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管理的实践研究
2022-11-25王怀芳
王怀芳
(临夏市新华小学,甘肃 临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从各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积极对数学作业进行总结与反思,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作业,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促使学生有效整合相应知识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数学教师通过灵活多变地设计作业,让小学数学作业更加符合“双减”政策要求,推动数学教学创新发展。
一、灵活设计课前作业
教师提前设计和规划课堂预习作业,能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了解到将要学习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做好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调查工作,根据学生个体的数学基础,合理规划统筹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布置课前作业,激励学生预习数学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设计课堂预习作业,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梯形事物,将它拍摄下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交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可能不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到底是什么形状,便会通过教材、互联网自主寻求答案,起到了良好的课前预习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常见的形状大体为正方形、长方形等结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拍摄后,教师可将学生提供的照片做成短视频,并在整节课结束前播放,鼓励学生将数学紧密联系到生活当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基于教材留置作业
在新课标背景下,规定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基于数学教材,抓住课本内容,围绕课标要求夯实学生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依据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挖掘其中的可变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而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充分发挥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作业设计中来,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拓展数学思维,以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思维和认知,解决和应对各类型题目。
例如,教师在讲述“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时,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便可基于数学教材复习题,将题干大致保留,替换掉题目当中的数字,实现课后作业变化。“在一条长为80m 的小路一侧种树,间隔4m种植一棵,小路两端各种植一棵,一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树”又或者“一个正方形人工湖周围总共栽种40 棵树,其中四角各1 棵树,在每两棵树间种植灌木丛,共需要移栽多少灌木丛”这类型题目学生只要掌握三个植树问题公式,判断线段两端种植树木的棵数,灵活运用三个公式便能够计算出数学题目。同时,在植树问题适当变化下能培养数学思维,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优化设计趣味作业
在“双减”政策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后作业的数量作出调整,还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作业设计形式和内容,增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倘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兴趣,即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绩,但在长时间学习中也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如从前、厌恶作业,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作业等情况。对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注重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述“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便可开展相关游戏教学,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需要准备好人民币道具及辅助道具,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邀请班级学生扮演售货员和购买者,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后实践活动中来,增强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大小面值人民币的用法,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计算公式。在学生后续学习“生活与百分数”一课时,教师便可设计贴合实际生活的问题。如一家投资企业有流动资金100 万余元,想要将其存入银行,已知有三家银行正在举办存款利率活动,三家银行存款方案,问企业去哪家银行存款总利息最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百分比问题的认识,还能感受到百分比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四、依据教学目的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学习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增加作业量,学生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完成作业,没有额外时间拓展和延伸知识。在“双减”背景下,虽然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但这并不代表要忽视课堂作业。若仅仅是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必然会降低课后作业的效果。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为学生减负的重要性,合理控制课后作业量,围绕课程标准,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其中。设计作业的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延展的思想认知基础上完成,不仅能起到减负的作用,还能有效增强作业设计的目的,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提升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作业设计中,教师便可精选一些能够体现鸡兔同笼问题计算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习题,同时能够掌握这类型题的计算分析规律,达到布置课堂作业目的。同时,教师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课后习题,二是学生自己设计题目。教师应适当把握课堂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将变化后的教材习题和学生自行设计的习题相结合,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在此情况下,兼顾了夯实数学知识基础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正确认识“双减”政策,降低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作业效率,避免大量重复做题,达到课后作业的教学目的。
五、创新探索多样化作业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考虑作业形式的多样化,避免重复机械性作业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与动力。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展开,丰富作业形式,选择以下几种作业形式:(1)预习类作业。教师在课前布置作业,学生带着作业预习知识点并记录问题,便于课堂上学生提问问题、解决问题。(2)巩固性作业。教师借助教材课后复习题,将其延展和变形后,达到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的教学目标。(3)总结性作业。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用于总结整个单元的知识点。(4)错题型作业。在每期作业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将错题抄录在记录本上,日常回顾练习加深印象。第五,实践性作业。教师可定期开展课后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述“克与千克”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种计量单位,教师可在课堂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具有一定认知。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称重量,营造一种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对克与千克的认知。课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巩固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称重记录家中常见物品的重量,并用克与千克计量单位展示,让学生在称重的过程中思考,体会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克与千克的单位,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知识。
六、开展分层作业形式
由于小学生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均存在不同,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在同一班级内,学生可能会受外在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对此,教师在留置作业时应尊重班级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水平,将作业进行难度分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身难度的作业。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作业难度,挑战更高难度的作业,有效减缓学生的作业负担,并在挑战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考虑了全体学生的个性需求,既满足中差等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需求,又能让优等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教师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可采取分层式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主要针对班级中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业形式主要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可适当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拓展性作业主要对班级中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让其能进一步发挥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长方体或正方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不仅能巩固其印象,也能对其展开图有进一步思考;推荐性作业主要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适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脉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提高性作业,由教师统筹出题,针对书中习题适当变换,促进想要拔高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逐渐完善,在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当中,教师应当加以重视此项环节,不断优化和创新数学作业设计方式,积极总结有关作业设计经验,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将数学作业的数量转化为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作业减量增质的效果,加深学生完成作业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