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2-11-25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文/王 强(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人类最初的造物动机是弥补自身肢体功能的不足,其本质就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国是唯一以造物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易传·系辞上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有云:“无其器则无其道”。“器以载道”体现出将造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相融合的中国传统造物智慧,标示着“文与质”“材与艺”“用与美”的高度统一。及至当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中国如何更进一步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造物智慧,如何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社会服务,进而以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姿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已成为当下设计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期“专题策划”栏目以“造物智慧”为专题,特别邀请了长期深耕于设计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的南京艺术学院何晓佑教授、江苏大学韩荣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杨先艺教授,分别就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3~6世纪人物圜底银碗的语境化、商周青铜器的造物智慧等内容展开讨论。通过钩沉历史渊源,爬梳发展脉络,旨在多维度多层面探讨造物秩序的建构规律,以及传统造物智慧如何在当代传薪之路上焕发新生。
造物是基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需的产物,无论何种创新性造物活动皆应以“适人”为旨归。本期“创新设计”栏目中,武汉理工大学汤军教授通过系统调研和分析,构建创新性一体化车载厨电产品以满足驾驶人员在长途运输中的饮食需求,解决规律性健康饮食和低成本支出之间的矛盾。合肥工业大学殷晓晨副教授则用感性匹配与参数化建模方式进行仿生肌理设计,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意向评价体系,符合用户的感性需求。
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优秀的设计案例应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引领作用。本期“设计遗产”专栏采用浙江理工大学杨小军副教授的文章,其在全省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绩效评价”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村落差异化保护利用的研判,形成浙江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设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除需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外,还可从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中汲取养料。本期“设计教育”栏目中,武汉工程大学赵衡宇教授以土家族木构穿斗技艺及榫卯工艺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提出深入挖掘传统木构的文化符号价值是现代设计转换的基础,也是技艺资源传承和再生产的前提。
除深入挖掘本土文脉资源外,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当代学人应积极走出去,与国际学者交流学术观点与研究范式,兼收并蓄、交流互鉴。本期“国际视野”专栏中,南京工业大学孟刚副教授深入对话美国平面设计大师兰尼·索曼斯,漫谈职业生涯,分享经验得失。
“设计书评”栏目选用了江南大学代福平副教授的文章,通过其对《勾吴:一位平面设计师的视界》一书饱含深情的解读,使我们得以一窥当代优秀平面设计师的艺术洞见、文化自觉与职业坚守。
斗柄回寅,万象更新,新的时令预示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以上诸文可得见设计学界同仁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专业,寻求突破的深厚学养和责任担当。相信通过不断凝练、再构、传播造物智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开放、兼容中不断发展创新,终将构建完善的中国设计话语体系,凸显中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