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

2022-11-25

关键词:人间词话词话王国维

王 梅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

王 梅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本文将就“从‘照着讲’到‘接着讲’”“传统美学现代转化者的素养”“传统美学现代转化发生的历史逻辑”以及“传统美学现代转化途径的哲学基础”这四方面,秉承知人论世的原则、联系古今的理念,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出发,深入分析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要素及其关联,试图从中厘清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

人间词话;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

一、从“照着讲”进化到“接着讲”

王国维(1877年—1927年)的《人间词话》被许多学者视作近代以来对我国诗词美学的辨析新经典。如俞平伯在《重印人间词话》序言中提到,作文艺批评既要能体会文章主旨及思想感情,又要能提炼升华出源于诗文又高于诗文的普适性的文艺理论。既要置身在评述对象的语境中,去体验诗文带给自己的哲思或生命情感;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俞平伯认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诗词作品出发论述作者的文艺修养。尽管我国历来有许多关于诗话的文艺批评,但能够兼顾“入乎其内而能写”与“出乎其外而能观”这两种精妙的学人寥寥无几,此《人间词话》之真价也。虽然全书只有区区的三十张纸,但是其中所写都是深入辨析发自深省的论述,绝非读书未破万卷者所能写就的[1]。

王国维在文本创作中进行跨文化语境的对话,将传统美学进行现代转化的有益尝试虽然获得了更多肯定,但在某些视点上也受到了争议。然而,无论是肯定其此作的重要学理贡献还是质疑其尝试中西合璧的失败,都无法无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在对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人的美学理论吸收并蓄基础上,“照着”其所学,对我国传统诗词审美理念进行“接着讲”。[2]71诚然这种治学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渐否定,或者说正如有些学者所分析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传统诗词仅作为了材料,而这些“材料”被用来佐证他(受到时代和思维局限)误以为是世间美学真理的西方美学理论。但是其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美学理论实践行为的内在逻辑,正是任何领域的理论谋求发展所不能或缺的治学品质。

我国诗词鉴赏的理论发展,肇始于“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后有刘勰(约465年-532年)《文心雕龙·时序》的“染乎世情”“系乎时序”,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发展变化始终会被时代及社情所影响的朴素的唯物史观;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钟嵘著),其品类分级成为后世文艺理论重要的参考借鉴资料;再到宋代易安居士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的精华,其《词论》通过层层评析以证“词别是一家”;以及严羽的《沧浪诗话》,主张“别裁”“别趣”说;而后来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借西评中意图增添新的视角等。因此,从理论演进的视域来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时,不能忽视本土文艺理论之脉继承和发展的内在关联。

二、传统美学现代转化者的文化素养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无疑在文艺评论界以及相关学术领域,均被认可为一种从诗词作为资料出发,将中国传统美学进行现代转化的有益尝试。尽管对其分析路径、评述方式、所下结论等环节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国维在聊聊30页的著述中所显示出的对我国历代诗词篇目掌握之全面的深厚功力。假若王国维本就对我国传统诗词作品、诗词作者、诗词创作背景所知甚少,这一最负盛名的美学精品《人间词话》根本就无从产生。这种治学所必须的深厚功力,恰恰就是有志于将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从事者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在那个中华民族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国际化”时代的初期,具有学贯中西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如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李叔同、赵元任、章士钊、马寅初、陈寅恪、冯友兰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受到过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过留学海外或学习西方理论的经历。在他们面前横亘着中华民族何去何从的历史使命。在这无形的历史使命的驱使下,在他们承袭的中国文人“修齐治平”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他们这一批特殊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著书立说深耕不辍,用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探索,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先秦诸子之后又一个人文之光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他们之所以巍峨伟岸,不仅仅因为有一腔热忱,更是因为有支撑着这一腔热忱的扎实的治学功力。这治学功力又非一蹴而就地现学现卖,而是在传统中浸润,在异域中求索,从而熔铸了他们雄健的精神之魄。

由此可见,想要成就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非凡功业,就必须同时具备行此漫漫征途的坚定信念,以及足够胜任的治学能力。王国维生于书香门第,所居之地为学风优良的浙江海宁,一路求学至当时的“大上海”,后入甲骨研究名家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后经资助赴日留学。这些经历为其日后攻读哲学、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非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并为其所著《人间词话》做了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文化对话的学术视野的准备。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宿命地认为是历史选择了王国维,以著述《人间词话》来开创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学术新境界;亦可以相信是王国维的学术自觉,促其主动担负了推动中国传统美学向前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传统美学现代转化发生的历史逻辑

无疑地,“(美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同时为一种文化理想和实践。在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近代以来,诸如王国维这样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并尝试去回应这样的命题。当历史的车轮把一个文明体系成熟、文化体量浩瀚的民族推到一个难辨未来的“十字路口”,究竟是停留等待自有文明族群中所出的“领路人”带路,还是跟着“别人”走,就隐隐地牵扯出了“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途径之一。

于是,诸如王国维等学人在经历了中西文化共塑之后,逐渐意识到传统具有生命力的留存依赖于持有者的发展和推动。传统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上延续至今,并不只是因为操汉语的人口优势,而是其中的精英人群、先进的政治团体、行业领袖等始终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不断为族群筛选出文化的精华并去其槽柏。如果传统文化不做现代转化,就面临着仅成为文化“遗形物”的尴尬。因此,只有在转化中、在根据实际需要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传播。

再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尽管其辨析的方式和内容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从我国传统诗词的美学评析出发,开创了融贯中西的治学风气和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则体现出传统的“现代转化”是必然的以及必要的。就广义的传统文化来说,由于传统文化经过“孕育”到“出生”到发展成熟,当到了持有该文化的族群意识到本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时候,所谓的“传统文化”早已深入族群中每个个体的文化基因之中了,因此文化的传承说到底还是族群中文化基因较为强大的族人传递这种文化记忆或者说“血脉”的“原始冲动”。同时,存在这种“文化繁衍原始冲动”的携带者不仅在某一个领域中人数众多,而且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携带者。甚至这些携带者本身就具有能够影响世人的社会地位,无论是出于将其视为“值得遗传之物”的想法,还是将有效遗传视作自己的“天命”,都势必通过种种途径,或传授技艺或留下遗训或著书立说或携同道中人共同深究之。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必然要遇到如何传承的问题。因为,时代在发展,国内外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着,也影响着前文所述的“文化繁衍原始冲动”携带者的生存环境。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求既保留传统文化的关键核心,又能让受众易于、乐于接受,特别是还要能经得起外来的异质文化的冲击。解决这类困境的关键,则在于携带者要能够对自身的文化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继而能成文阐述之为最佳。且如建筑领域,我国传统建筑不仅有其独特之处,而且不同朝代的样式也各有不同,每个样式的工艺也各有侧重,如何为后世知晓并发扬继承之,《营造法式》的存在和梁思成夫妇对其的研究和现代转化就是一个佳例。

四、传统美学现代转化途径的哲学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出发,令中国学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确实要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然而《人间词话》又反映出运用西方理论评析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学内涵“水土不服”的问题,更意味着属于发展本质的现代转化在方法论上遭遇着思维的局限。尚且不论王国维经过消化后运用源于德国权威的美学原理来分析我国传统诗词中的美学意象时,有不少前后矛盾之处,更不用说生搬硬套下的以西学评述国学会是不伦不类甚至贻笑大方的行径。在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转化的广泛实践中,一方面西方经典流行于当代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等并非意味着能够全球通用;即便如是乎,亦非能适用于异质文化的所有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但如果试图绕开由西方文明出发而来的文化体系,不加理性思考地拒绝与之在任何形式上的对话,那必然要走入发展的反面,即停滞。因此,诸如王国维们的中国学人不仅没有绕开西方美学在中国美学传统之内闭门造“现代转化”之车,而且还更为投入地在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尝试以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为导向的对话交流之中。

有学者透过《人间词话》中对白石(姜夔)词的评价,从个体面貌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之异同的方面出发作论:王国维远赴东洋,就关于人生和学问等向东方和西方的学界和学人求索,但最终还是在民族的艰难时世沦于大悲凉、大幻灭,于学术生命正盛之年自沉于1927年端午前夕的颐和园昆明湖。人们猜测,他也许是想求问屈原,又或许是对叔本华、康德理念的践行,但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王静安这位海宁人拒绝向这个世界妥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对我们有两个重要启示:一是离开了“他者”,即异质文化美学的影响,“自我”也即本民族传统美学的发展或者说现代转化就将缺乏内驱力,也会影响美学生态环境的构建;二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定义自己时不得不需要一个“他者”的在场作为自我能够呈现的背景——这种被称为“非彼无我”的现象。虽然我们主张在中西美学的交流和对话中树立“学无新旧”“学无中西”的观念,但并不能说就可以将西方的某家美学理论当作普遍的真理来接受,还用此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从而完成所谓对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2]74。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会受到其产生的时代或地域限制,即都和产生该理论的社会、族群、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连。王国维的“美学真理”,也仅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而非普遍真理。差异性是不同文化美学传统普遍存在的特征,但这种差异性没有高下是非之分,因此我们应该构建平等的中西美学之间的对话,进而相互交流和启发[2]74。

事实上这也是王国维《人间词话》受到争议背后的哲学之异。首先,是王国维的行文(包括对《人间词话》的命名),尽管他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德式的,但是他所行之文,字里行间都是基于汉语的思维逻辑,其章句的核心依然是传统汉语的语境,并没有做半中半洋的形式,整个文思聚而成体。这种行文的意识不仅源于其受到西方治学思想的训练,更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无意识表现。其次,就是对其分析方法所提出质疑的各种观点,说到底都是聚焦在认为王国维在分析中国传统诗词作品时,忽视了传统中国基于“天人合一”哲学基点的知人论世的原则。正如前文所述,他对南宋著名词人白石道人姜夔的评析,尽管拿姜与辛词进行了比较,归纳了二人词作的区别,却没有结合俩人的人生际遇深入地对应分析这种区别,而仅以风格之异作盖棺之论[3]。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历史对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评价肯定其开跨文化语境研究之风居多,又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点理解和包容了他受到时代、社会发展等的局限从而造成在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研究上的疏漏。特别是这种问题并非他所独有,确实受到当时国情不振的影响,许多如他一般的学人无从探得国家的未来,失去了文化自信。然而,在文化自信回归的今日,深入研究和承袭传统文化之精髓显得更为重要,将其现代转化则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实现途径。

[1]王国维, 周锡山.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399.

[2] 郑绍楠.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5).

[3] 姚旭峰. 《人间词话》与宋代美学的一种对话——以白石词评价为例[J]. 学习与探索, 2020(1): 170.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3.020

I206

A

1674-327X (2022)03-0082-03

2021-12-09

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LZY20432)

王梅(1973-),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词话王国维
《清代词话全编》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新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接上期)
南园词话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