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作业: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
2022-11-24仇学春
仇学春
当下,数学作业存在作业目标单一,缺乏素养发展;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探究;作业内容单一,缺乏学科融合;作业评价单一,缺乏多元评价等问题,需要我们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树立起儿童立场的作业观,加强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思考。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计研究性作业,将教材中、生活中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
小学数学研究性作业是一种具有问题性、合作性、实践性的作业形式,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实践的数学作业新样态。研究性作业既能满足儿童天性的需求,又能实现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路径设计:从“教材”走向“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指出:“对于核心素养,宜采用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三级水平刻画。知识理解指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知识迁移指学生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创新指学生提出问题、推广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研究性作业有助于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水平。
(一)基于教材内容设计研究性作业,促进知识理解
基于教材中的资源设计研究性作业,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缘由,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他们深度理解知识。
1.紧扣核心问题设计研究性作业。核心问题是指向教材核心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性问题。如教学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意义》一课,笔者根据“什么是小数?”这个核心问题设计了“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这一研究性作业(如图1),这个问题是从一位小数过渡到两位小数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建构对“小数的意义”的结构化理解。
(图1)
2.基于“你知道吗”设计研究性作业。苏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内容涵盖数学故事、数学史料、数学名题等方面的知识,力求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拓宽数学视野、培育数学素养。教师教学时可以基于这一板块的内容,巧妙设计相应的研究性作业。如教学苏教版六上《比的意义》一课,运用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介绍“黄金比”的知识后,笔者布置了“给妈妈设计一双高跟鞋”的研究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给妈妈设计一双高跟鞋,并运用黄金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黄金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动手做”设计研究性作业。“动手做”是苏教版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思考的能力。如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一课就安排了“动手做”的作业,基于此,笔者布置了“以圆为要素设计美丽图案”的研究性作业,通过图形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呈现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漂亮图案。
(二)基于生活实际设计研究性作业,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研究性作业要注意凸显小研究,通过将一些小问题、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等作为突破口,促进学生把理解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
1.聚焦小问题,提供研究的方向。教师教学时注重聚焦生活中的小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六下《认识比》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一幅长和宽的比为3∶2 的红旗”,把比的意义、名称、读写法等都渗透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的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素材从教材走向生活,学生的研究随时发生、随处发生。
2.开展小调查,提供研究的数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现象,引导他们展开调查、统计、分析,有助于培养他们数学收集、分析、表达的能力。如教学苏教版四上《升和毫升》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研究性作业:“饮料瓶上有什么秘密?”饮料瓶上有很多信息,如净含量、成分、保质期等,这些信息都与数学密切相关,这些信息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到超市走访、调查同学的喜好、开展倒水实验等方式寻找饮料瓶上的秘密,最终通过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形式发布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3.设计小实验,提供研究的证据。数学小实验可以解释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抽象概念,又能使数学思维可视化、具象化、可操作化。如教学苏教版四上《怎样滚得远》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如下页图2)。整个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实验为手段,以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物体滚动的距离与斜坡和地面的角度大小有关,使他们知道许多生活现象都可以用数学实验来演示与解释。
(图2)
(三)基于学科融合设计研究性作业,促进知识创新
跨学科的研究性作业的设计要基于学科并超越学科,要注意打破学科边界,探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做有助于促进知识创新。如教学苏教版四上《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我的运动我做主”的跨学科研究性作业,以“四年级学生课间最适合的运动方式是什么?”为驱动问题,让学生围绕“同一种运动方式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和“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并与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一般中小学生的脉搏次数与强度关系”(如图3)进行对比;最后写出“四年级学生课间最适合的运动方式”推荐单,并说明推荐理由。学生既考虑到了各种运动强度对脉搏的影响,还考虑到了学校场地的特殊情况。
(图3)
二、素养培育:从“知识”走向“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研究性作业实现了从知识巩固向素养发展的转变,是一种有助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作业新样态。
(一)以疑促问,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研究性作业以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如教学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笔者设计了如图4 所示的三个研究性作业。
(图4)
1.会理解是培养数学眼光的前提。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并不了解。创设“找三角形”这一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直观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现实背景。
2.会提问是培养数学眼光的重点。通过创设“配玻璃”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要解决“通过部分碎片能不能配出和原来一样的三角形”这一生活性问题,其实研究的是“能不能通过补充还原得到原来三角形的三条边或三个顶点”这一数学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3.会联系是培养数学眼光的关键。创设“加固篱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固篱笆,同时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二)以研立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一亿有多大》一课后,数学特级教师张冬梅设计了“猜猜妈妈的头发有多少根”这一研究性作业。
1.经历过程,体会数学联系。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把妈妈的头发平均分成30 大份,再把每一大份平均分成10小份,数出其中的一小份约350根,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妈妈的头发约有350×10×30=105000 根。学生充分经历了测量、思考、运算的过程,深刻体会到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2.推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有的学生采用测量面积的方法,先用一块布测出妈妈的头皮面积约30×25=750 平方厘米,然后数出1平方厘米大约有120根头发,从而求出妈妈的头发约有750×120=90000 根。学生巧妙进行推理,运用面积测量出头发的根数,并解释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3.质疑问难,培养理性精神。数妈妈头发的根数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研究性作业,甚至还有学生想到了用称重的方法。这样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初步形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三)以学会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研究性作业为学生搭建了一方展示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合作的机会,形成了一种交流的机制。“我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我是这样算的”“我知道……”“我发现了…… ”……不同的课型,不同的问题,都指向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反思精神的培养。
在完成研究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与伙伴商量,或向教师请教,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这种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小研究,推动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