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林下山参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11-24于世河
于世河,刘 欢
(1.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白石砬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辽宁 丹东 118201;3.辽宁省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人参Panax ginseng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生津养血等功效[1]。当人参作为商品时,可分为人工栽培的园参和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林下山参两大类。根据生长状态可分为野山参、林下参、移山参和园参4种主要类型。野山参指生长于深山密林的人参;林下参指模拟野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把人参种子撒播或人参苗栽植到人工林或天然林里,让其自然生长,具有和野山参相似的品质;移山参指移栽在山林中具有野山参部分特征的人参,移山参分“山移”和“家移”两种;园参指利用园田或山上伐木、清根、修池床等地进行人工种植的人参。
辽宁省林业用地面积651.84 万hm2,东部山区森林面积290 万hm2,丰富的林地资源为林下参栽植提供了最佳生境[1]。多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经济效益带动下,辽东山区大力栽植林下山参。其中林下参是人为地把参种撒播到自然环境里,任其自然生长,约10 年后才收获的半野生山参,其质量可与同龄的纯山参相媲美[2];林下山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有效解决野山参资源枯竭、园参质量低下等问题,已成为辽宁东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 辽宁林下山参主要种植区域、规模及模式
1.1 辽宁林下山参主要种植区域及规模
林下山参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布较少。辽宁省主要分布在丹东市、本溪市、抚顺市、鞍山市和铁岭市等地区。截至2019 年底,全省林下山参种植面积已超过10 万hm2[3]。截至2021 年7 月底,本溪市林下参种植面积达5.38 万hm2,其中桓仁县4.29 万hm2,分布于全县12 个乡镇、1 个管委会、8 个国有林场;本溪县1.09 万hm2,主要分布在13 个乡镇及部分国有林场。在本溪市积极推广林下有机参示范项目建设中,兰河峪林场14.13 hm2、碱厂林场4.47 hm2、草河城林场4.2 hm2、连山关林场5.6 hm2、清河城林场13.3 hm2、田师付林场13.4 hm2、台山林场4.0 hm2、太子河林场1.87 hm2、小市林场4.07 hm2和草河掌林场4.87 hm2。
截至2019 年4 月底,桓仁满族自治县从事山参产业农户达到2.8 万户,占全县5.5 万农户的50.9%;从事山参产业9.7 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1.7 万人的44.7%。截至2020 年9 月底,桓仁山参保护面积达4.33 万hm2,规模居全国县级首位,年产干品3~5 t,产值20~25 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截止2019 年底,全县共有加工、销售山参的企业86 家,合作社15 个,从事经销的经纪人近万人。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 家,辽宁省百强、民营明星企业4 家,是辽宁省首批4 个中药材产业扶贫试点县之一,辽宁省首批6 个创新型县区试点之一,是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县区。
1.2 人参主要种植模式
1.2.1 林下山参种植模式
适宜品种为“二马牙”。一般选择以落叶松、红松为主的人工针叶林或以栎类树种为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树龄在20 年生以上,郁闭度0.7 左右,坡度为5°~25°,坡向以东坡、东北坡为好。林下山参较少感病,一般不需要喷药和施肥,也不需要移栽,15 年以上可采收。
1.2.2 园参种植模式
适宜品种为“高丽参”和“大马牙”。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或沙壤土为主的农田地,坡度为5°~15°。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结合整地施入有机肥。播种后到出苗前搭建防雨遮阴棚,在春季进行移栽,生长期追肥1~2 次,病虫害防治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播种后5 年以上进行采收。
1.2.3 林下有机参(移山参)种植模式
适宜品种为“大马牙”。选择人工针叶林或天然针阔混交林,树龄7 年生以上,郁闭度0.7 左右,坡度10°~25°,坡向以东坡、东北坡为好。病虫害防治选用物理防治或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在春季进行移栽,一般5 年以上进行采收。
林下有机参品质优于平地参、产量高于林下参。林下有机参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解决了平地参药效下降的重大难题,减轻消费群体对高品质人参市场需求,符合我国从产量向质量转型的发展方向。人参种植模式经历了林下参-平地参(园参)-林下有机参的发展阶段[1],这3 种种植模式均可在辽宁省推广和应用,且适宜区域集中在辽东地区。
2 林下山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竞争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参生产国及主要供应地,占世界总产量的80%。辽宁省山参产品占国内市场的70% 以上,但与全球人参产业相比,我国人参产业仍处于原料基地和初级原料加工厂的地位,一直没能形成更完整、更高效的产业链,导致我国人参行业市场混乱,出现了经营多元化、内部矛盾严重、市场分割、资源流失、缺乏规范定价等问题。
2.2 基础研究不足,种质资源混杂
我国人参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人参种质资源被过度开发,生境和种群遭到破坏;人工栽培的人参品种质量下降和品种混杂;异地栽植易在形态特征和质量上产生变异,丧失原有特征。此外,人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评价、创新和利用体系不完善,存在人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减少和丧失的危险,给种质创新和育种带来极大困难。
2.3 参农作业不规范
部分参农不明确春播和秋播的适宜时间,辽东山区每年春播宜为4 月中旬,秋播宜为9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周边架设铁丝网不够牢固、细密;林间作业道过窄;杂草高度没有超过参苗宜采取剪而非拔的方式;在生长期间,林农未意识到林下参应施肥、喷药;当林间上层郁闭度过高时不懂得修剪,更没有在修剪的同时做好林地的抚育工作;采收时有损失根须的情况发生。
2.4 部分区域林下山参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
林下山参的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但人为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土壤质量,如与人参保护繁育基地相邻的农田为了获得高产而大量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特别是大型养殖场所使用的饲料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密集型加工企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通过空气对流、干湿沉降等途径进入土壤,超出土壤自净能力,最终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等[4]。
2.5 种植周期长、风险因素多
林下山参从播种到采收一般需要15 年以上,这期间可能会发生如锈腐病、红皮病、烧须病、立枯病等病害[5];如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虫害,草地螟等地上虫害;如鼢鼠、花鼠和田鼠等鼠害;如偷盗等人为危害;如暴雨、干旱等灾害天气因素在内的众多风险。另外,人参栽培对土壤要求严格,老参地多年不能再种人参,面临可栽培人参地逐年减少、种植成本连年上升、周期长引发资金周转等问题,影响着林农选择种植人参的积极性。
3 林下山参产业发展建议
3.1 全方位加强研发与技术推广
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合作社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推动林下山参从土壤改良、优良品种选育、种植生产、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产品鉴定分级、运输及储藏等[6]全过程核心技术创新,完善人参产业创新研发体系,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强林下山参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依托各级林业技术推广部门聘请专家,对林下山参生产企业、参农等开展多形式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培训,助力我省林下山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加快林下山参良种引进及繁育基地建设
种质资源是人参育种及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人参种质资源库、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对新品种选育、人参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林业及相关部门在已有种质资源统计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开展人参资源实地普查,积极营造林下山参种质资源库,引进、培育林下山参优良新品种,鼓励引导“参农+合作社+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林下山参良种繁育基地,进行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和良种扩繁,逐步提高良种使用率,促进区域化良种进程。
3.3 加快人参产业数字化、信息化
逐步在种子培育、土壤配制及科学种植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重点参地,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大数据持续对二氧化碳、叶片温度、土壤质量、空气湿度、光合作用等进行监控,有效实现“精准种参”;进一步收集人参种质资源、栽培品种、分布范围、栽培面积、产量、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不断完善人参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利用人参基因测序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资源保护与应用开发,助推人参产业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3.4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
重点发展人参种植地区的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对人参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设立政府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规范种植、技术引进与推广、质量安全监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品牌建设、项目推广与文化宣传等[7]。加快构建人参产业发展融资服务平台,畅通人参产业信用担保渠道,引导人参生产加工企业以物权、知识产权、股权抵押等形式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扶持人参产业金融产品。
3.5 完善多主体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政府应当建立人参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为从事人参种植、加工、营销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行政指导、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科技咨询、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服务[7]。加快发展人参精深加工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在资金、信贷和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人参行业协会,加强对会员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
3.6 加强人参文化宣传推介,培育地域人参品牌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挖掘人参文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文艺创作、广告等形式加大宣传,形成特有的食品餐饮、保健养生、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注重保护和利用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开原市等人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7],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照规定使用地理产品专用标志,增实力、拓市场、创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辽字号”参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