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022-11-24袁莉萍

新课程 2022年13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语文课堂课文

袁莉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姚寨九年制学校,甘肃 陇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要将开启知识世界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古语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惑、思考、探究是认知活动的起点,小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事物表象与其固有认知产生冲突并激发其怀疑、疑惑心理倾向,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并探索事物的本质,在原有认知结构内填充新知,才能形成发展认知,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教师需把握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规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改进课堂模式、结构及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是小学生学习、解决生活问题、参与及接触社会必备的思维品质,体现在其对待问题及困难的态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动因上。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学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在汲取与内化语言知识时便会以机械性记忆将语言知识存储在短期记忆内,当运用知识进行写作、交流时便会出现知识记忆混乱的现象,弱化学生语用能力并制约其达成真诚交流的意愿。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并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1]。与此同时,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独立思考是学生思辨能力的源泉,学生唯有对事物保持质疑态度,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对事物产生理性、客观的看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开辟思考空间及时间,意味着教师讲授空间收窄、师生交互及学生实践探索空间延伸、课堂以学为主,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本”理念,并助推语文教学践行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认知活动实践经验、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学生质疑问难意识、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绝非朝夕之功。虽然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2]。其一,小学生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敏锐性不足,对具有标准答案的客观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遇到生活性、探究性问题时往往难以调动自身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等予以解决;其二,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压抑、灵动性较低,教师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自身的思想观念、对事物的看法或依托教学大纲等对课文、问题等进行解读,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狭窄,且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遭到抑制;其三,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沿用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记忆+解答习题或实践训练的教学流程,往往从语言表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其内涵与情感,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思维固化,难以对语言产生新理解、新看法,会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指导、问题启发等针对性、精准化程度不足,没有把握住指导的关键,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教师指导独立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便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信心。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

基于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现实困境的分析,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兴趣

独立思考是个体面对规定情境,从不同角度切入思考、运用有效思考方式的综合性能力[3]。因此情境是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起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学生认知需求等创设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具有一定探究性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兴趣。

以《金色的草地》课文教学为例,笔者以课题中“金色”二字为引,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视频,学生沉浸在如诗的画面中感受着自然的生机勃勃,体会着自然带给人类的清新空气与美好景色,一股热爱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创设了图文并茂的情境,当视频播放完成后回归课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金色”二字产生怀疑:“不仅仅是视频中的草地,我们看到的草地都是绿色的啊,难道是秋天小草枯萎了变成了黄色?”“我读了课文,知道金色的草地实际上是蒲公英花的颜色,但是有那么多蒲公英花吗?真的能把绿色都盖住吗?”从学生的疑惑可以看出,其对本篇课文的内容、语言表述方法等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正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源泉。

(二)“点到为止”,留下独立思考空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精读精讲”,字斟句酌地解读课文内容及内涵,但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十分狭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遵循“点到为止”的基本原则,采取“详略得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切实参与到独立思考活动中。

以《掌声》课文教学为例,本篇课文的设置意图在于使学生形成友善、关爱他人、欣赏他人的正确价值观念,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笔者围绕课文第2 自然段提出两“大”问题:(1)课文内共出现几次掌声?(2)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鼓两次掌?两“大”问题使掌声的含义清晰浮现在学生面前。但因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以“小”问题辅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大”问题,如“英子为何在上台讲故事前犹豫了一会儿”“教室内骤然响起的掌声有何意义”“英子为何向大家深深鞠躬?内心有何种情感时才会深深鞠躬”。上述“大”“小”问题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支撑。实践表明,教师对课文语言的挖掘与讲授不必面面俱到,将值得推敲及品悟的语言寓于问题之内,可以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并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对语言意义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三)细节品悟,把握独立思考的着力点

小学生认知客观事物具有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基于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抓住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及思考能力的语言细节,引导其对语言进行细致品悟,能够使学生把握住独立思考的着力点,在面对同类语言、问题时便可举一反三[4]。

以《詹天佑》课文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从课文语言表象体会詹天佑的高尚品格与爱国主义情怀,笔者将体现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思想情感的语句还原至具体的语境中。如课文第4 自然段“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抓住“精密”二字;“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抓住“亲自”二字;“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抓住“始终”二字,除此之外,聚焦“白天”“晚上”“总是”等词语,请学生闭上双眼,想象狂风怒号、极其危险的环境下詹天佑扛着仪器带领着学生与工人测绘;夜晚挑灯钻研、计算。在语言细节的品悟中,学生头脑中呈现出形象丰满的詹天佑形象,真切感受到詹天佑作为一名爱国工程师精益求精、不耻下问、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等良好品格。

(四)逆向思维,丰富学生独立思考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内的课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部分课文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以小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很难体会到课文深刻且复杂的情愫。教师可以从逆向思维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追索语言表象,以此开拓学生思路,丰富学生独立思考方式。

以《晏子使楚》教学为例,常规教学方法以字面意义理解为切入点,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提炼出体现晏子聪明才智的语句。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深入“字里行间”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为此,笔者采取了逆向思维教学方法,请学生阅读并小组探讨:“为什么说晏子非常有智慧?”“哪件事可以体现出晏子十分冷静、有胆识?”“楚王虽然傲慢自大、趾高气扬,但是也有着值得令人学习的虚心求教、胸怀坦荡等品质,为何这样说?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楚王的品质?”更换提问方式后,学生学会从新角度独立思考问题,其思维活跃度明显提升,对语言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需掌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规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为学生独立思考开辟广阔空间,并积极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质疑问难与交流讨论,以此促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语文课堂课文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背课文的小偷
谈独立思考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