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探索研究
2022-11-25张秀
张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这一教学方式也逐渐被社会认可和推行[1-2]。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实现信息化的有效应用能够极大地推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开展[3]。学前教育是给孩子讲好第一课的重要开端,是给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重要节点[4]。因此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而儿童对于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具有天然的兴趣和好奇心理,因此,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大势所趋[5-7]。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实现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学校在幼儿教学效果和管理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现行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索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幼儿园进行管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日常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开展家校共同育儿,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发展水平以及评价指标[8]。通过加强对幼儿教师发展的研究,来探索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例如通过制定SWOT模型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途径以及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1 学前教育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概念界定泛指从出生到6岁进入小学之前,对儿童进行教育、组织相关活动和施加影响。但在这这一阶段,仍然可以分为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个阶段,本文中的学前教育特指幼儿教育这一阶段,即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所接受的教育[9-10]。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在进入正式教育之前的预备教育,是实现儿童性格完整、习惯良好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儿童初步建立社会常识的主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过程的优化,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为标准,促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幼儿的身心都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因此在学前教育中,需要将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合理安排幼儿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要不断提高幼儿在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等方面能够获取到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促进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实现学前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必须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成长发育,适当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家园共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1]。
2 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又可以称为态势分析,主要是将研究对象的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遇以及挑战全部进行举例分析,在通过系统观的思想对各种因素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2.1 优势分析
2.1.1 幼儿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优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这一时代中,我们大多数都是从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才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的数字移民。但学前儿童和我们不同,学前教育的幼儿可以说是这一社会的原住民,他们生长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适应和使用都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的领悟和操作熟练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种数字移民,因此在学前教育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幼儿“自学成才”。
2.1.2 信息技术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实现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园区内的视频监控、学籍管理、幼儿生活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师网络研修等方面。这些内容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能够提高园区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学前教育本身就具有启蒙的作用,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既能够实现静止内容的动态化,又能够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既增强了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也使得教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2 劣势分析
想要合理高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前教育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建立在自然社会之中。因此幼儿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感官教学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幼儿教育方面,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必须要在适宜的教育阶段和教学内容,利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的益处。但这些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学前教师而言难以把握,因此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成为学前教育的难题之一。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之中的本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严重还会导致儿童对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瘾,导致孩子只喜欢玩电子设备,不爱运动,从而养成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虽然教育相关部门已经印发了关于幼儿园教师在开展保教工作中控制使用时间等问题的文件,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多长时间是合理,多长时间是不合理,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过少,导致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停滞不前。
2.3 外部机遇
2.3.1 信息技术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制定了很多评价标准和发展规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学前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和发展性的要求,并明确学前教育教师要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除此之外,对于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创建以及相关的软件工具都需要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幼儿园信息化教学、幼儿的数字化学习,从而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发展。
2.3.2 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新的时代,随着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还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的相关指导意见,并对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和规范新时代教学内容做了重大的决策部署,从而开启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也为学前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2.4 外部挑战
2.4.1 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需要完善
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关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文件较多,但这些文件在信息化的设置和实施方面条例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条件,导致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各地幼儿园对信息化的建设无所适从。
2.4.2 学前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
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之一,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教学来培养的,而这一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开发等多方便的内容,是一种比较综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今年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试行标准中就已经要求了学前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一方面学前教师肩负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仅仅具备相应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前教师需要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信息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当前学前教师的信息意识不足、信息素养不高、信息能力的匮乏成为制约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信息化要求。
2.4.3 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匮乏
虽然为了推动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国家建设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引领作用来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但这些内容大多是针对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关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却少之又少。
2.4.4 区域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在教育的信息化改革中,学前教育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来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化资源的优化,但由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学前教育也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信息化投入差距较大,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
3 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探究
根据上文中的SWOT态势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当前学前教育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由于自身的不足和劣势,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必须通过科学系统的思想方法来统筹全局,深刻把握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和关键问题,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规划,提供政策支持
在现行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中,对于学前信息化的教育改革内容较为匮乏,这主要是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相较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而言,学前教育既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也不属于重点培养阶段,这就导致学前教育的规划和统筹内容缺失。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小学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但不能完全相同,需要将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自身的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统筹全局。无论是学前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应用,都需要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为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2 制定学前教育的教育能力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内容过于笼统,尤其是对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目标含混不清。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信息化教学的适度原则,因而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学者深入学前教育之中,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信息化设备适用时间和使用方式,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启蒙效果。
3.3 实施区域协同,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学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园园通建设,优化幼儿园建设的基础环境,并组织区域内学前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幼儿园教学更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挖掘适合本土应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4 组织学前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信息化,在这一过程中,园长的信息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园长组织能力、信息能力的培训,既能够克服由于地区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也能够减少对学前教师的培训成本,从而实现区域之间的协同教学。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培训方式和课程来共享相关的培训资源,在培训中还可以采用面授培训和在线培训相统一的方式来提高培训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园长和学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
3.5 开发数字资源,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应用
将数字资源引入幼儿园教学中,既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负担。根据上文的态势分析图可以指导,目前学前教育的最大不足在于数字资源的匮乏和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幼儿园自己开发数字资源,既不便于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也不利于数字资源的与时俱进,同时还会在无形之中加重教师的负担。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区域层面来开发数字资源,通过将地区的特色和文化融入数字资源之中,来更好地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道德情感。除此之外,开发区域数字资源还能够创建资源共享平台,使区域内的幼儿园都能够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内的数字资源的均衡。需要注意的是,在区域内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指导,通过制定实践教学方式或者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既能够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对幼儿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学前教育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更需要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成长基础。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对于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家校共育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为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制定了较为详细的SWOT态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途径,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