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2022-11-24王桂林
王桂林
(甘肃省通渭县襄南学校,甘肃 通渭)
小学是培养小学生汉语水平、学科素养、文学修养的基础阶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丰富知识体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打开思维。其中,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可以提升小学生思想境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锻炼小学生阅读能力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开启阅读的第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朗读的作用
(一)营造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由于其课程性质会显得沉闷,若教师整堂课都以知识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思想跑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通过朗读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精神,把学生思维带到课文中去,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
(二)锻炼表达能力
沟通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能力,是人际交往必备的技能。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心智,也没有形成较高的情商,并且由于性格因素的影响,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小学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基础阶段,朗读是锻炼口才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通过朗读锻炼,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流畅、富含情感,并且从中树立自信心。
(三)增强理解能力
阅读是理解课文最直接的途径。很多时候,学生在看完课文之后,对内容的理解不够明确,因为文字是静态的,视觉与文字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小学生还未形成强大的共情能力,因此需要朗读课文,让带有情绪的声音赋予文字生命力,通过声音与文字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尤其对于古诗词来说,更需要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四)提高心理素质
很多小学生日常与老师交流时,声音细小,扭扭捏捏,很容易害羞,课堂上也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更没有上台演讲、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是由小学生内向、自卑、怯懦的性格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关的锻炼与实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从敢于出声说话、敢于表达开始,逐渐打开性格,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朗读训练的意见
(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
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如文字储备量不够,容易卡顿在不认识的字上;理解能力低下,导致断句出现问题;共情能力差,造成情感不符的朗读。以上很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会带来朗读隐患。因此,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成本,为学生创造好的朗读环境,耐心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攻破朗读障碍,提高朗读能力。
(二)朗读训练要结合实际情况
朗读训练是一项有层次的、长期性的工作。造成朗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农村、偏远县城或者口音比较重的城市,朗读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普通话问题。对于普通话比较准确的地区来说,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停顿与重音。当朗读的基本要领都掌握后,再重点训练学生的情感。
三、小学语文阅读中朗读的训练途径
(一)通过文章的气氛变化训练朗读的节奏
节奏在朗读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朗读还是说话,都是有节奏的。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都可以通过朗读的快慢、起伏、强弱来表达。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境,节奏可以分为轻快、低沉、紧张、舒缓、凝重等。以《观潮》一文的阅读为例,前两段用来交代时间、背景、起因,所以节奏要匀速、平缓。从第三段正式进入描写浪潮变化开始,节奏要发生变化。从“午后一点左右”一直到“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段描写的是江面的初始变化,节奏要稍微加快一点,突出作者内心隐隐的激动与兴奋。从“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到“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是江面变化的高潮部分,节奏要更快一点,突出作者心里的激动、震撼。最后结尾部分,江面逐渐恢复平静,朗读节奏也要顺势逐渐平缓下来。针对不同阶段江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不同节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变化跟着作者的情绪走,增强文章的体验感,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二)通过不同的句式结构训练朗读的语调
语调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与朗读的节奏和语气联系紧密。通常来说,语调的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表达不同的句式时使用,另一方面在文章的开头、升华、结尾处使用,让文章具有音乐的美感。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的阅读为例,在朗读旁白时,语调平缓一些,增强叙述性。文中的豆荚是拟人化的状态,形象上更偏向于小孩子的特点,因此在朗读豆荚的对话内容时,语调要升一个调,突出豆荚的可爱形象。此外,语调还要根据句式来变化。如“整个世界都变黄啦!”一句是表现新奇和惊喜的感叹句,因此语调要再升高一点;还有从“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到“他是怎么钻进这个细缝里去的”,这部分是母亲的对话,前几句是陈述句,语调可以稍微平缓一些,后一句是疑问句,语调要适当抬高。语调的变化可以让朗读更具有戏剧感和表达性,从而让朗读情境更生动、真实,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和表演性,增强小学生的语言情感表达力。
(三)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不同的语气
语气涵盖了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不同点在于,语气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更深。文章中人物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当下处境、性格特点、工作性质等都是决定语气的因素。以《西门豹治邺》为例,文中,西门豹代表的是惩治恶霸、造福百姓的正直官员,因此扮演西门豹的学生在朗读时,语气要威严、有震慑力;而文中的老大爷是当地深受其害的百姓,因此扮演老大爷的学生在朗读时,语气中既要包含对西门豹的恭敬,又要表现出对河神娶妻的无奈与愤恨。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通过叙述少年周恩来的故事,展现周总理立志救国的伟大决心。分角色朗读时,扮演周恩来的学生语气一定要坚定、强大,饱含深深的爱国之情。通过分角色朗读,锻炼学生对角色语气的把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形成人物之间的鲜明对比,从书中人物受到启发,对自身进行反省与思考。
(四)通过文言文诵读训练朗读的停顿方式
停顿是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开和连续。在朗读时,一字一顿地朗读,或者不带换气地朗读,都会给听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并且不准确的停顿容易造成语意偏差。朗读过程中,要根据标点符号、内容性质来进行停顿。以文言文《囊萤夜读》为例,其中“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一句,句子偏长,且读起来较为拗口,但是通过正确的停顿,则可以让句意更加明确,读起来更加通顺。即“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通过正确的停顿,单从字面就能瞬间明白本句的含义,并且可以清晰地掌握本句中各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增强对句意的理解。再例如《铁杵成针》中“逢老媪方磨铁杵”一句,在学生的认知里,“磨铁杵”是一个连贯动作,因此会读成“逢老媪方,磨铁杵”,导致对句意的理解出现障碍与偏差。正确的停顿方式为“逢老媪,方磨铁杵”,“方”字只是动作进行时的表达。通过文言文朗读停顿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丰富文言知识的积累,让今后的文言文阅读更加准确、流畅。
(五)通过古诗词朗诵训练学生的重音
重音在朗读过程中起强调的作用,来突出和表达有重要意义的字词或语句。重音根据作用点以及表达对象的不同,分为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乐律重音以及高级别重音。在不同的语言文字情境下,要结合表达重点使用不同的重音。以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为例,诗中前两句通过描写江雨的连绵苍茫和楚山的形单影孤,渲染出送别的悲伤与孤寂;后两句通过自我比喻,表达胸怀的开阔和坚强的性格。在朗读过程中,要通过对“寒雨”“楚山”“如相问”“在玉壶”的重音把握,正确表达出本诗的意境氛围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再例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出了极具动态感的生活气息,其中下半阕的重音落点在于“大儿”“中儿”,用来强调人物对象,最后一句重音要落在“卧剥莲蓬”,用来强调重点动作。古诗词本就是音律极强的文学体裁,相较于其他文章来说,更需要通过重音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诗词的朗读更具音乐美和艺术美。
总之,训练小学生朗读技能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朗读节奏、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技巧,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有效训练,于学生自身来说,有助于打开性格,提升口才能力;于教育方面来说,有助于小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