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幼小衔接过程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有效策略
2022-11-24蔺茂源
蔺茂源
(甘肃省清水县原泉小学,甘肃 清水)
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幼儿教育完全从提前教育、小学化教学中走了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智慧式教育。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完全取代小学化的教学,也让日渐成长、即将迈入小学生活的幼儿更难适应小学系统化、知识化的教学模式,如孩子的听、读、写、拼、组等,还有他们记忆能力、专注力、自理能力等,都无法完成小学的生活与学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幼小衔接与幼儿成长与发展,就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阐述,与大家交流。
一、幼小衔接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急于求成,给小学教育造成障碍
幼儿园的孩子们虽然天天接受教育,教师也会给幼儿教一些简单的知识,但无论是学习时长、知识密度、习惯培养等,都与小学有一定的差别。幼儿主要是以玩为主,教师通过游戏开发幼儿的智力。正因如此,在幼小衔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家长,总怕幼儿的接受能力与知识基础太薄弱,影响他们在小学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家长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拔苗助长的心态和行为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强加给幼儿灌输更多的知识,如拼音、识字、速算、背唐诗宋词等。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不但大大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而且让幼儿难以适应,导致他们还没有入学就怕学习、讨厌学习。这样的教学,无益于幼小衔接教育,反而使幼小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加大了小学教育的难度。
(二)超意识的教育,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障碍
幼儿园的孩子,不管小班、中班、大班,教师采用的方法都是寓教于乐式的,多种教育都是在游戏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孩子们的纪律性不强,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孩子们进入小学阶段,不但要认认真真一天上好几节课,学习几门课程,还要有较强的纪律性。比如,一堂40 分钟课,学生至少要认认真真听讲20 分钟左右,接下来的时间不像幼儿园可以自由活动,而是要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才能保证学习效果。正因为如此,小学教师在面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时,也就忽视了过渡、衔接这一过程,缺少迂回的引导,强迫式地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上,会不会听、听与不听,都得背背手、端端坐。这样严格的纪律性及枯燥的课堂教学,会使孩子们对课堂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他们对小学生活失去兴趣,对孩子们的成长以及更好的学习与发展非常不利。事实证明,教育是急不得的事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前进,在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慢慢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告诉学生纪律的必要性,才能让学生接受、理解,进而遵守。
(三)家庭教育不足,增加了孩子的无措感
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尤其是家庭与学校合力,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陪伴式教育。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家长观念上的错误,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解脱了,丧失了教育的意识,也似乎放弃了教育、陪伴孩子的责任。的确,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中,由于年龄小,其自理能力、交际能力较弱,再加上幼儿园集体的生活环境等,家长都担心他们适应不了、应付不来,所以不管是孩子在幼儿园还是休息在家,家长的陪伴、关照都非常周到;吃喝端到眼前,甚至还给孩子喂食,衣服要大人帮助穿,自己的房间要大人收拾、书包要大人整理等。到了小学,家长虽然在这一方面放手了一些,也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但除此之外,孩子的学习、学习习惯等,家长似乎无从下手,或者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对孩子放松管束,让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首先,作业不认真,马马虎虎写完,就当完成任务。家长看到孩子这样的作业,也不批评、不引导,反而为了孩子高兴,溺爱地夸奖、表扬,导致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且忽视这种不足,影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为他们今后的学习造成难以克服的障碍。
其次,小学的知识比幼儿园繁杂了很多,如识字、计算、拼音、课文等,都是学生天天要面对、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仅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加之小学生刚入学,玩心重,想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玩游戏,就更不能及时复习、巩固课堂内容。这就需要家长利用闲暇时间适当地帮助孩子复习、巩固,多陪孩子讲故事、听、读、写,才能保证孩子学习的时间,同时也能消除孩子的无措感。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在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加大了小学教育教学的难度。
最后,由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于素质教育不了解,孩子在家时言语偶尔失敬,行为不礼貌,懒散不勤,作业能拖就拖、能抄就抄等,家长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但导致孩子养成不利于学习、不利于道德品质提升的坏习惯,还会使学校的教育大打折扣,陷入“5+2=0”的恶性循环中,使幼小衔接难度大大增加,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的时间无限期延长。
二、幼小衔接过程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环境适应能力,消除学生的疏离感
小学与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方法、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纪律要求、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要求也与幼儿园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小学环境的不同、接触的同学不同、教师不同等,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疏离感与畏惧心理,导致其情绪低落,不爱上学,影响学习成绩的同时,还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先放下教学任务,提升小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在开学前就给学生介绍学校情况,带学生去新校园、学校附近走走,让学生熟悉一下环境。家长还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提前告知孩子会认识很多新朋友,与新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事情,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增强学生的心理接受意识。
其次,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我是谁”的演讲,让学生介绍自己,讲讲自己的幼儿园经历,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熟悉,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开学第一天表演节目或者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做一顿美味的饭菜或者做漂亮的手工等,促进学生相互熟悉、相互融入,为学生更好地开始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最后,作为班主任,要多给学生介绍班级趣事,给学生介绍各代课教师,最好把教师幽默风趣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疏离感,这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的熟悉与适应,使他们轻松融入新环境、新集体,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
与学习相比,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似乎更重要。与人相处是一种能力,是融入集体的一种需要,是通行证,也是夜航灯。所以,作为小学教师,笔者觉得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比如,如何交朋友;如何礼貌地向教师、同学问好;如何助人为乐,帮助别人;懂得谦让等;还有为了保持课堂纪律,也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学习,在课堂上保持安静,不说话,不睡觉,不做小动作;课下如果有同学在学习,在预习新课不要去打扰,更不能随便拿同学的东西。这些内容教师都要结合新课内容进行,在降低教学任务难度的同时,加强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同学、新集体、新班级。比如,当学生课间大声喧哗、推推搡搡的时候,教师要态度温和,但是语气坚定地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会影响同学以至于整个校园环境,从一点一滴教会学生管理自己,和谐与人相处,为学生快乐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三)循序渐进地教学生听、读、写,切勿急功近利
小学与幼儿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真正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学习了,语文、数学、英语,行为、习惯、纪律等,都是学生每天要面对、要学习的东西。但是作为小学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接受规律,切勿用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压力,滋生逆反心理。这样急功近利的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还可能摧毁学生学前的一切心理建设,于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教师要循序渐进,通过讲故事、复述故事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让学生慢慢从听到读再到写。比如,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写字或者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故事,强化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为提升学生听、读、写的能力打好基础。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就隔着一道门槛,但它们的差别非常大,根据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这几年的共同探究和反映,教育部也意识到了这一过渡环节的重要性,2021 年3 月30 日发布了关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从适应能力,习惯,听、读、写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方法等入手,加快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给他们学习、成长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