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凝聚匠心的合力之作笔耕默耘三兄弟,书画文学谱华章

2022-11-24钱敏

人民周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笔耕杨立新李维

本刊记者 钱敏

10月30日,《笔耕默耘——李氏三兄弟艺术作品集》(以下简称《笔耕默耘》)新书发布会在北京石景山举行,这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四川广元籍李氏三兄弟的艺术作品合集,书中集纳了李杰的绘画、李建的书法和李维的文学作品。

现在,这本内容丰富、设计上乘、印制精美的书就静静地摆在我的案头。翻开书页,马上便徜徉在书画文学的世界里,让人目不暇接,深深为之陶醉。

亲自捉刀为本书作序的,是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高级编辑杨立新。杨立新是少有的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曾师从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和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阅文无数且文化造诣深厚的他对李氏三兄弟格外敬重,常以“老师”相称,并用“亦师亦友”形容与他们的关系。

不但喜爱兄弟三人的作品,杨立新更欣赏他们低调的为人、勤奋的为学、诚信的为事。正是在杨立新的提议下,年逾花甲的李氏三兄弟行动起来,在朋友、昔日同事,尤其是一众粉丝的帮助下,历时两年多,完成了《笔耕默耘》一书。

出一本“有价值”的书

2020年6月,杨立新提议编辑出版一本李氏三兄弟艺术作品的合集,这是他在考察、观摩、研究李杰的绘画作品、李建的书法作品、李维的文学作品后,认真提出来的。点子一出,应者云集。

‍“2019年的一天,政文部的同事用微信发来几幅李建的作品,真草隶篆行都有,当时我眼前一亮!”三兄弟中,杨立新最先认识的是李建。不久在李建的办公室里,杨立新看到李杰的国画,让他惊叹不已:“堪称国手!”后来在李建的微信朋友圈里,他读到李维的小说、散文。“李维的小说有股魔力,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仿佛电光石火一般,我忽然产生了给三兄弟出本合集的念头。”杨立新说。

三兄弟中,老二李建在北京,老大李杰和老三李维在老家四川广元。疫情期间,沟通交流本已不便,而被纳入合集中的作品有的已跨越半个世纪之久,想要找到已经很难,何况出版?尽管如此,三兄弟和他们的追随者们齐心合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让这本“爱心之作”成功付梓。

为了这本书的出版,写作方专门组建了多达14人的编委会。杨立新是编委会成员之一,他说,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开会30多次,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图书出版推进事宜。

对于本书的出版目标,作者李杰、李建、李维三兄弟的定位是:回顾总结多年来艺术学习、创作的历程和收获,和专家、同行、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切磋,促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创新能力。

从创意到出版,作为编委会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曾任李建所在央企外部董事的石成梁先生全程参与本书的策划出版。他告诉记者,编委会的目标是出一本“有价值”的书,这对作者的艺术追求、家族的精神传承、社会的文化建设,都是一件好事。

出于对三兄弟作品的喜爱和人格的崇敬,编委会成员全都志愿参与其中,乐此不疲。石成梁和杨立新不约而同提到一件事。去年冬季的一天,雨雪不期而至,可那天是编委会事先约定去设计公司看版式的日子。出乎意料的是,冒着雨雪,所有人都到场了。“既然下雪了是否改天?群里没有一个人这么问。”杨立新说。北京城很大,设计公司僻处南五环边,而杨立新的家在大东边的通州,70多岁的石成梁住得同样不近,家在40多公里外的望京。

出版一本“有价值”的书,为了这一共同目标,三兄弟的追随者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新书发布会前,石成梁的发言稿已经数易其稿。退休后,因缘际会让他深度参与这样一本“有意义”的书的编写工作,他认为这本身也是一件极富意义的事。

三兄弟作品各有千秋

翻开《笔耕默耘》,这里有李杰绘画作品128幅,李建书法作品101幅,李维文学作品24篇。说到李氏三兄弟的作品,可谓各有千秋、各具风采。

——绘画篇集纳了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李杰的历年创作。李杰早年是铁道兵美术创作的领军人物,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美展。他涉猎广泛,举凡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宣传画、连环画无所不能,皆臻妙境。长期以来,李杰坚持临古与写生相结合,建构起了宽广丰厚且富有现代性的笔墨语言,无论是大型主题性创作的鸿篇巨制,还是漫笔遣兴的抒情小品,均元气淋漓、逸趣横生。

——书法篇展示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和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题写者李建的书法作品。李建是一位艺术通才,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且书画兼攻。数十年来,他广采博收,转益多师,几乎临遍了历代名碑法帖。他将碑帖冶于一炉,食古而化,其书法既有碑的苍劲高古,又有帖的秀逸潇洒,从而为其书法创变提供了多种可能。

——文学篇收录了李维小说、散文、杂文和科普文章近十万字。李维是化学专业出身,却一头扎进文学的海洋里乐此不疲。他从事的是最纯粹的写作,不为名、不图利,发自内心,纯乎天然。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积淀。

序言中,杨立新对三兄弟的艺术作品和创作功力不吝赞美之词,他说这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蜀中自古多才俊,‘三苏’盛名甲天下。”由“三李”,杨立新自然联想到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四川眉山的“三苏”。“所不同者,‘三苏’是父子兄弟关系,且三人均以诗文著称于世;‘三李’却是兄弟关系,三人分别以画、书、文各擅胜场,堪称‘一门三杰’。”

在序言的最后,杨立新写道:“问及家世,李建先生总是避而不谈。后来通过李维先生的文章才知道,三兄弟的父亲是一位曾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生前严格要求子女: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许打着父辈的旗号招摇撞骗!也许正是良好的家教和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才是三兄弟走向成功的关键。”

何以笔耕“默”耘

新书甫一出版,大家纷纷先睹为快。

“俗话说,字如其人。这在李建身上,还真的很灵验。”本书的编委会成员,原解放军报理论部主任、著名诗人董国政在读后感《〈笔耕默耘〉:悬崖上修建起来的塔》一文中,借书法对李建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观其书,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正”字。

对于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等说法,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杨立新认为,大致还是吻合的。几年接触下来,杨立新发现,三兄弟都是非常坦诚、非常诚恳、非常厚道之人。

“让人羡慕的是,这种有艺术加持的生活,对他们是种纯然的享受。”原中国核工业报副总编吴雪冰在《他们仨》中写道,“正因为这种心性一致的‘纯玩’,他们悠然徜徉,画则版画油画国画水彩画,书则真草隶篆行,文则小说散文杂文加科普。”

谈及书名中何以易“墨”为“默”时,杨立新解释说:“李氏三兄弟从艺之路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奋低调,埋头苦干,用画笔、毛笔、钢笔默默耕耘。这在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里难能可贵。‘默’字更能彰显李氏三兄弟潜心投身艺术创作的精神。他们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中的那些埋头苦干的人!”

正是由于三兄弟不为名、不为利,太过低调,书的出版险些泡汤。杨立新提议出书,起初并未得到李氏三兄弟的响应。对他们来说,绘画、书法、文学不过是从小养成的兴趣爱好,纯属精神追求,完全没有出书的必要。

然而,亲朋好友们全都觉得出书是一件好事,纷纷力劝李建。终于,李建不再拒绝。为了说服哥哥和弟弟,他三次回到老家广元,当面沟通,终于达成一致。

“内行人看了一定都会竖大拇指,外行人也会受到熏陶,可以作为案头的常备书。”翻看新近出版的《笔耕默耘》,杨立新十分满意。

杨立新说,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赏画、品书、阅文,提升文艺修养,他希望这本书能给全社会带来一股清风,也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三兄弟身上汲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力量。

猜你喜欢

笔耕杨立新李维
用半个世纪讲好家乡故事
程建明
杨立新和徐帆的亲人之谊
為李维世點贊
杨立新:低调的老戏骨
从生活实感出发展开写作——陕西三代作家如何笔耕“以人民为中心”
春耕与笔耕
笔耕墨耨 守住经典——陈茂才书法印象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Oral English Classes in China
战胜“水土不服”,明星父子杨立新杨玏闪耀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