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
——以数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为例*

2022-11-24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31

中学数学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环节数学

黄 荣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214031)

周 超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15006)

1 研究背景

跨学科综合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过于偏重学科性,而忽视了数学的跨学科性,数学的科学、应用、人文和审美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针对跨学科教学欠缺的现象,笔者就数学跨学科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 数学与人文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近年来,笔者积极探索数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开设了多轮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受到学生的喜爱.

2.1 数学与文学融合

数学遵循理性和逻辑,文学诉诸感性和直觉,数学与文学之间似乎有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事实上两者也有很多交集.因此,数学教学不妨以文学之气涵养心灵,促进文理融通.

案例1数学情书.

环节1 笔者讲述了笛卡尔与克里斯汀公主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了心形线及其方程,体悟方程的魅力,感知大自然是由数学语言书写的.

环节2 师生共赏数学情书.“你就是我的0,除了你,我什么意义都没有.”“你就是我的定义域,没有你,我的函数存在毫无意义.”“你每天带给我的惊喜和希望,就像一个无穷集合里的元素,不仅取之不尽,而且各不相同.”这些情谊隽永、蕴含数学味的语句转变了数学抽象无趣的面目,牵动了青春学子的心,课堂里发出了阵阵欢呼之声[2].

设计说明基于解析几何挖掘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另眼看数学”.素材选取注重通俗性、情趣性,为抽象的数学平添了别样的味道.

2.2 数学与史学融合

走进数学史,与大师对话,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融入数学史的教学不仅要呈现精彩的数学故事,还要凸显背后内隐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案例2几何学的革命.

环节1 从“欧氏几何的家丑”第五公设的争论说起,形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环节2 讲述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和光辉成就,重点阐述高斯、波约尔、罗巴切夫斯基等数学家的生平及对非欧几何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数学大师的人生发展亦是如此.

环节3 对非欧几何的发展史进行开放式的讨论,通过讨论达成两点主要意见:(1)肯定了罗巴切夫斯基坚持真理的巨大勇气,无愧于“几何学的哥白尼”的伟大称号;(2)数学中的真理也许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要勇于思考,敢于质疑权威,不断创新求进.

设计说明就知识层面而言,这节课虽然仅能初窥非欧几何的一点皮毛,但却能给学生思维带来冲击,教学的关键是将呈现史实、解释历史和感悟历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感悟数学家的精神.

案例3数学强国之路.

中国古代数学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行至近代已落后于西方,呈现中国近现代数学从衰落到崛起的艰难历程,融入数学学科德育要素.

环节1 夕阳西下.重点展示三大片断:①同文馆关于是否开设算学馆的争论;②x,y,z,w取代天地人元的艰难历程;③1902年科场考生因写阿拉伯数字被赶出考场.感受封建末世中国数学的衰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环节2 筚路蓝缕.重点展示三大事件:①第一个数学博士胡明复;②正式建立数学系;③新中国招收第一批数学博士.感悟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艰辛之旅.

环节3 缅怀大师.重点讲述三大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树立向大师学习的积极心向.

环节4 展望未来.介绍当前中国数学的国际地位、优势和不足,勉励青年学子奋发求进,同心共圆数学强国之梦.

设计说明素材源自张奠宙教授的讲座,教学注重渗透德育要素,从回顾历史,到立足现实,再到展望未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涵养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2.3 数学与哲学融合

数学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都源于现实世界却又超越现实世界,但哲学重辨证逻辑,而数学则重数理逻辑.因此,数学与哲学各有其长,大可取其精髓,融入教学.

案例4什么是数学?

学生做了很多数学题,但对于“什么是数学”却鲜有思考.通过数学哲学问题的研讨,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设计问题串如下:

问题1怎么理解数学中的基本符号“1”和基本图形“直线”?

问题2数学对象是否是一种不依赖于思维的独立存在?

问题3数学究竟是一种发明还是一种创造?

问题4数学是相对真理还是绝对真理?

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质疑、辩驳,震撼了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更加辨证地理解数学的各个侧面,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事实上,数学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发明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

设计说明以数学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驱动学生火热的思考,实现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联动.鉴于问题较为抽象,因此在先前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2.4 数学与美学融合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同时也具有至高的美,吸引着人们不断去追寻、去创造.因此,数学教学要引领学生赏析数学之美,探索数学之美.

案例5数学寻美.

环节1 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音乐、绘画、自然之美,提出问题:数学中是否存在美?从而开启数学寻美之旅;其次,以心理学家关于美女标准的统计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再次,呈现“最完美的数学公式”eiπ+1=0,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之美是一种高贵的思维之美;最后,呈现普洛克拉斯、罗素、华罗庚等著名数学家关于数学之美的观点,深化对数学美的认识.

环节2 首先,一起鉴赏比例不同的小鸟风景图、芭蕾舞蹈图和明星五官图,学生倍感有趣,顺势引出主题黄金分割;其次,欣赏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建筑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埃菲尔铁塔、紫禁城广场,在欣赏、体验数学之美的同时,理解其中蕴含的黄金分割;最后,回归生活,观察黄金螺线、汽车制造中的黄金比例、人体舒适温度、枫叶叶脉和叶宽之比,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之美无处不在.

环节3 首先,通过雪花曲线的数学微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体验美的探索与创造;其次,回顾数学之美,师生共同探讨,提炼出数学之美的层次性:从外观之美,到高妙之美,再到规律和谐之美.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无不沉醉于数学美的海洋之中.

设计说明主体内容要注重基础性,如黄金分割重在帮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之美,同时穿插了一些拓展性内容,以提升数学审美的品味,如赏析公式eiπ+1=0、数学家谈美.

3 高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3.1 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价值

首先,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其次,跨学科教学的

实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交流、学会创新,形成高层次思维能力.最后,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形成立体化的思维模式,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3.2 教学素材选取的基本原则

实施跨学科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素材的选取和积累.基于实践,笔者以为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立足教材,引申拓展.即善于挖掘数学与人文、理工、技术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跨学科内容,寻找跨学科教学的素材和切入点.如对教材中的黄金分割进行挖掘拓展,作为“数学寻美”的素材.

二是要博观约取,日积月累.如为开设“数学文化”课程,需要广泛涉猎,阅读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科普等相关专著、论文,并大胆取舍,精心挑选契合学情的素材,这样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完善课程资源库.

3.3 跨学科教学方式

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校本课程关注个性发展,因此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其一,面向全体学生的跨学科教学,要侧重于体现数学应用,重视问题引入和知识应用环节,创设和解决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适时渗透数学文化,阐述数学史,融入人文元素.

其二,对于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如数学文化、数学建模、数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等,要侧重于主题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应用,让学生体验更具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如案例“寻美数学”“几何学的革命”均以主题或专题形式开展教学.

3.4 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协作

跨学科教学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提升跨学科教学品质,数学教师需要加强研究与协作.

一方面,教师个人要开拓视野,不囿于数学学科,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把理论学习、项目研修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提升跨学科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跨学科教学内容跨度大、开放性强,因此教师间的交流协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加强数学教研组内研讨,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打造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展望未来,为了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开展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必能有所作为,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

猜你喜欢

跨学科环节数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