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文化在巴东县野三关火车站站前广场更新改造中的运用与传承
2022-11-24王海英
王海英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0
土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北省内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宜昌市的五峰和长阳两县[1]。土家族的文化特色鲜明,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摆手舞、吊脚楼、西兰卡普等。在当代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特色的背景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在生活中的各方面继续延续,一代代传承。在建筑设计、广场设计、平面设计等多方面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后将会形成明显的地域特色,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下文以野三关火车站站前广场更新改造为例详解如何在广场设计中有效融入土家文化。
1 站前广场基本情况
1.1 改造背景
野三关火车站原名巴东火车站,位于巴东县野三关镇,距离巴东县城90公里,距离野三关镇区10公里。野三关火车站是四等站,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距今已10余年。
野三关镇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是恩施州东大门。野三关镇区内现状有一条千年老街,街道两侧是土家风格的吊脚楼和酒铺,野三关镇气候凉爽,同时野三关人喜酿酒,素有“华中凉都”“武陵酒都”的美称。由于野三关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且连续举办巴东高山森林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让这座山区小镇逐渐走进国际视野。由于野三关车站使用年限较久,且受当时的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站前广场区域较小,人车混行,景观特色不突出,严重影响着野三关这样一座具有国际化潜质的山区小镇,野三关火车站急需进行改造更新,突显恩施州东大门门户形象。
1.2 场地基本情况
野三关火车站站前广场区域包含主体站房前广场区域及西边绿地,占地9100平方米,周边被站房、治安岗亭、商业包围。整个场地东北、西北、西南三面临山,东南为山地边缘陡坎。场地内高差约46米,最高点位于北部道路,高程775.89米,最低点位于场地最南端,高程729.9米,形成三个台地。站前广场现状有一条对外联系通道,行人和车辆均通过此通道与外界联系。广场中部位置有一土家风格的木质廊架,广场西侧有一坡地,以草坪为主,部分种植红檵木和女贞等灌木整体植物长势不佳。部分坡地、构筑物边缘及墙体边缘裸露。广场现状铺装采用的是青石铺地,单一无特色。广场总体印象是场地局限,交通组织混乱,景观特色不佳,门户形象缺失。
2 更新改造的目标与理念
2.1 更新改造的思路
由于野三关火车站距离巴东县城较远,距离野三关镇也有15公里左右,站前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以交通集散功能为主,并适量布置商业服务、旅游咨询、宾馆住宿等商业设施。本次更新改造对站前广场的交通重新进行组织,做到流线简捷、顺畅,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迂回,力求缩短旅客的流程距离。景观上注重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将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融入到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中。
2.2 更新改造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优美生态绿化环境和园林景观空间,突出巴东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巴东良好城市形象,将野三关火车站打造成为巴东县对外展示的窗口,恩施州的东大门。未来将野三关火车站打造成为具有土家文化特色的精致迷人的世界最美山区火车站,形成以交通集散功能为主,配套商业服务、旅游接待、宾馆住宿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2.3 更新改造理念
在野三关镇站前广场的更新改造中充分体现野三关的土家文化和酒文化特色,提出以“文化+”为更新改造理念,提高景观环境,打造特色门户空间。通过融入酒文化元素和土家文化元素,打造“精致凸显品质、文化铸造灵魂、细节涵养温度”的空间特质。
3 土家文化特色解读
在土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家文化在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房屋的纹饰以及图案进行保留。在土家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家文化始终将一种独特的匠心汇聚于建筑的装饰之中[2]。本文作者对土家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认为土家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典型代表有吊脚楼和西兰卡普,还有白虎图腾崇拜。精神层面的典型代表是土家摆手舞、摆手歌和打溜子,还有土家人喜喝酒的酒文化。
3.1 物质层面
吊脚楼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窗花有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3]。建筑风格采用飞檐、翘角和镂空窗格,主要色彩为黑灰、红褐色。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土花铺盖,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白虎为土家图腾。
3.2 精神层面
土家族能歌善舞,跳丧鼓、摆手舞、哭嫁歌,表现生活中的点滴。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撒叶儿嗬为国家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三关镇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典型代表为跳丧鼓、摆手舞、哭嫁歌。
早在两千多年前,巴人就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酿造白酒,野三关镇老街上的酿酒作坊代表着土家族浓浓的酒文化特色。酒文化传达出来的是热情、奔放的感情,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也正体现了土家族儿女热情、耿直、刚正、纯朴性格特点。
4 土家文化的提炼
通过对土家文化元素的解读,深层次了解了土家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生活特质。在站前广场中要想融入土家文化,就要对土家文化进行符号化提炼,同时将提炼后的土家元素符号融入进站前广场设计的各个细节中。运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对土家文化进行提炼后进行分解、抽象和重构,创造出蕴含地域文化的可识别的景观设计小品。主要包括土家歌舞、西兰卡普和酒文化的符号化提炼。
4.1 土家歌舞符号化提炼
土家歌舞符号化提炼,可以通过一组人物进行表达,可以是雕塑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墙绘、雕塑等进行。通过一组不同歌舞动作来表达土家人民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刚劲、勇猛、爽朗的民族心理特征。
4.2 西兰卡普符号化提炼
西兰卡普图案色彩鲜明热烈,喜用对比色,并用黑白衬托钩提,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以黄蓝白色参差点缀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4]。通过对西兰卡普进行样条化处理,将简化成不同线条的再次拼装,形成土家特色铺装。
4.3 酒文化符号化提炼
在站前广场景观设计中主要是将酒文化所表达出的热情、奔放的性格通过暖色系的色彩来表达。通过视觉、触觉、知觉来感受野三关的酒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以酒坛、酒樽、酒杯、酒文化壁画等形式展现。
5 土家文化的运用
在站前广场更新改造设计中紧扣“精致迷人”“文化点睛”,做足站前广场景观提升文章,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土家文化特色的精致迷人的世界最美山区火车站”这一目标进行改造。充分运用站前广场周边的自然风貌特色,营造具有“拾山水之意·筑巴东之境”的空间意境,通过“寻山、观礼、赏文、舞曲、筑景”为空间礼序,构建站前广场纵横向景观轴线。在野三关站前广场的更新改造中主要融入了土家歌舞、白虎图腾、西兰卡普和酒文化等。
5.1 土家歌舞的运用
本次站前广场土家歌舞的运用主要是以雕塑化进行展示,在广场的横向轴线上布置以土家歌舞为主题的雕塑群组,通过不同动态人物的塑造,体现土家族人民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刚劲、勇猛、爽朗的民族心理特征。通过土家歌舞雕塑构成站前广场横向轴线,与纵向的酒文化雕塑形成站前广场“十字形”空间结构。
5.2 白虎图腾的运用
站前广场进深较小,且站前正对面是植被覆盖度较小的山体,为减缓山体对站前景观的视觉冲击,在站前广场尽端布置风雨长廊和土家特色浮雕,以转移旅客视觉关注点。将白虎图腾图案融进景观栏杆中,同时白虎图腾正对主体站房,体现白虎在土家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成为旅客视觉景观焦点。白虎图腾与主体站房位于同一纵向轴线上,利用轴线关系突出站房的地标性建筑,突显门户形象。
5.3 西兰卡普的运用
西兰卡普主要颜色为黑色和红色,在站前广场的地面铺装中局部采用黑色和红色,增加标识度。一是在普通地砖中融入西兰卡普的简化魔纹,形成大面积的地面铺装底色;二是将西兰卡普的特色魔纹用颜色进行区分,同时通过样条的不同拼接,重复运用,作为地面引导标识,有效引导站前广场交通流线,形成站前广场独特的地面引导系统。
5.4 酒文化的运用
野三关享誉“武陵酒都”的美称,站前广场作为进入野三关镇的首地,广场上的元素给旅客会留下深厚印象。为体现野三关酒文化特色,在站前广场南部布置酒文化雕塑,与主体站房前面的以西兰卡普为主题的广场形成南北纵向轴线,体现站前广场庄重大气的气势。
6 结语
在野三关火车站的更新改造中通过对土家文化的融入,使广场更具文化魅力,更具地方特色,成为野三关镇对外展示的窗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每个设计工作者都应在设计中应秉承文化情怀,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进行符号化提炼而后融入进设计的方方面面,将文化有效传承,让每个城市每个乡镇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面,要千篇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