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与韩国凤山假面舞的起源及表演构成之比较
2022-11-24郑艳芳
郑艳芳, 方 立
(东华理工大学 抚州师范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中国江西南丰有着丰富的傩文化资源,但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现存的石邮村古傩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风格和一套独有的“起傩”“演傩”“搜傩” “圆傩”表演形式。中国傩文化东传韩国的确切年代虽然无从考证,但最迟在新罗初期。韩国的新罗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新罗初期的宫廷傩礼完全照搬了中国的“大傩”。高丽末期开始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相融合,至朝鲜时期,宫廷傩礼最终演变为具有韩国特色的凤山假面舞并发展至今。凤山假面舞表演由七个科场构成,每个科场各具表演特色。
1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与韩国凤山假面舞起源的不同
1.1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的起源
傩,是原始宗教祭祀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傩文化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以前,图腾崇拜和巫祀之风就已经盛行,自周朝以后,原始宗教色彩的巫术、祀神仪式逐渐生活化、政治化、世俗化,以驱鬼逐疫为中心内容的巫傩活动就是这一历程的代表[1]。在《中国巫傩史》中,林河认为“巫傩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因库,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人类文明的催生剂和助长剂”[2]。纵观整个赣傩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赣傩与氏族社会中的巫术和东汉的道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远古社会,先民对巫术的崇拜达到了顶峰,笃信巫术自身的超自然能力、相信巫术是神与人进行沟通的桥梁,通过巫术可以达到驱鬼逐疫的效果,更能将过剩的阳气和阴气驱逐干净。
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为江西的龙虎山,道教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对巫傩加以排斥,巫傩为了维持其在乡村地区的发展,不得不对道教的教义等加以遵从。而道教也需要借助巫傩的影响来扩充自己在边远地区的势力,最终导致在傩坛的仪式中出现了巫傩和道教相互融合的现象。由此可见,赣傩文化受到了道教和原始巫傩的深远影响。
关于南丰石邮村古傩起源的说法颇多,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傩文化》中,白木认为南丰的傩舞起源于秦朝,那时的士兵以傩为游斗之戏[3]。南丰金砂村《余氏族谱·傩神辨记》(1)清朝同治年间,南丰县金砂村《余氏族谱·傩神辨记》中记载了最早的赣傩。则认为南丰傩起源于西汉。明正德年间《建昌府志·祀典》中虽然有对吴芮祭山而传傩靖妖的相关叙述,但书中已声明其仅为“旧传”。宋代可视为我国傩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根据《东京梦华录·卷十》的记载,自汉代至唐代以“方相氏”和“十二神兽”为主神的系统进入宋代之后便被数目庞大的道教系统中的“人形鬼神”所取代。这种变化与日渐膨胀并有着坚实政治基础的道教势力密切相关。南宋诗人刘镗《观傩诗》(2)据考证,刘镗生于南宋理宗嘉定庚辰年(公元1219年),其所作的观傩诗收录于《江西诗徵·卷二十四》,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为完整最为详细的观傩诗文。全诗24行336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当时乡人跳傩的演出情景,有人物装扮(终南进士碱鞮绔),有故事情节(五方点队乱纷纭),有乐器伴奏(鼓声渊渊管声脆),有道白(能言祸福不由天)。生动形象地记述了当时傩舞表演的盛况,它被看作是最早的且可信度较高的记载南丰傩的资料。因为唐代以前驱傩的主角一直由“方相氏”担任,进入宋代以后,通过《东京梦华录·卷十》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驱傩的主角已经不再由“方相氏”来继续掌握。因此,从《观傩诗》中对“钟馗”“将军”“判官”“五方”等傩神角色的描写中可推断南宋末至元初在南丰盛行的傩舞来源于北宋的乡傩。余大喜在《刘镗〈观傩〉与傩舞戏》中提出赣傩最迟出现于南宋的主张[4]。章军华在《临川傩舞种类考》中提出临川傩文化的起源最迟可以追溯至南宋的观点[5]。李雪萍、章军华在《论赣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中提出,现存的赣傩均是明代乡傩或是诸军傩的衍化,源头仅可推至于明代的主张[6]。
在南丰石邮村的傩神庙门楹上张贴着一幅“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对联。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傩虽古礼近于戏。”上联“近戏乎,非真戏也”说明傩是一种古礼,而非纯粹的戏剧;下联“国傩矣,乃大傩焉”强调傩是一种国家和人民的大典,其目的是“驱疫辟邪,祈福纳吉”。
由此可见,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和多个朝代的洗礼,从朝廷“大傩”到现如今其独有的“乡傩”形式,自始至终一直与巫文化、宗教信仰相伴,在其不断演变、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并较好地保存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这样一套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1.2 韩国凤山假面舞的起源
在韩国,巫术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盛行的祭祀仪式。新罗时期的处容舞之前,就已经开始流传驱逐鬼神的傩祭仪式,先人们笃信通过巫术可以达到驱逐疫鬼的目的。韩国古代的傩祭,特别是年末岁初举行盛大的大傩,就连平民百姓都要参与其中,这是一种全民性的祭祀活动。
韩国的假面舞发源于原始的祭祀仪式,首先从宫廷开始发展,到新罗时期就基本形成了现代的舞蹈形式,韩国凤山假面舞蹈是原始巫术文化与百姓的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对祭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7]。
高丽初期,正值假面舞剧的移植初期,也是对中国傩舞的全方面模仿时期。虽然因融入了当时的信仰和风俗民情而渐渐发生改变,但宫廷在年末岁初举行的傩礼中依旧沿用了“方相氏”“唱师”“十二支神”“处容”等假面来进行驱鬼逐疫。高丽末期,傩礼中的驱疫仪式逐渐被日益扩大的傩戏所取代,傩礼随之也被认知为就是傩戏,这样渐渐地形成了高丽时期特有的假面舞文化。
在高丽末期几乎成型的假面舞和演剧自然而然地传承至朝鲜时期,但是在李朝仁祖十二年闰八月以后宫廷傩礼就被废止了[13]。傩者们为了生存,借助于熟悉的傩礼或是山台杂戏中熟练的技艺,继续使用假面进行演出。他们来到经济发达的海西一带,因为这里是牧使官和各种营门所在地。为了迎接中国使臣的到来或是为了庆贺首领监事的上任,海西一带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假面舞演出。海西假面舞以沙里院、凤山为中心分布在松花、申川等西面的平原地区和海州、江陵等海岸地区。在这些地区,每年会在逢五天一次的赶集日邀请假面舞表演者前来演出。他们的表演迎合了当地民众的喜好并得到了支持,在黄海道凤山郡地区传承的隶属于海西假面舞的凤山假面舞便应运而生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凤山假面舞进入了全盛时期,它已经形成了具备表演者、表演舞台和观众的公演形式,也已经完全转化为民众性质的表演[14]。凤山假面舞作为一年一次的行事,在李朝末年时,上演时间由原来的阴历四月初八更改为五月初五至次日凌晨。这是因为在中北部地区,人们普遍把五月端午节看作一个盛大的节日,选择在这天演出,体现出驱疫避邪、祈求丰年的民俗意识。
2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与韩国凤山假面舞表演构成的不同
2.1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的表演构成
石邮村位于中国南丰县西部,村里以吴姓家族为主,傩班由氏族管理。傩班由八人组成,头人实行世袭制。头人被称为“大伯”,剩下的七人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被称为“二伯”“三伯”至“八伯”。傩班采取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其技艺只传授傩班弟子。石邮村古傩共有十一个傩面角色,十二枚面具。它们分别为:“开山”面具两枚(一枚存傩神庙中起看护镇守作用,严防疫鬼煞气趁虚而入;另一枚则跟随傩班到处进行演出)、“纸钱”面具、“雷公”面具、“判官”面具、“大鬼”面具、“小鬼”面具、“傩公”面具、“傩婆”面具、“大伯郎”面具、“二伯郎”面具和“关公”面具[15]。仪式从正月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六结束。石邮村古傩保留着一套完整的“起傩”“演傩”“搜傩”“圆傩”仪式。傩班每年会按固定的路线先在自己村里而后去外村进行演傩。
“起傩”在正月初一进行,傩班“大伯”率领另外七名弟子早早来到傩神庙点烛燃香、鸣鞭炮。八人整齐地跪在傩神太子的神像案台前念经祈祷,请求各路神灵降临并附于他们各自的身体上。在阵阵鞭炮声中,“大伯”请出上一年封存在圣像箱中的十二尊傩神面具和一尊金胄红袍的傩神小太子木偶雕像,留下一枚“开山”面具,让其继续镇守傩庙。“起傩”仪式结束之后,傩班八人前往村里各大小庙宇给各路神灵拜年。新一年的演傩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演傩”意在驱逐凶神恶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世道安定、人丁兴旺。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傩班正月初一只在村族的旧宗祠遗址上和吴氏祖先太尹公的旧宅内进行“演傩”,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到村子里或是去村外的各家各户进行表演。“演傩”由八个节目构成,其次序不可颠倒。第一个节目是《开山》,头上长角披红发、面部棕黑、嘴露獠牙的“开山”假面傩人跳着粗犷刚劲的舞蹈,上蹿下跳,左劈右砍,不停地在厅堂四处搜寻,其意在于驱逐屋内所有凶神恶气及污秽之物。第二个是《纸钱》节目,作为傩本神的“纸钱”,他手持用红线串联的草纸团,表演动作舒缓,意在用其祭奠已经死去的亲人,祈求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万事大吉大利。第三个是《雷公》节目,头上长有犄角、绿脸赤眉红发、额头正中有天眼的“雷公”,右手持锤左手持凿,在厅堂里四处敲击,身体前后左右不停地来回抖动,做劈天状,这个节目意在借助替天驱疫的雷公傩神来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万物复苏、茁壮成长。第四个是《傩公傩婆》节目,头戴以白色为底色、面呈微笑模样面具的傩面,表演了“傩公”和“傩婆”相敬相爱、和谐幸福的内容,意在祈求多子多孙、家庭美满幸福。第五个是《酒壶仔》节目,“大鬼”“小鬼”的面具底色均为蓝色,面部赤眉突眼、嘴露獠牙,它们虽被称为“鬼”,但它们是可以驱逐凶神恶煞的善鬼,而不是被驱逐的对象。“大鬼”和“小鬼”以酒来戏弄“判官”,与其边喝酒边猜拳,这个节目意在祈求新的一年里村里老小出入平安、万事顺利。第六个是《跳凳》节目,头戴黑色面具、手持铁环和利剑的“判官”与“大鬼”一道合力驱魔逐妖。第七个是《双伯郎》节目,“大伯郎”和“二伯郎”各戴白色面具,“大伯郎”面具的正中间绘有天眼图案,兄弟两人均手持长枪,一边对打,一边在屋内搜捕凶神恶煞,驱除所有疫鬼,祈求全家上下平安顺遂。最后一个节目是《关公》,红脸爆眼的“关公”,头上戴着印有双龙纹饰的将军头盔,挥舞着大刀,上蹿下跳,四处劈砍,势在斩除所有妖魔鬼怪[16]。
“搜傩”在“演傩”结束后的正月十六日夜晚至次日凌晨举行,这是整个傩舞表演的高潮,场面威武且极具神秘感。“大伯”带领整个傩班,大家全部身穿红底衣服、头带各自的面具,燃着火把、敲锣击鼓,由手持铁链的“开山”“判官”“大鬼”进入村里的各家各户中驱鬼逐疫,力求将屋内所有的凶神恶鬼和煞气驱逐出去,以保新的一年家家平安无事。
“圆傩”在“搜傩”结束后进行,由“大伯”率领整个傩班来到村边的沙滩上,他们按照提前择定好的太岁干支方位安放好所有的傩神面具,并按照道教“踏罡步斗”(4)踏罡步斗,道教法师祈天或作法的步伐,表示脚踏在天宫罡星斗宿之上。的步伐参拜圣像,跪拜各路神灵。然后,傩班把所有的傩神面具请进圣像箱内重新封存,最后再放回傩神庙神案台内供奉起来。
石邮村古傩沿袭着“起傩”“演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的仪式,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环环相扣,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在新年伊始逐除凶神恶煞以求给民众带来平安如意。
2.2 韩国凤山假面舞的表演构成
凤山假面舞以巫俗、佛教信仰、劝善惩恶等为前提,通过舞蹈、台词和唱念的形式将大众对现实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凤山假面舞的演出由七个科场构成。第一科场四上佐舞,展现的是向四方神将行礼的场景。第二科场八目僧舞,展现的是八目僧引诱老僧破戒的场景。第三科场为社堂舞,展现的是居士利用女子试探老僧的场景。第四科场老丈舞,展现的是老丈破戒的场景。第五科场狮子舞,展现的是狮子以菩萨使者的身份惩罚诱引老丈破戒的八目僧的场景。第六科场两班舞,展现的是讽刺两班实际生活状态的场景。第七科场老妪舞,展现的是老妪与丈夫重逢的场景。从第一科场到第七科场,整个表演过程中前后共有36人登场,面具27枚。
第一科场是四上佐舞。四名上佐率先登场,四人围成圆形转圈而后站成一列。四人两手先是向前聚拢,然后向上伸开双臂,最后双手再次向前聚拢。四名上佐相互对视,不停地重复着把汗衫绕到肩膀再放下这一动作,然后四人各自朝四个方向转半圈,加大汗衫绕到肩膀再放下这一动作的幅度。四上佐舞是凤山假面舞表演开始前的仪式舞,意在告知各方神灵表演即将开始,祈求神灵保佑。
第二科场是八目僧舞。八目僧舞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为八目僧舞,最先由一名躺着跳舞的目僧开场,他用汗衫遮面,不停地扭动身体。接下来目僧左腿向旁边连连晃动,然后趴着蠕动一会儿重新换回左腿晃动,最后换成右腿晃动。他摇晃着双腿,随后跪地而坐,把汗衫向两侧挥舞后站起来,双手遮脸,再次挥动汗衫,重复着抬头低头这一动作。从第二名目僧开始到第八名目僧,他们做着各自的动作一一登场,以口念神灵名字助兴,舞动一圈之后转为四围舞。最后一个场面是八名目僧同时跳舞,以突显男性的旺盛活力。第二个场景是法鼓舞,第一名目僧和第二名目僧一边说着相声一边敲鼓同时登场。八目僧舞意在讽刺破戒老僧,表达民众对良好的民风以及社会秩序的渴盼。
第三科场是社堂舞。社堂舞先由一名鳏夫居士率先登场跳舞,随后六名居士抬着坐在轿子里面打扮漂亮的社堂上台。社堂舞传递的是民众对得道高僧的不信任以及渴望得到稳定的宗教信仰的强烈意愿。
第四科场是老丈舞。老丈舞分为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老丈舞。跳老丈舞的特定技法是遮面做出不易被察觉的细微动作,这一动作被视为“静”的动作。老丈的动作由老人特有的动作和步伐构成,最为主要的动作是老丈在趴伏状态下用扇子遮脸,身体从慢慢摇晃到快速摇动,目察四周做吃惊状,这一连串动作可视为“身体舞”。老丈舞揭示了即便是用尽一生来修行的佛道,在诱惑面前也避免不了顷刻之间形象崩塌的现实。第二个场景是申长寿舞。申长寿舞以相声为主构成。讲述了申长寿打发猴子前去老丈那里讨要绣花鞋钱,但猴子拿到的不是钱而是一封信。第三个场景是醉发舞。醉发舞由“老僧破戒”“老僧和小巫游玩遭到嘲弄”“小巫被抢”三个内容构成。醉发舞讽刺了高僧的虚无,讴歌了代表世俗性思考方式的醉发取得的胜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老丈舞揭示了大众的现实生活,是艺术性十分丰富的科场。
第五科场是狮子舞。一名目僧化为马夫,跟随狮子合着农乐、打令等节奏,左右晃动狮子面具。一边跑一边舞是狮子舞的一大特征。狮子作为菩萨的使者,它的现身主要是为了惩罚引诱老丈破戒的目僧。这一舞蹈体现民众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民众寄希望于狮子身上,希望通过法力更大、威望更高的狮子来惩罚诱导老丈破戒之人,同时也起到鞭笞老丈的作用,可谓一石二鸟。
第六科场是马夫舞。马夫舞包括夹缝舞、肩膀舞及其他戏剧性动作。夹缝舞是合着打令节奏右脚、左脚轮换跳动的舞蹈;肩膀舞是右手持鞭搭在肩膀上或是两手向旁边展开来回走动跳跃的舞蹈。马夫不仅模仿两班的说话方式,还利用两班作的诗来反讽两班。两班利用自己的身份特权对民众进行打压,而民众则试图从这种打压之中解脱出来。马夫舞揭示了两班和下人之间的矛盾,体现民众反抗身份特权的意识。
第七科场是老妪舞。老妪舞讲述了老妪、老翁及老翁的妾室之间的三角关系。这一科场的主要焦点在独断专行的老翁从不会设身处地去理解老妪的内心想法。由于老翁的蛮横,造成了他与妻子关系上的敌对,他们的争吵随着老翁妾室的登场愈加白热化,并直接导致了老妪的死亡。从这一科场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老妪的不幸,揭发了老翁的蛮横行径,引发了大家对老妪的同情。凤山假面舞第七科场是对男性蛮横行径的批判,反映出女性在追求男女平等道路上的挣扎。
韩国凤山假面舞的七个科场,虽然由不同的表演内容构成,但每个科场环环相扣、联系密切。凤山假面舞的整个演制揭示出当时丑陋的社会面目,反映了民众试图改变现状的挣扎。
3 结语
中国南丰石邮村古傩的起源与宗教信仰相伴相生,历经多个朝代的演进,逐步从朝廷的“大傩”发展到今天的“乡傩”。在其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起傩”“演傩”“搜傩”“圆傩”表演仪式。韩国凤山假面舞同样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演变,虽然其最初的形式完全照搬了中国的“大傩”,但是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朝代的更迭而适时做出改变并融入了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由七个科场构成的表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