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民俗学一级学科建设症结问题及思考
2022-11-25刘爱华
刘爱华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我主要想谈民俗学一级学科的建设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大,因为大家都在说怎么确保二级学科地位,我突然提了一个这么大的话题,但是我觉得它是有必要的。
近年来,民俗学学科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纵观民俗学发展历程,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文化建设如岁时节日、社会服务如非遗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的硕士点听说有50多个,博士点有10多个,研究队伍日益壮大。2021年,中国民俗学年会收到了307篇参会论文,参会人员分成50个小组。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可能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还有很多方面,民俗学发展应该说成绩斐然。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学位制度的问题,怎么让教育部认可,这对民俗学发展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我用一个词形容,“夹缝求生”。为什么这样说?现在来看,民俗学分为两块,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在文学的处境应该说也是边缘的,但整体上还是比民俗学好,民俗学在社会学里面实际上更加边缘化了。徐赣丽老师也说,必须按照社会学的框架去做一些事情,所以说民俗学更加尴尬。在文学、社会学两个领域,我们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只是人家觉得我们的研究跟他们有关联,就对我们认可一些或者说看重一点。并不是因为学科本身的地位而让我们获得应有的尊重,而是以对方为中心,并根据我们的研究能给对方带来什么而赋予我们地位。所以,遵循这样的逻辑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课题申报、就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对话,甚至对学科认同也有一些影响。有些民俗学同仁因为得不到重视或没有相应的学科点,不得不转行了。就我来说,因为我们学校没有民俗学学科点,我现在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我对民俗学比较热爱,且从事民俗学研究这么多年,所以我还坚持做这块研究。
有的老师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东西做好,我非常认同,但是我觉得仅仅做好自己的学问,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的,学术之外的东西,其实也非常重要。我套用一句话,研究没有藩篱,但是研究者有圈子。这个圈子对个人发展影响非常大,有时候比学术本身影响还大。
我举一下自己的例子。比如说,最近我在申报职称,我在填报系统里面找不到民俗学,我找法学门类,在法学门类找社会学。社会学一级学科下有社会学、人类学,里面甚至添加了女性学、家政学,但是没有民俗学,所以这是非常头痛的事。我当时没办法,就写了人类学。还有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我也碰到了非常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国家课题,我持续申报了八年,才中了一个,我报的是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是填报了交叉性学科才申请上的。我以前在申报年度项目时不知道申报书应该放到哪个一级学科,有的时候放在社会学,有的时候放在文学,有的时候放在艺术学,有的时候放在马列·科社,我对此感觉特别痛苦。别的一级学科研究人员在申报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打磨文本,我除了考虑打磨文本,可能更棘手的是考虑申报书放到哪个学科。我记得到了后面几年,一到申报时我就非常焦虑,申报书不知道放到哪个一级学科。我觉得这也不完全是水平的问题。多年前与同事的一次偶然谈话对我刺激非常大,一个同事说省社科项目申报很容易,他的硕士论文随便一修改就申报成功了。这对我刺激很大,因为我用博士论文申报,改了五年才申报成功,当然,这里有很多原因不便展开。
我们需要修炼内功,但也离不开勤习外功。研究者都有圈子,如果你不是社会学圈子的人,那么在课题申报、人才称号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因为那个圈子里面没有你熟悉的人,不会给你投票。我知道不少单位,他们申报国家课题就很重视圈子经营,平时讲座就会请相关专家,申报课题时如果有老师通过通讯评审了,就去做“公关”工作。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好在有一个交叉学科,否则我也不知何年能申请上。所以,这个圈子对我们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建设民俗学一级学科而不是二级学科,才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思考:民俗学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民俗学是什么?
很多时候跟同事聊天,人家不知道民俗学是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民俗学到底是什么?民俗学有什么问题?我也是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也算是一个引言。
我们的学科影响力怎么样?我们在学界和其他相邻的学科来比差距多大?很多学者谈到共同体意识,我觉得我们的共同体意识还应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论阐释力,比如说对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民俗学学科怎么融入时代主题,还有学科对话这一块,都应加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观点是教育体制认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艺术学的发展。我在知网上搜了“学科建设”,以民俗学作为篇名的论文有28篇,以艺术学为篇名的有145篇,这有学科大小的关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
我想跟大家稍微谈谈艺术学的发展。艺术学发展离不开张道一先生的努力,他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已成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者如张道一、仲呈祥、于润洋、李心峰等,对艺术学的发展做了持续努力。艺术学的产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艺术界才真正重视并致力于学科建设。张道一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当时中国没有“艺术学”的叫法,目录中也没有艺术学,只有“艺术历史及理论”,隶属于文学。张道一先生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做推动工作,找了很多知名学者签名,直到1990年,艺术学成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面有很多二级学科。1997年,它还是文学门类下四个一级学科之一。到了2011年,它就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它下面有5个一级学科,实现了艺术学科跨越式的大发展。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艺术学确实跟民俗学不同,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觉得有一些东西值得借鉴。比如艺术学学科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远不止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差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之间,其实对话是比较难的,即便这样,它却得到了迅猛发展。1992年,艺术学只有20多个硕士、博士点,到了2011年,就有了130多个硕士、博士点。由于学位制度上的突破,学科发展非常快。
鉴于今天的发展形势,民俗学要不要考虑建立一级学科的问题?有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民俗学、民间文学成为二级学科,当然值得祝贺,但是如果从长远发展来说,只局限于二级学科,不利于整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民俗学如何发展,学科建设到底要怎么做?我觉得应该考虑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勤习外功。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包括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如何跨界。民俗学一直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民俗学,它和人类学、艺术学、民族学都是交融的,所以我们肯定要修炼内功。修炼好内功的同时,我们还要勤习外功。怎么勤习外功,如何去做,我觉得还是离不开共同体的持续奋斗,我们需要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家一起努力。
我简单提一下具体措施。第一是顶层设计,让我们知道民俗学到底怎么走、怎么发展,发展方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是壮大学科,我们的影响力要扩大,包括学科点、研究队伍的壮大。第三是融入主流,也就是说,民俗学学科如何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融入其中,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提升理论阐释力。第四是上下合力,也就是说,每一个学者、每一个学位点都要努力,还要勤习外功,经营圈子,包括一些有影响力的前辈,团结起来,上下合力。第五是增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