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深度产教融合课程实施模式探究
——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为例

2022-11-24贾慧利张利芬卓小文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工作岗位产教

贾慧利,娄 洁,张利芬,卓小文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航空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意见》”),“双高”建设拉开帷幕。2019年12月,“双高”建设单位名单公布,“双高”进入了正式建设阶段。《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1]。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做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由此可知,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课堂革命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双高”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使人才培养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当前正是“双高”建设的关键时期,课程模式需要充分考虑深度产教融合,通过课堂革命来创新实践,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所在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汽车类专业为有效推进“双高”建设和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抓住汽车产业深度产教融合的关键主线[3],积极探索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课程改革[4-5]。教学实践表明,学习过程对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通过“任务驱动”来提升学习效果,更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汽车类专业高职课程模式是以知识的实用性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知行合一,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目的。[7-8]“工作岗位+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既能有效解决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适配度,又能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岗位需求。为构建此类具有典型产教融合特征的新课程模式,专业教师要对标智能制造汽车类专业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要注重“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和组织,让新课程实施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迁移本领,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智能制造汽车新技术岗位的需求。

一、“双高”背景下汽车类专业课程模式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课程的实施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较难适应生源多样化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进行“课堂革命”,向纵深推进教学改革。[3]课程实施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内容。虽然汽车类专业课堂已较早开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尝试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系统化梳理课程内容,如果未将课程章节内容完全分解并对照工作岗位需求重构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则很难通过“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二是虽然课堂教学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了线上教学资源,但是还不能根据工作任务将线上线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高效组织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来实现课堂翻转和提高学生参与度;三是虽然课堂教学应用了“学习情境”“任务驱动”“小组竞争”和“引导法”等多种方法,但没有选取合适的任务载体将这些活动有效组织起来,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岗位需求变化

《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行业主流生产技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3]新工科智能制造汽车类专业作为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专业,其专业技能突出的特点是多技术融合、技术更新很快、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目前,产教融合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技术资源共享,但尚未达到“双主体”共培共育学生的程度,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制来促进企业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同步到课程教学,从而导致课程内容和最新的岗位技术要求仍存在落差。此外,能涵盖新技术、新标准的汽车专业新型态教材还较为匮乏,未形成教材及时更新的有效体制,导致课程内容的更新需要任课教师去推动和执行,很难高质量对接岗位技术。

(三)课程考核评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全过程学习的主动性

《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以实习实训考核为主体的评价标准。[3]课程考核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单调的考核评价方式既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过程积极学习,也不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随着汽车专业产教融合的推行,课程考核已采用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过程考核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可追溯的直观打分来刺激学生积极课堂参与;二是实践性考核的题目设置没有精准对接工作岗位的任务考核标准,如果不能将考核标准细化为“实践考核成绩好等同于专业水平实力高”,则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去争取更好的实践考核成绩。

二、深度产教融合的“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式设计

(一)新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与构建

新课程以“工作岗位+任务驱动”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融合“互联网+”教学特点,以技术颗粒化、资源立体多样化为依托,满足产教融合课程教学特征。通过细分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笔者所在课题组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信息化翻转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借助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师团队力量,以主流车系的技术为基本任务,融合行业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方法,覆盖到中高端车系;依托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动态更新课程。

课程开发阶段,教师团队和企业技术骨干结合实际智能汽车产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共同研讨和选取“课程模式”“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运用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驱动”模式对课程组织设计,将专业课程内容解构并重构为工作任务,使内容通过学习情境具体化。新课程模式设计的总流程为: 任务引入——使用中高端车型典型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和任务计划——采用线下分组讨论、线上资源研学、竞争讨论和共享成果,线上线下教师全程疑难点拨,开拓和创新学生思维;任务实施——在实施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责任、精益求精、小组协同合作;任务总结——设计严谨排故障流程,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式被设计凝练成五大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的设计

(二)“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式的实施

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课程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它遵循的是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获得先前所设想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新课程模式通过教学中组织与实施的实例来展示,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中典型任务“发动机无法启动,驱动系统扫码进入失败”为例,设计分析表见表1,即通过实施“工作任务”来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相应的“专业能力”。其中,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设计的课堂导图如图2所示,基于汽车行业标准、岗位工作过程所设计的五步骤课程实施如图3所示。

表1 “发动机无法启动,驱动系统扫码进入失败”任务的分析表

续表

图2 “发动机无法启动,驱动系统扫码进入失败”课堂导图

(三)“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式考核评价设计

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驱动”课程评价方式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课程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客观统计的评价,这样更加直观,也更有利于学生全过程参与课程学习。这种评价方式注重通过工作任务的分解、具体任务的完成等过程性考核来强化考核方式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实现了评价的动态性、过程性与生成性。

图3 “发动机无法启动,驱动系统扫码进入失败”课程实施

“工作岗位+任务驱动”考核方法是在理论和实践考核的基础上,变革实践考核流程,同时大比例增设过程性、动态性考核。具体为:(1)测评设计分为四个模块:“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检测”;(2)考核题目和评分细则对接汽车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评价标准,每个模块的分值计算按照完成工作完成情况分步骤打分;(3)两位考官共同参与打分,得分取平均分,保证客观公正性;(4)总分计法是将各分项完成情况得分平均。

三、“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式特征

智能制造汽车类专业新课程模式以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笔者通过分析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中的内在逻辑顺序、任务性质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并以此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即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课程,并融合“互联网+”在线教学资源和活动有机组织课堂。新课程模式的具体特征见表2。

表2 新课程模式特征表

四、“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新课程模式成效分析

(一)新课程模式成效分析

设计课程实施模式评价表(见表3)从教学模式的10个维度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统计数据比较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中清楚看到高分区域≥4的,实验班明显多于普通班;而低分区实验班明显少于普通班,故就课程实施模式整体满意度而言,实验班明显优于普通班。两个班课程实施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实验班更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角地位。

表3 “课程实施模式”评价表

图4 “课程实施模式”成效比较分析

(二)课程内容及组织成效分析

设计课程内容及组织评价表(见表4)从课程内容及组织的8个维度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统计数据比较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中清楚看到高分区域≥4的,实验班明显多于普通班;而低分区实验班明显少于普通班,故就课程内容及组织整体满意度而言,实验班明显优于普通班。

表4 “课程内容及组织”评价表

图5 “课程内容及组织”成效比较分析

五、结论

“双高”背景下,课程实施模式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策略。基于汽车专业的中德国际项目、长安福特项目等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结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的成果和经验,我们将汽车类专业课程模式设计总则定义为:突出智能制造汽车产业岗位需求,采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进行设计,通过“以学生中心,教师引导”的课程设计达成对多源化学生综合素养和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培养。该模式总体遵循融合“企业新技术、行业新标准”,符合职教规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新课程模式的成效须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实验表明,新课程实施模式、课程内容及组织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可有效推进“双高”建设中的汽车类专业课堂革命,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产教深度融合”在课程层面做出了先行和实践。

猜你喜欢

双高工作岗位产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开年珠宝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