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咬尾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
2022-11-25张卫东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山东平度266727
●张卫东(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 山东 平度 266727)
仔猪咬尾后,伤口流血容易引发感染,若治疗不当会出现败血症或破伤风,进而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无光泽,不利于仔猪温顺性情的培养,还会降低仔猪胴体品质。仔猪间出现咬尾主要和日常营养不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有关,同时仔猪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温湿度、有害气体含量等也会影响仔猪神经系统,饲养密度、仔猪个体品种、性别也会影响仔猪咬尾发生频率,仔猪腹泻、贫血、寄生虫等疾病也可能造成仔猪皮肤瘙痒、狂躁不安,出现咬尾。仔猪咬尾是一种恶癖,必须做好防治,以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1 发病症状
仔猪生性活泼、好动,容易发生啃咬耳朵、尾巴等现象。研究发现,生猪表现出尾巴翘起时就可能预示暴发咬尾症,当饲养员没有及时制止或未查明原因进行防治时,这些玩耍式的撕咬会“变本加厉”,出现某个弱小仔猪被猪舍内其他仔猪一同啃咬的问题。尾巴起初脱毛,然后出血,仔猪群也会出现“生咬尾癖”,咬尾的仔猪好斗,被咬伤的仔猪日增重下降,继而出现感染和其他疾病,这些疾病也会传染给同猪舍其他仔猪。
发病初期,仔猪情绪不稳定,呈现不安、易躁等表现,对外界的敏感度增加,不愿和其他仔猪一同玩耍、采食,群体活动性差。仔猪的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当有其他仔猪靠近时会“目露凶光”。随着病情发展,尾巴红肿、化脓,若饲养员未及时发现仔猪尾巴处的伤口,伤口处会暴露黏膜,还会流血,若撕咬严重,半条尾巴或全部尾巴均可被咬掉。伤口发炎,继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导致肺炎、肾炎甚至是急性败血症,偶尔会有突发死亡的现象。
2 病因分析
2.1 营养因素
2.1.1 饲料品种单一当仔猪日粮饲料品种过于单一,会降低饲料适口性,仔猪采食量下降。
2.1.2 营养摄入不足仔猪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出现异食癖,并啃咬同群仔猪尾巴。
2.1.3 营养元素搭配不合理仔猪日粮中维生素搭配不合理,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会出现咬尾症,若钙磷比不协调、钠元素摄入量不足也容易出现咬尾症。
2.2 环境因素
2.2.1 温湿度控制不当生猪是一种对温度有一定敏感性的“恒温动物”,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对仔猪采食量、精神状态和抗病力均有影响。研究发现,断乳仔猪在14~18℃环境下饲喂,其腹泻指数极显著高于19~23℃与24~28℃环境,低温会让断乳仔猪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能量利用率显著下降,而低温环境下断乳仔猪血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含量也会显著增高[1]。仔猪舍温度过高,环境湿度相对较高可能会引发仔猪兴奋、不安等情绪,进而出现咬尾行为。
2.2.2 有害气体含量增加猪舍内的有害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若仔猪舍通风不良,舍内有毒有害气体含量会不断增加,进而影响仔猪神经系统发育,甚至出现神经紊乱,仔猪情绪不安则会发生咬尾现象。
2.2.3 清洁度较差猪舍环境卫生不良,容易滋生细菌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这些可能会引发仔猪皮肤瘙痒,仔猪无法正常休息,仔猪间也会出现咬尾。
2.2.4 猪舍环境过于单调当仔猪生活环境较为单一时,仔猪对咬尾出于好奇、好玩,随着咬尾次数增加,会出现异食癖。
2.3 管理因素
2.3.1 饲养密度过大饲养密度直接影响仔猪的采食量、饮水量与活动空间。在相同的圈舍内,若养殖的仔猪数量过多,仔猪间会争夺饮水、饲料等,弱小仔猪可能会抢不到饲料,也容易被体重较大的仔猪欺负。同时,仔猪活动空间狭窄,仔猪运动量下降,抗病力弱。仔猪咬尾容易被同舍其他仔猪模仿,当圈舍内仔猪数量越多,咬伤的危害性越大。
2.3.2 分群不合理仔猪分窝或分群时,不同窝仔猪混在一起时,由于彼此不熟悉,起初会出现“大猪欺负小猪”问题,小猪为被咬伤对象。
2.3.3 长期饥饿若饲养员管理不当,不定时饲喂,且每次饲料量不足,仔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在争抢饲料时就会发生咬尾行为。
2.4 个体因素
2.4.1 品种仔猪品种也影响咬尾发病率,本地品种(土猪)比引种品种体型小,因此新引进品种容易发生咬尾。
2.4.2 性别母猪咬尾发病率高于公猪。
2.4.3 年龄随着仔猪年龄增长,仔猪咬尾发病率逐渐下降,成年猪咬尾次数明显低于仔猪,最容易发生咬尾的仔猪年龄为断乳后仔猪或刚转群的育肥猪。
2.5 疾病因素
仔猪容易发生贫血疾病,且仔猪对环境和饮水温度有较高的敏感度,容易出现腹泻疾病,猪舍环境卫生不良时,未定时驱虫,容易感染寄生虫疾病,易导致咬尾行为。
3 治疗措施
3.1 隔离饲养
仔猪群发生咬尾后,需要对被咬伤的仔猪和好斗的仔猪进行隔离,被咬伤的仔猪需要对症治疗。
3.2 西药治疗
3.2.1 处理伤口仔猪被咬伤的尾巴需要用消毒剂冲洗,以防扩散感染,消毒剂可选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碘酒,每天处理伤口2次。若仔猪伤口不严重,未出血,消毒后可以涂抹适量的红霉素软膏,坚持涂抹1周。若尾巴断裂后,需要用12号缝合丝线结扎止血。
3.2.2 药物治疗仔猪狂躁不安时,肌肉注射氯丙嗪注射液,每头仔猪剂量为2 mg/kg·bw;病情严重可为每头仔猪肌肉注射80万国际单位的青霉素注射液+5 mL地塞米松+10 mL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治疗3 d。对于好斗且凶恶的仔猪,需要做好镇静处理,可肌肉注射氯丙嗪注射液,每头仔猪剂量为2 mg/kg·bw。
3.3 中药治疗
因体外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咬尾症,治疗配方为白芍、泽泻、白术、党参各6 g,茯苓、甘草、陈皮、青皮、焦三仙各9 g,煎汤,过渣,给病猪灌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3~5 d。
4 预防措施
4.1 均衡营养
4.1.1 提供全价日粮由于仔猪30日龄内胃肠消化机能尚未成熟,需要饲喂易于消化、优质、多样的饲料,可以补充脱脂奶粉或大豆蛋白。断奶仔猪日粮营养需求为粗蛋白含量为(20±2)%、赖氨酸为(1.2±0.5)%、蛋氨酸(0.37±0.3)%、钙含量0.85%,磷含量为0.7%,脂肪含量为(4±1)%。同时,补充日粮中的维生素,促进仔猪新陈代谢,如每千克饲料中添加9 mg叶酸能改善仔猪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腹泻发生。
4.1.2 提高仔猪采食量对于食欲不佳的仔猪,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甜味剂来提高仔猪采食量。研究发现,断乳仔猪日粮中,以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8 g植物香味提取物+0.2 g植物甜味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仔猪有机物的消化率,显著降低料重比。
另一方面,仔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也有利于肠道菌群健康,促使仔猪生长。研究发现,仔猪日粮中添加10%益生菌发酵饲料,日增重可极显著提高,同时血液中的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增加141.44%,IgA含量极显著增加118.28%,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4.2 环境控制
4.2.1 温湿调控哺乳仔猪:1周龄内温度需要控制在(30±2)℃,1~5周龄为(25±2)℃,相对湿度控制为(60±5)%。保育仔猪:5~7周龄为(25±2)℃,7~9周龄为(22±2)℃,相对湿度控制为(70±5)%。
4.2.2 加强通风若猪舍内有刺激性气味,应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地面干燥。氨气含量应低于0.002%,硫化氢含量应低于0.001%,二氧化碳含量应低于0.15%。
4.2.3 定期消毒每周用0.3%过氧乙酸、2%烧碱等溶液消毒。
4.2.4 行为转移仔猪舍内放入皮球、铁链、旧轮胎等可供仔猪啃咬或玩耍的物品,分散仔猪注意力,让仔猪有行为转移的依托。
4.3 日常管理
4.3.1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生猪饲养密度不仅影响其采食量、饲料转化率等生长发育指标,还会影响其站立活动和每日休息的时间。研究发现,面积相同条件下,随着圈内饲养密度增加,断乳仔猪每天出现的咬斗次数明显增加,卧息时间会下降55.8%~71.7%,同时发现断乳仔猪适宜的饲养密度为0.45~0.54 m2/只。
4.3.2 合理分群分群时仔猪体重控制在(4.5±0.5)kg,育肥猪体重控制在(8.5±1.5)kg。
4.4 选种和疾病预防
4.4.1 选择抗应激品种猪场要建立环境适应性强的猪群,及时淘汰敏感仔猪。地方品种猪的环境适应性强,可通过杂交提高后代的抗应激性。
4.4.2 断尾打耳号规模化猪场为减少咬尾症发病率,一般在仔猪出生后进行断尾操作,越早断尾对仔猪的伤害性越小,一般在仔猪出生后的24 h内断尾,48 h内打耳号,并做好伤口清洁和消毒措施,以防出血和发炎。散养户可以参照规模化猪场操作方法对仔猪进行断尾和伤口消炎方式,保障仔猪健康生长。
4.4.3 定期驱虫仔猪7周龄、9周龄、15周龄时均要驱虫,以减少因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咬尾症。
5 总结
仔猪咬尾受营养、环境、管理、个体和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猪场养殖人员要选择抗应激能力强的仔猪品种,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为仔猪群提供丰富多样的饲料和全价日粮,同时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对于有恶癖的仔猪要单独饲养,为分散仔猪注意力,猪舍内可以投放玩具,并适时进行断尾、驱虫和伤口消毒,提高仔猪舍清洁度,加强日常巡查,早发现早治疗,为仔猪营造良好生活环境,降低仔猪咬尾发病率,为猪场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