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
——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课程为例

2022-11-25刘淑艳孙文献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李 玉,刘淑艳,孙文献

(吉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决定了高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再次强调,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吴普特:《新农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1期,第4—6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对涉农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部为了进一步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提出包括“新农科”建设在内的“四新”建设,在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中推出了“八大行动”,其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新型人才培养行动”,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3)《“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中国农业教育》2019年第5期,第110页。。可以说,新农科建设为涉农高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涉农高校教师要紧紧抓住新农科建设有利契机,履职尽责,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2017年12月4日。。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课程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政育人作用,不断提升课程品质。

一、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全过程的实施者,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实现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一)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通常所说的“课程思政”主要是狭义上的内涵,与“思政课程”有一定的区别。

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思政课程”直接面向学生传授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而“课程思政”是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具体的学科专业情境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6)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高教学刊》2020年第22期,第30—33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育人方式互补、育人资源共享,其结合的关键点是“思政”(7)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光明日报》2019年3月27日。。

作为农业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推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 号,2020年5月28日。。

(二)充分认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际形势和环境日趋复杂,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多,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的职责。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全面提升育人合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思政课程”无疑是主阵地,但此类课程的安排多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思政育人的后续性不强。按照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要求,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课程”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各类课程积极参与,努力实现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的互补和配合,从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涉农高校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具体行动。由于农业与新技术的深入结合,我国亟须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农科”建设孕育而生,为建设高等农业教育强国提供重要支撑(9)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中国农业教育》2018年第1期,第15—21、92页。。新农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行动”中明确提出“切实发挥好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涉农高校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宏观要求,也是落实新农科建设的具体行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0)青平、吕叙杰:《新时代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挑战、路径与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35—41页。。

二、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任课教师的态度、能力等因素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把所教授的课程真正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一流课程。

(一)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度重视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我国高校开设专业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课教师要打破长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关联不大、各自为战的观念(11)赵光、孙伟锋、仲璟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第136—143页。,增强思政意识,以自身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为抓手,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夯实课程建设理论基础。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厚积教书育人情怀,用真情实意感动学生

展现浓厚的教书情怀。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投入真情实感,对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简单地视为完成任务要求,或是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应在内心深处当作应尽的责任和价值体现,从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体验到强烈的获得感。

展现浓厚的仁爱情怀。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对家国、教育、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让专业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比如,我们在讲植物病害防治中的植物检疫时,不仅向学生介绍植物检疫的专业知识,还向学生拓展了国家的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检疫对象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的危害,以及作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职责和使命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好专业知识是爱国敬业的基础,增强学生心系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落实课程建设相关要求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一般来讲,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思政能力和经验与“课程思政”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需要专业课教师通过自学、集中培训、理论研讨等各种方式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运用好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把精雕细琢的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在润物无声中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比如,我们以往讲到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时,只是向学生介绍原核生物的概念、种类、与真菌和病毒的区别等一般性的专业知识。现在讲授时,我们拓展了超级细菌的内容,详细介绍超级菌的成因及防控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滥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明白植物病虫害以及食药用菌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能够站在系统和全局的高度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有效落实思政建设要求。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在有效落实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把“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真正有效地落实到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入思政元素。

三、全面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内容是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自然融入思政内容,再配上得当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一)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虽然,不同门类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存在差别,但相关素材都能够在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找到,关键的问题在于专业课教师是否用心地去收集、整理、分析、选取、加工和融入相关的思政元素。涉农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要特别注意挖掘与新农科建设要求相关的思政元素,如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

从历史事件中挖掘思政元素。历史是一面镜子,会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绪论中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的爱尔兰大饥荒这段历史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同时领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进一步引申到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粮食安全问题,向学生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关于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勤奋学习的责任心。

从与学科相关的先进人物事例中挖掘思政元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众多老一辈和新时代植物病理学家、菌物学家的事迹。如:向学生讲述了戴芳澜、周宗璜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为祖国建设刻苦钻研、呕心沥血,以突出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的坚实基础;向学生介绍了身边的榜样——新时代的菌物及植物病理学家、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为中国菌物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事迹。当讲到年过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依然心系百姓民生,率队在全国40余个县市开展科技扶贫,带动上万农户依靠种植食用菌脱贫,对口科技帮扶的柞水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果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小木耳,大产业”时,学生深受感动和鼓舞,增强了学农爱农的信心。

从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中挖掘思政元素。在专业学习中,一些新的专业知识能够带来新的思政元素。只要认真挖掘,精心提炼,就能把新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比如,在讲授植物抗病性时,为学生介绍了2020年4月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即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揭示其抗病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动力,培养了科学精神。

从现实生活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虽然,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很强,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非常有效的思政素材。比如,青霉菌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半知菌时引申出青霉素的故事,从青霉素研制、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认识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并进一步引申到因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失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植物病害防控和有效利用菌物资源的意识。

(二)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融入新时代新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将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造、融合、创新,使之反映出时代发展和新农科建设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比如,我们在讲授非侵染性植物病害和食药用菌种类时介绍了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对人们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进而向学生着重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课后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交流中谈道,以前家里种菜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没有很好地把控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他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要多拓展一些专业知识,指导家里人科学种菜,以便获得更长远、更高效的发展利益。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思政元素,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比如,讲授植物检疫时,要求学生牢记植物保护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把好祖国检疫大门,做到爱国敬业。讲生物防治时,阐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促进自然和谐发展,等等。

融入科学思维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培养。底线思维要求学生未雨绸缪,积极作为,防患未然;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造性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系统思维要求学生考虑问题、作出决策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算长远账、整体账和综合账,不能顾此失彼、急功近利(12)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大学教育》2020年第10期,第155—157页。。我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着重强调了我国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它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训锻炼贯穿于“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教学的全过程。

融入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各门专业课程的应有之意,是学生未来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必备的能力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素质,就要将政策法规融入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先后向学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主要要求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

四、着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再好也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当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主要存在着教学资源融入不够、教学内容感召力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专业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改革。

(一)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思政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入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快速发展,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机融入创造了条件。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种教学资源中,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思政模式,实现“时间+空间”无缝衔接的“课程思政”教育。比如,我们通过线上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任务和线下的小组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菌物,充分发挥思政教学资源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能力。

(二)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感召力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举例说明,而是专业课教师通过现实的场景设计,把学生引入具体的事例中主动开展学习的过程。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取上要精准,要符合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符合学生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在教学案例的展现形式和方法上要经过精心设计,能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当然,由于学时的原因并不是把所有的案例教学都放在课堂上进行,可将案例分析安排在课后作业中,将案例讨论放在网络平台上。要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引发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正面引导。比如,我们通过学习通将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等,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生参与度

开展讨论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因此,讨论式教学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我们一般围绕学生关注度高、社会上争议大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讲转基因抗病育种时,我们没有回避目前存在的争论,也没有马上做出是与非的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的主观认识分成“赞成”和“反对”两组,让两组学生分头查阅资料,做市场调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开展激烈的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此来培养学生从专业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综合评价

“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深入贯彻执行,并取得显著成效,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专业课教师应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形成学校统领、部门联动、学院推进、教师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专业课教师的广泛参与。因为专业课教师常年工作在高校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对专业课程的建设状况有着直接的了解,对教学方案、实施过程、考核效果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掌握得最全面、最准确,是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认清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各高校将逐步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之中,成为教师聘用、晋级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促进专业课教师参与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机制。

(二)在实践中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评价依据。学生在上课出勤、思考问题、发言频率、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状况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学习热情高涨,说明教学效果较好。如果学生表现出不乐学、不愿学的状态,则表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佳,需要专业课教师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整改。

把学生综合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考试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也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延伸(13)刘淑艳、欧师琪、李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考试改革》,《微生物学通报》2015年第11期,第2255—2259页。。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期末考试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价。比如,我们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和“菌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积极探索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模式。这个考核模式由线上自学、讨论、小组研讨、课堂测验、综述报告、实践技能、期末考试等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考核都融入了思政内容,并分别赋予了一定的权重。综合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是确保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

把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情况作为评价依据。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考查学生参加实践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考查学生事先对实践内容的了解,以及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评价学生撰写实践报告的完整性、规范性、数据处理及分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评价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个人收获,并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践中的思政教育体会;等等(14)冯美、徐伟荣、张宁等:《基于思政教育的〈果树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现代园艺》2020年第13期,第205—207页。。

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依据,主要是考查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等重要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的质量情况。教学活动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内容,要求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这些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的选题和实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果要进行认真的审阅和评价,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学习成果的重视。

总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农高校专业课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新农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履行责任,担当使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