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上闪闪发光
2022-11-24曹卫东
曹卫东
(启东市少年宫 江苏 启东 226200)
激励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务必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活动,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铺平道路。
1.激励教学法的内涵与功能
1.1 激励教学法的内涵
激励是指连续不断地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与动机,使其自始至终维持于亢奋状态之中,沿着期盼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激励性教学法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常见的方法,要求教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课堂上紧扣三维教学目标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师生互动氛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优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2 激励教学法的功能
人的亢奋情绪来自于他们对需要的追求与满足的程度,当没有满足自身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发自肺腑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促使人们寻求或选择能够符合自身求知欲望的新目标,并付诸行动的系列活动;当实现了满足自身需要的目标时,会产生“蝴蝶效应”,跨越更高的目标迈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视目标的价值越大,估实现的概率越高,就越能激发起的奋斗的动机与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先生曾经发明了一个公式:工作绩效=动机激发×能力。这说明了一个人能力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就是人动机激励的程度,而激励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一是发自内心力量的诞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是否实现激励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一个人在未获得激励的前提下,其能力发挥一般控制于20%—30%;若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的发挥就会提高80%-90%之间。
2.初中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的作用机制
2.1 体育教学中进行激励教育的生理机制
人体只有在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尤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手段,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出现刺激现象,从而强化了对规范动作的模仿与理解;而大脑皮层刺激后会出现中枢神经领域的冲动,使有机体产生适应外部环境的心理反应。可见,课堂教学中受到激励的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逐步提升自身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利于高效。
2.2 体育活动开展激励教育的心理机制
激励一般以情感因素为主,无论是学生的重视程度、期望值,还是自信心的培养和成败的切身感悟,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制约。在初中体育课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关注学生训练动作的细节,一旦发现比较优秀的表现就予以表扬,有利构建生机勃勃的教学氛围。有些体育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的室外运动一般呈现一种倾向性,它沿着自身的情绪变化而发展。但是,消极性的情感体验直接引发学生意志力的下降和身体机制的松散,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激励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和操练能力,逐步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
3.初中体育激励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3.1 动作语言激励,营造愉悦氛围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氛围,无论是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还是优美典雅的示范动作,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尤其在初中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富有激励性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能营造师生融洽互动的气氛,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例如:笔者在训练学生跨越式跳高时,就采取语言激励性评价机制,一旦发现学生圆满完成了一个跨越式动作,就及时予以表扬:“你的娴熟动作犹如小燕子,非常棒!”当看到个别学生动作缺乏连贯性时,我一边笑着鼓励道:“哎呀!心情放松一点,下一次一定会成功!”一边模仿这个学生的动作做一次,其他学生都张开了笑脸。此时,我再进行因此示范动作,帮助更对的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动作。但是,假如教师采取挖苦、讽刺的办法,就会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活动。当然,教师的肢体语言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法,即通过眼神暗示和手势点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与训练效率。
3.2 目标效果激励,鼓励鞭策学生
课堂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标,因此,教师设置相应的三维目标时,务必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预设完整的教学目标。但这个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就要适度调整教学目标。例如,在部分学生轻松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就要予以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同时,抓住这一极佳契机,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励学生迈向新的奋斗征程。可见,教师只有把“教”的目标逐步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才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新技能的训练与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目标效果激励法时,一定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设置出难易度适中、跨度和衔接自然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热情与干劲,值得大家一试。
3.3 明星榜样激励,发挥典范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鼓动力和感染力,而初中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平时喜欢效仿老师、父母和其他可敬的人物,尤其崇拜我国的体育明星。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宣传体育运动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当然,教师在通过讲体坛传奇故事、展示体坛明星等形式进行宣传时,还要密切关注与同龄明星刻苦锻炼感人先进事迹。就可以介绍李宁和李小双等体操名将动人事迹,也可以打开多媒体展示中国篮球巨人姚明在NBA成长的光辉过程,从而营造我爱体育、我爱祖国的良好氛围。同时,紧扣校内学生为校争光的光荣事迹,使同学们明白真正的明星其实就在身边。
3.4 体贴入微激励,拉近师生距离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尤其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心中想着学生,做学生的孺子牛,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全方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勇于担责,迎难而上,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体贴入微地关心、呵护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例如:笔者在执教“实心球投掷”一课时,针对部分不求上进的学生的不良表现,我就心平气和地加强思想教育,逐步引导这些学生摆脱思想包袱,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咨询揣摩造成自身的错误动作的原因,勇于找到纠正错误的对策,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与训练任务。
3.5 尝试自我激励,凸显主体地位
自我激励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不管是体育课堂教学,还是室外体育训练,都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主体地位。诸如部分学生在第一次练习跨栏的时候,往往产生恐惧心理。此时,除了教师的激励之外,还必须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可以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跨越过去,我是最棒的!”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跨栏的恐惧症,最终轻松完成基本动作。再如,学生在训练长跑时,当出现运动“极点”时,部分学生感到全身乏力,甚至错误地认为不能再继续跑不下去了。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自我激励的办法继续参与训练,才能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良好局面。
3.6 通过竞赛激励,增强团队意识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处处有竞争。事实有竞争,“优胜劣汰”属于不争的事实。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懂得竞争内涵与价值,懂得竞争与合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逐步增强竞争意识。
学生是课堂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项目,实现融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位与运动会的比赛活动中,感悟“健康第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重在参与”的真谛。例如:学校可以设置跳跳龙、点投篮、跳绳、足球对抗、五人足球等趣味性比赛项目,学生比较喜欢类似的竞赛活动,教学与训练效果显著。实践证明:课内外有机结合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与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3.7 利用反馈激励,巩固学习成果
在初中体育上的信息反馈环节是压轴戏,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当学生目睹自身的进步时,就会荡起勤奋好学的情感涟漪;当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时,也会萌发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每一堂体育课进入尾声的时候,教师就要尝试激励性评价机制,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掌握动作的程度和下阶段的奋斗目标。激励性评价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照顾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学困生,”一旦发现这些学生有点滴进步,教师就要及时予以适度表扬。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单杠后摆挺身下”练习时,针对完成动作优秀者除了表扬以外,还提出一些更高的训练要求,力争使他们动作更加完美;针对少数学生只能完成“蹬、摆、挺、撑”动作的时候,我就直接鼓励道:“你能行!你真勇敢!如果摆腿的幅度再加大一点,就‘OK’啦!”如此激励性语言有效激发了学生自觉完成训练目标的热情。
激励教育新气象,比学赶帮好风光。但愿大家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全面贯彻“肩负、提质”的革新理念,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与训练效果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