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2022-11-25王花荣
王花荣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甘肃 白银)
在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目所占分值比例是最高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与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通过身教、说教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积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以此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应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活动,教师要从整体着眼,从部分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切忌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并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展开活动,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创造、鉴赏等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以此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同时,通过故事法、游戏法等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沉浸到阅读当中。
阅读兴趣的激发要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推荐合适的读物。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量,理解能力较低,喜欢阅读一些图片多、色彩鲜艳、篇幅短小、趣味盎然的书籍,所以可以为他们推荐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类型读物。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并正处于探索欲望强烈的年龄段,所以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科幻小说、民间故事等类型的读物。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方法,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一般的故事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成人文学,如四大名著,鲁迅、老舍等现代文学名家的著作,或者是有关青少年成长故事的作品等。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快乐读书吧”,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板块拓展学生的阅读积累,使其在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读书是学生读书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阅读的道路上领先一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有一颗热爱阅读的心,通过在教室读、为学生设立读书角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要有鉴别书的好坏的能力,乐于读高质量的书,以此提升专业素养,带动学生读好书。最后,教师的阅读不能带有功利性,要从教室开始,晨读、午读、暮读,为学生营造书香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阅读兴趣,并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为长远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二、制订阅读目标,掌握阅读方法
课程标准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知识与能力层面,教师要侧重发展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在引导学生认字学句、分析语言结构与效果、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教师要侧重结合文章体裁传输不同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根据需要提取文章中有价值的信息,并能有效地将信息表达出来,以此提高阅读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教师要注重精神品质、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感染,使学生发现文字背后的感情、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情设计阅读教学目标,为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例如,在讲解课文《匆匆》前,教师要精读教学内容,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如编撰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等,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课文中的“跨过”“溜走”等形容时间的动词将教学目标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重点词汇的表达效果和使用技巧,从而掌握抓住关键词进行阅读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含义、思想感情,又明白了要珍惜时间这一道理,这样就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再如,在讲解课文《一夜的工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周总理”的词汇,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自主发现、了解“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以此实现体会人物人格特征、通过关键词品味人物人格、学习“周总理”的美好精神品质的教学目标,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这样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学习活动,优化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对阅读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应依托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例如,当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新知,那就主用讲授法;当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情,那就主用朗读法、分析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形式更加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所以教师要全面掌握它们的特点,以此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阅读课堂更具感染力、活力,以获取更好的阅读效果。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前要充分思考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譬如发生了一些意外事情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么教师应缩短合作学习的时间,使用讲授法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以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文章题材,小学语文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等,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解课文《观潮》时,教师可以用微课导入课程,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当学生观看后,教师要留下学生自主阅读原文的时间,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观潮指的是参观哪个潮水?观潮的日期和地点是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结合微课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并提高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共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写作的”“课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中发现、总结写作技巧,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小学语文知识相对浅显,但其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文章理解较为轻松,但情感共鸣与深化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特定语句展示相关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看到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再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实现激发学生读书欲望的同时,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
四、利用科学评价,树立阅读信心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同时,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始终,甚至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在评价中全面地认识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强化内在学习动力,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所以教师的评价要真诚、中肯,运用艺术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体会语言的魅力。评价要以激励和鼓励为主,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肯定的同时,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树立学生阅读的信心,获得成功感与幸福感。除此以外,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而不是一味地采用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的方式,否则就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原有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总结阅读知识,深化阅读印象,与此同时,学生的评价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
例如,在讲解课文《怀念母亲》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围绕学生的答案开展教学评价。一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会比较紧张,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如果学生未能正确回答问题,或回答不出问题,教师也要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带有引导性、提示性的二次提问“不用急,我相信你可以回答出来的,看一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并作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说一些“我就知道你可以的”的话语。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也能受到教师的感染,增强回答问题的勇气,并进一步理解教师的阅读思路。随后,教师可以采用生生互评,向其他学生提出“你和他的理解一样吗”“你认为他回答得怎么样”,以此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强化学生的阅读动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对教师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教法的创新,立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工作。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制订阅读目标、丰富学习活动、利用科学评价等方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