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海鱼类一新记录种
——鞭尾鱼
2022-11-24江艳娥陈作志蔡研聪孔啸兰杨玉滔黄梓荣
江艳娥,张 俊,陈作志*,蔡研聪,孔啸兰,杨玉滔,黄梓荣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00;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1458)
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中央海盆平均水深为4 100 m,在200 m以深大洋深水层中栖息着大量的深海鱼种类[1]。Wang等(2001)整理报导了台湾岛周边和东沙群岛水域深海鱼类—灯笼鱼科和新灯鱼科的17种新记录[2]。Ho等(2008)报导了两种稀有深海梦角鮟鱇—斜丝梦鮟鱇(Oneirodesplagionema)和皮氏梦鮟鱇(O.pietschi)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新记录[3]。南海的深海鱼类种类中尚未有鞭尾鱼科,鞭尾鱼属(Stylephorus),鞭尾鱼(Stylephoruschordates)的记录[4-6],本研究描述采集于南海海域深海的鞭尾鱼样本,为中国深海鱼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2016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南海(8°36′N—19°50′N,110°39′E—115°14′E)采集鱼类样本,调查船为“南锋”号(船总长66.66 m,宽12.40 m,总吨位1 537 t,总排水量1 980 t,主机功率1 920 kW),网具为单船中层有翼单囊拖网(网口周长176.00 m,网衣总长110.90 m,上纲长度59.50 m,网口网目尺寸800 mm,网囊网目尺寸50 mm),拖网深度由Simrad PI44网位仪监测,拖速为6.37~7.10 km/h,样本采集后冷冻保存。样本在实验室解冻后,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测量体长等生物学数据[7]。测量后进行编号,并保存于实验室。
2 结果
2016—2020年在南海采集月鱼目鱼类样本6尾(表1),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鞭尾鱼科、鞭尾鱼属、鞭尾鱼,是中国鱼类新纪录种[1,5-6,8-16]。
形态特征描述:测量标本6尾(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研究室,编号SCSFRI 2020080001~3、SCSFRI 20200016~17、SCSFRI 20200110),体长范围为120~213 mm。背鳍112~123,臀鳍15~17,胸鳍10~11,尾鳍5~6 + 2。体长为体高的25.4~32.8倍,为头长的5.4~7.2倍;头长为吻长的1.3~1.7倍,为眼径的5.3~7.2倍。体延长,侧扁。头长约为体长的1/7。吻部突出、管状,吻长为头长的2/3~3/4。眼大,呈望远镜状,能转向前方和背方,眼间隔狭窄。口小,上下颌能伸缩,当口伸出时,口腔容积可急剧增加。体无鳞,侧线分节排列,呈管状。背鳍延长,从颈背部延伸至尾鳍基部。臀鳍位于体中部,臀鳍起点约与背鳍第50~52鳍条相对。胸鳍位于鳃孔后方,鳍条长约为体高的1/2。尾鳍分明显的上叶和下叶,下叶鳍条极度延长,约为体长的1/7~1/6。新鲜样本,体银色,头部黑色,眼银绿色;背鳍基局部淡红色。样本冷冻后体色变化不大。浸制样本,体浅棕色,吻、颊部以及体腹部黑色,眼浅黄色,各鳍浅白色,尾柄灰褐色(图1)。
表1 南海鞭尾鱼样本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Stylephorus chordates specimen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图1 南海采集的鞭尾鱼Fig.1 Specimen of Stylephorus chordat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鞭尾鱼(标本号SCSFRI20200016)体长为170 mm。
3 结论
目前,全世界鱼类已记录的鞭尾鱼科鱼类仅1属1种,即鞭尾鱼,对该种深海鱼类的研究较少,而中国尚未有记载[1,5-6,8-18]。Shaw(1791)首次在西印度群岛 (The West Indies) 海域发现鞭尾鱼,主要特征有体银色、无鳞、胸鳍很小、无腹鳍、尾鳍下叶长远超过其体长[19]。本研究在南海采集的鞭尾鱼其尾鳍下叶长均未超过其体长,查阅文献[15,20]均未见该种鱼类的尾鳍特征相关信息;而此采集样本的尾鳍长度不一,推测样本的尾鳍在拖网捕捞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关研究表明,鞭尾鱼分布于西大西洋的美国佛罗里达东南和墨西哥湾东北至小安的列斯群岛(Lesser Antilles)水域[21],在东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亦有分布[15],且在大西洋赤道和北纬20°邻近水域亦采集到大量样本[15]。本次鞭尾鱼在南海的首次发现,使其在全球海域的分布范围增加到大西洋西部的西印度群岛海域、东部的加那利群岛海域、大西洋的赤道和北纬20°邻近水域,以及太平洋西部的南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