扰、为乱、为剧、为劳[8]。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道:“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内热属有根之火,其原本于热”[9],认为热扰心神导致神烦不安。

唐容川执简驭繁,遵《黄帝内经》、仲景原旨,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反复强调:“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1]73。 他将复杂的人体机制,概括为气血水火的互相转化,彼此之间是互相滋生、互相利用,且互为病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言简直中,见解独到。 在论述心-血-火的关系上,他指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 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1]74,认为心在五行之中属火,故为火脏,心火化生血液,亦需血液滋养心火,二者相辅相生。 进一步指出心烦的主要原因为“失血家亡血过多,心火失其滋养,故多发烦”[1]130。 故而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烦者,心不安也”的论断,并以“心字篆文,即是倒火”为据,提出治疗心烦的原则为“火降则心宁也”。

3 唐容川应用经方辨治心烦

3.1 火太甚——黄连阿胶汤证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如果是“火太甚者”,表现为“舌上黑苔,夜不能寐”,则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10]据《脉经》“风伤阳,寒伤阴”[11]之说,少阴受病当责之于寒,且受病已二三日以上,则寒邪羁留日久而变热矣。 热势已成,热烦内动于血中,下焦真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君火,上焦君火之气不能下入于真阴,致心中烦不得卧。 唐容川抓住张仲景辨证的精髓,提炼出“心中烦,不得卧”的原因为“火太甚”,并补充了“舌上黑苔”这一症状来辅助诊断。 其解释道:“此节言少阴心之阴血病。 火扰其血不得安,故烦而不卧。”[1]314火本可化生血液,若火太甚,非但不能生血,反而会耗伤阴血。 舌本色赤,今现黑苔,表明火热炽盛,阴血已伤,愚认为此乃唐容川辨证手眼。由此,治法当以补血清火,方用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张仲景曰:“焦苦入心”,黄连、黄芩味苦,皆可入心清火除热,且二者用量较重,可直折火势太甚;芍药苦酸,酸苦涌泄为阴,可生阴气而泄邪热;阿胶、鸡子黄味甘,甘能入脾,培补中气,故可滋养后天生血之本以补耗伤之阴血。 唐容川进一步解释用鸡子黄二枚的原因为“鸡属酉金,而黄象地,用二枚者,取地二之阴以补心也”[1]314。 他在《血证论·卷八·方解下》中阐述黄连阿胶汤方义为“治心烦不寐,大清心火,生心中之阴液以安神,仲景之大剂也”[1]170,心火清,阴液足,则神安烦除,可见唐容川之论言简意赅,见解深刻。

3.2 火郁不宣——栀子豉汤证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如果是“火不得宣”者,表现为“心中懊憹,郁而不乐”,则宜用栀子豉汤加味治之。 《伤寒论》中关于栀子豉汤的条文共有12 条,其中与心烦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属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与第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吐或下后,致阴液耗损,阳不遇阴,余热之邪乘虚客于胸中,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可发散,故为虚烦;心虚不能任物,热扰心中,故不得眠;虚烦剧者,则致神魂颠倒不安,心中懊憹不宁。胸中余热之邪未解,结而不散,致烦热郁于胸中,气窒不通。 唐容川指出:“心中懊憹者,以火不得宣,故郁而不乐也,宜栀子豉汤加连翘、桔梗、大力、生地、远志、黄连、草梢治之。”[1]130心烦剧烈不可名状谓之懊憹,唐容川分析心中懊憹的原因为火不得宣,火郁胸中故而烦闷不乐。 唐容川又依据《黄帝内经》中“肺为相傅之官,主制节,其心火不令太过”,说明胸中烦热气壅的缘故为“心火太过,肺之清金不能制节之”[1]225。 由此,当清热宣郁以除烦,方用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加味治疗。 唐容川认为主用栀子的原因是:“栀子花白子赤,得金水之气而归心,有似肺金制节心火之象,其实有膈膜之形,故专主膈上包络心间之治法也。”[1]225-226根据栀子的颜色、形质说明其功效主治,正是中医取象比类之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栀子,味苦,寒、大寒……治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12]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亦说:“栀子,味苦,性寒……清心火而除烦郁。”[13]238可知,栀子味苦属火,色赤象心,性寒可导火热下行,是除心烦之要药。 此外,豆豉味苦寒,豆形象肾,色黑又入肾,可引肾之水液上升,主治烦躁满闷。 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释道:“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涌之也。”[14]栀子入心而下交于肾,豆豉入肾而上交于心,二者交通上下,水火相济,阴阳调和。 可见,栀子与豆豉相配伍则清火宣郁除烦之力强,正合火郁不宣之病机,药简而法度严明。正如唐容川赞曰:“仲景方证精密,读者所当细究”[1]226。

3.3 火不甚,血太虚——酸枣仁汤证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若是“火不甚而血太虚”者,表现为“心中了戾不得,是为虚烦”,则以“仲景酸枣仁汤”为要药。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5]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对酸枣仁汤的注解为:“又有一种心火炽盛,实由肝郁而成。 木能生火,火盛则肝魂不安,此虚劳兼见之症,亦虚劳常有之症。”[16]唐容川对此十分认同,认为陈修园注解甚为精切,其他人对此方的注解都未如陈氏透彻。 其在《血证论》有言:“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木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1]74虚劳之人,营血不足则肝无所藏,木旺火动,阳盛阴微,扰乱心神则致心中了戾虚、烦不得眠。 此火由血太虚而致,是为虚火,火不太甚,应与实火相区别,故治疗当以清火补血安神,方用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酸枣仁味酸,入厥阴肝经,可补血安神为君。 《长沙药解》云:“酸枣仁……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13]252此外,虚烦不眠者,必有燥火痰气之扰,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全方养血虚、清内热而敛肝气。 唐容川领仲景之要旨,对于火不甚而血太虚之虚烦,选用酸枣仁汤治之。

3.4 烦而兼躁——承气汤证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如果是“烦而兼躁”者,表现为“手足妄动、二便不调、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病机是“虚中夹实,内有燥屎”,则可选用承气汤治之。 《伤寒论》第 251 条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手足扰动不宁为躁。”《伤寒论》中论单纯躁者不多,躁多为病情较重,多见于死候[17],故烦而兼躁者,病势多较危急。 阳明病的提纲为“胃家实是也”,即内有燥屎。 《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取法乎地,盖地以受制为资生之道,故胃以酸苦为涌泄之机,若阳明腑实,燥屎不行,地道失矣,乃用制法以去其实。”[18]对如何判断阳明腑实之证,柯琴曰:“欲知大便之燥硬,既审其能食不能食,又当问其小便之利不利”[19],饮食与小便的情况是辨此证之法门。 唐容川亦认为临证之时须当辨别大便燥硬与否,以决定是否攻之,在此同时又须审视小便利与不利。 唐容川云:“烦躁之极,循衣摸床,小便利者,阴尚未尽,犹可救一二。 小便不利,死不治矣。”[1]130可见,其是通过小便利与不利来判断病者的危重程度:阳明腑实,热邪结聚,燥便胶闭,小便利者,阴液尚存,犹可救之;甚者,小便不利,阴液枯竭,则难治矣。 另外,《伤寒论》第251 条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唐容川认为“胃络通于心”,阳明之燥火与少阴之君火相合,故而心烦。 故医者临证之时须当量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病缓者选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微和其胃,以治胃燥;病急者选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4 病案举隅

4.1 黄连阿胶汤案

高某,男,35 岁,农民,2019 年 10 月 9 日初诊。患者因家庭琐事,情志不遂,心烦、不寐3 个月余,近期加重。 急躁易怒,渴喜冷饮,五心烦热,时有汗出,白天精神萎靡不振,腰膝酸软,纳可,小便黄,大便干。 舌红绛、苔少,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为不寐,证属阴虚内热、火扰心神。 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味:黄连 12 g,黄芩 10 g,白芍 10 g,阿胶(烊化)15 g,鸡子黄(冲)2 枚,柴胡 9 g,枳实 9 g。 5 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 年 10 月 14 二诊:上药 2 剂,心烦之症大减,睡眠改善。 5 剂尽,诸症均减,心情舒畅,自觉大好。舌红、苔薄,脉略弦数。其病向愈,守方继服3 剂,终告痊愈。

按:患者因情志不调,积郁日久,以致热化伤阴,心火亢盛,心肾不济,阴阳失衡,症现心烦易怒、不能安寝等。 患者虽未现唐容川所云“舌上黑苔”,但已然红绛苔少,说明津液耗伤,阴虚已成,热势较盛,故选黄连阿胶汤治之。 方中阿胶、白芍、鸡子黄以救阴虚;黄芩、黄连以泻火热;酌加柴胡、枳实以升清降浊、疏肝解郁,并使滋阴之品无壅滞之流弊。

4.2 栀子豉汤案

李某,女,42 岁,教师,2019 年 11 月 12 日初诊。患者自诉工作繁重,常伏案至深夜,又主家务,有力不从心之感。 自制力强,遇不悦之事,常克制情绪,郁于心中。 近1 个月心烦懊憹,不可名状,胸闷不舒,坐卧不安,时有悲伤欲哭,少寐,纳差,小便黄,大便偏干,月事淋漓,经色不鲜。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中医诊断为脏躁,辨证属火郁不宣、心神失养。方选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栀子10 g,淡豆豉15 g,甘草 15 g,小麦 30 g,大枣 12 枚,五味子 10 g,龙眼肉15 g。 3 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嘱可早起工作,不可熬夜伤神。

2019 年11 月15 日二诊:上药尽剂,心中畅然,面有悦色,食量增加,晚10 点睡觉,可安睡6 h。 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数。 已收寸效,守方再进4 剂,以图全功,并嘱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按:患者兼顾工作与家务,劳心劳力,暗耗心阴,损伤心神,阴血伤则心火生,平素又情绪压抑,无从发泄,以致心火郁而不宣,心烦懊憹,诸症丛生。 故当以宣郁火、养心阴、安心神,方选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之。 方中栀子豉汤清宣胸中郁热,以治虚烦懊憹;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宁心安神;又加五味子、龙眼肉敛心神、养心血。 熬夜最耗心阴,故一再嘱咐患者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结语

唐容川作为“中西医汇通”学派创始人之一,深受《黄帝内经》、仲景思想的影响,坚守中医特色,以西释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值得我们精研深学。 其在治疗心烦时,辨证应用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酸枣仁汤与承气汤等经方,为后世医家提供重要的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心火承气汤酸枣仁
酸枣仁:失眠嗜睡均可调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效果观察
归脾汤与酸枣仁汤合用治疗抑郁症25例疗效观察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便秘8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