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维码的信息化监管手段创新
——以特种设备行业监管为例
2022-11-24陈亮亮张歌
陈亮亮 张歌
1.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信息中心 江苏 苏州 215000;
2. 江苏楠睿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00
1 绪论及研究背景
信息化监管是指以信息计算工具、移动通信终端为主的工具,使之运用于政府针对某一工作领域的应用手段。
目前,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在宏观决策、办公自动化、日常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逐步推广运用,政府部门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利用信息化监管理念和手段充分提高了监管效能,信息化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提升监管能力、提高服务能力、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系统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维码作为一种比一维码更高级的条码格式,在有限的面积内蕴藏大量的信息数据,其应用场景社会使用接受度高,使用方法大众熟悉,是信息化监管的重要创新技术手段。因此,在政府监管信息化过程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大量的政府监管信息化建设依托二维码技术进行建设[1]。但在建设过程中,众多监管信息化系统还只是将二维码作为单一标识使用,没有充分利用二维码的功能,围绕基于二维码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需要在实际监管中充分挖掘与分析。
1.1 特种设备行业现状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1648.41万台。其中:锅炉35.59万台、压力容器439.63万台、电梯786.55万台、起重机械253.84万台、客运索道1103条、大型游乐设施2.48万台(套)、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130.21万台。另有:气瓶1.79亿只、压力管道101.26万公里。特种设备分布散,流动性大,相关生产单位及人员变动频繁。而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只有105113人。
2020年,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和相关事故107起,死亡106人,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为0.09%。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2]。
1.2 特种设备行业管理的变化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企业承担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和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三位一体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模式[3]。同时,政府不断提升管理能力,细化管理要求,创新管理手段。国家层面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大力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提出行业管理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即强化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意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落实各方责任为重点;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服务模式;以预防和减少事故,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为目的,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安全。
1.3 特种设备行业监管问题和要求
1.3.1 人员配置不足,基层人员监管压力大。目前在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精简部门人员的大目标上,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也需要不断精简。政府监管人员配置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基层人员,往往一个人需要应对多个条线的监管工作,因此监管压力大。
1.3.2 特种设备均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特种设备在监管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要求。国家针对特种设备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多安全技术规范,防范特种设备事故发生,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1.3.3 特种设备监管要求严格。特种设备安全法明确要求对特种设备实施全覆盖、无死角监管要求。监管内容多,管理链路长。对于监管,既要对设备本身,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资质等基础信息进行监管管理,还要对设备的登记、使用、维修、维保、检验检测等过程进行监管。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二维码技术概念。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随机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二维码和手机摄像头的配合将产生多种多样的应用。
2.1.2 二维码技术特点。①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②编码范围广;③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④译码可靠性高;⑤可引入加密措施;⑥二维码图像识别过程不受颜色限制,成本低,易制作,还可以存储成图像文件,形成虚拟码;⑦条码符号形状、尺寸大小比例可变,不受大小的制约;⑧二维条码可以智能手机,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
2.1.3 信息化监管。
2.1.3.1 信息化监管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政府监管过程中通过音视频、智能分析等措施的应用,从而提高监管效能。尤以利用计算机、移动终端等智能化工具运用于监管。
2.1.3.2 信息化监管与IT工具的融合。信息化监管不是简单地用IT工具来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当信息化手段与固有政策发生碰撞的时候,需要有更高层级的指挥与部署,甚至是对监管治理结构层面进行充分的调整,才能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带动监管理念的创新发展。
2.1.3.3 信息化监管的动态更新。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监管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迭代的系统。随着各类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监管的手段和理念也将迎来更多创新。
2.2 理论基础
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工作与其他监管工作不同,下面对其具体特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对监管工作的创新。
2.2.1 监管范围包含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目前,我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主要是由国家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对特种设备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主要包括对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改造、检修、运行等和安全有关的各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某个单独的部门对特种设备的“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安全监管,监管工作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2.2.2 特种设备监管需要管、控、察、服相结合。特种设备涉及安全,在监管过程中不仅要将所有特种设备全覆盖,还要对相关企业、人员实现全覆盖监管,包括对设备本身的检验检测、使用、维护过程进行全覆盖监管,以及人员的资质、操作规范等。除了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时刻对准入资格、日常检验检测进行管控,还需要结合日常巡察,及时发现实际问题,并且需要对特种设备主体责任单位提供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及管理建议,帮扶企业自我管理,落实主体责任。
2.2.3 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的技术性较高。由于特种设备的特殊性,需要监管人员对特种设备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规范指标要求,才能对应有效监管。
3 基于二维码信息化监管方案
通过技术分析和监管的理论研究,依托二维码的技术特点,结合管理体系的变化要求,通过需求分析,从整体构架规划,可以利用二维码,进行监管创新,构建全新的监管手段。为此,我们提出围绕二维码对特种设备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管体系。
3.1 “特种设备安全码”应用规划
对特种设备运用二维码为载体,将二维码作为特种设备唯一身份标识,对所有特种设备、人员、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进行全覆盖,实现一物一码,一企一码,一人一码,码码相通。涵盖线下实体码,线上虚拟码,形成“特种设备安全码”的管理创新。
3.2 “特种设备安全码”管理标准规范体系
通过二维码赋码系统生成的“特种设备安全码”,建立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设备安全状况的动态管理。利用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建立起各类特种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安全预警、事件处置系统、统计分析等体系,实现特种设备的信息化、全面覆盖的管理,一方面可成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现状的及时掌握,同时,还可以为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方提供准确信息,落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创造有利环境,打造社会共治的局面。
标准规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2.1 统一用户对接技术规范。包含基于SAML2、Oauth2等国际标准认证协议的用户接入流程和详细的技术对接规范。主要包括用户登录、登出对接,用户信息获取对接等。
3.2.2 业务服务接入技术规范。包含业务服务的接入流程与对接规范等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服务的命名规范、图标规范、发布调用规范等。
3.2.3 应用接入技术规范。包含应用的接入流程与对接规范等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应用的命名规范、应用图标规范、发布规范等。
3.2.4 数据资源接入技术规范。包含数据资源的接入方式、接入要求、接入流程以及对接规范等详细内容。
3.2.5 数据服务接入技术规范。编制数据资源服务接入技术规范,为数据资源服务对接提供技术规范与指导。
3.2.6 数据资源整合、授权、服务管理制度。编制数据资源整合、授权、服务管理制度,规范哪些数据资源需要进行集中汇聚、管控、服务,为数据资源的集中管控提供政策依据。
3.2.7 平台管理制度。平台管理规范中必须明确服务提供方、服务使用方、平台管理运维单位、平台建设单位等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平台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岗位职责等。
3.3 建立特种设备领域数据基础支撑平台
汇聚特种设备行业数据、构建业务服务桥梁,特别是对于如特种设备智慧监察系统、检验检测管理系统之类的运行在业务内网中的系统,通过建立数据支撑平台实现单向网闸与内网业务系统数据对接,并作为唯一对外出口实现统一对外服务提供,为二维码监管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支撑作用。
支撑平台应包含实现特种设备监察系统、电梯无纸化维保系统、96333电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检验检测管理系统、电梯物联网管理系统等业务数据及服务的接入,并在业务中台汇聚后统一实现接口对接与对外服务提供。
特种设备监察系统可查询电梯的基本信息、维保记录、维修记录、巡检记录、年度自检记录等信息,方便监察人员查询档案信息,为特种设备监察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与96333实现电梯应急救援功能接入,通过接口接收96333创建的电梯应急救援工单信息,通过接口返回给96333系统电梯安全管理员创建的应急救援工单信息,通过接口返回给96333系统救援人员信息、救援人员与电梯的所属关系、救援订单接单时间、救援过程及节点信息、救援结果及救援后措施信息。
接入电梯物联网系统采集的应急救援工单信息;接收电梯物联网采集的电梯运行状况信息;电梯物联网采集到电梯故障时需要将电梯故障信息推送给使用单位及维保单位;采集电梯物联网统计的电梯运行状况为按需维保和电梯保险提供数据支撑。
对接电梯检验检测系统获取电梯档案信息(如:改造或重大维修记录、驱动主机编号、控制柜编号等信息),可完善电梯档案信息,将年度自检、维保等信息推送给电梯检验系统,为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及作业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具体应包含以下数据内容及功能[4]:①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展示与查询;②特种设备相关企业(含设计、制造、安装、维保)基础数据展示与查询;③电梯维保人员基础数据展示与查询;④电梯维保过程管理数据展示与查询;⑤电梯按需维保过程管理数据展示与查询;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过程及结果数据展示与查询;⑦特种设备现场监督检查情况数据展示与查询;⑧特种设备评价体系数据展示与查询;⑨96333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数据展示与查询;⑩电梯远程监测(物联网)数据展示与查询。
3.4 构建多维度“一码通”应用体系
通过二维码,给监管对象进行“特种设备安全码”赋码,实现不同场景下“一码通查”、“一码通用”、“一码通办”、“一码通管”的业务目标,实现移动端申领、亮码和场景的对接。
3.4.1 “一码通赋”。通过统一赋码平台,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码”对特种设备,相关企业及人员唯一标识的绑定。可实现基于“特种设备安全码”应用生态体系中各应用APP实现用户亮码功能,码状态一目了然。
3.4.2 “一码通查”。面向公众、从业、服务、检测、监管各类对象构建“一码通查”的特种设备查询应用场景与应用体系,具体实现举例:
人员虚拟码:企业每天上岗查码,及时了解员工动态,对有安全隐患员工及时调整。雇佣单位对企业派驻人员上岗前查码,了解派驻人员状态,及时避免安全隐患和雇佣风险。企业招聘时通过一码通查,了解应聘人员的安全风险,有效避免企业风险。安全监管时通过一码通查,了解人员即时状态,可以了解主体责任企业的人员管理情况。人员换证时一码通查,提高换证评估效率。
设备实体码[5]:企业每天通过一码通查,了解设备状态,避免风险。检验人员通过一码通查,方便了解设备信息及状态,提高检验效率。办理政务手续时,通过一码通查,直接调取信息,减少纸质表格,提高政务效率。使用单位通过一码通查,了解设备维保情况,提高管理能力。群众通过一码通查,了解接触设备的即时状态,避免乘用或使用不安全设备,降低安全风险。
企业虚拟码:检验人员通过一码通查,方便了解企业信息及状态,调高检验效率。办理政务手续时,通过一码通查,直接调取信息,减少纸质表格,提高政务效率。企业通过一码通查,及时了解自身管理漏洞和风险,及时修正自身的风险点,避免安全隐患带来的损失。群众通过一码通查,了解接触企业的即时状态,依靠市场倒逼企业提升自身安全水平。
3.4.3 “一码通用”。面向从业人员构建“一码通用”的业务应用场景与应用体系,具体实现:用于业务流程场景、登记排号场景、企业内部管理场景、交接节点的证据链标志物、行业信誉排名等。
3.4.4 “一码通办”。面向公众、从业、服务、检测、监管各类对象构建“一码通办”的特种设备政务手续办理应用,具体实现举例:用于行政审批,作为设备,人员,企业的唯一识别码。用于行政审批,作为设备,人员,企业的信息读取吗。用于办理检验检测申请作为办理安全教育,安全整改,应急处置相关手续的标志物。
3.5 围绕“特种设备安全码”,建立以风险分析的变码体系
3.5.1 实时变码,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和设备监督检验、检测单位,以及相关使用单位均可以通过特种设备安全码的颜色“红、绿、黄”变化,从而准确掌握特种设备实时使用状态。
如发现特种设备安全码的颜色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了解相关变色规则,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时改正,恢复绿码[6]。
3.5.2 借助移动端扫码功能,可以直观了解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率、定期检验率、应急处置效率和持证上岗率,方便企业自我管理,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社会百姓也可以通过扫码,了解设备相关安全信息,并提供有效的投诉举报路径,以及事件处置的闭环管理,从而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社会共治的局面。
3.6 强化特种安全管理的三方责任
通过“特种设备安全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措施的履职到位,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责任,直观体现特种设备使用、相关人员资质,操作安全,维保和责任主体的状态。
通过“特种设备安全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主体责任单位在信息化管理上的一致性,包括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以及开展安全培训,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针对重点安全风险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等,真正落实法律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7]。
增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企业作为责任主体,通过“特安码”可以使监察机构动态了解企业的设备安全状况。了解企业是否落实主体责任,必须建立由企业广泛参与的动态管理系统,为企业设置管理窗口上,由企业自行对自己的设备进行管理,更好反映设备动态情况。
4 基于二维码的信息化监管手段的意义
4.1 构建电子身份标识体系
通过二维码,可以给予监管对象赋予唯一电子身份标识。从而建立全流程,全监管对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使用二维码作为电子身份标识,对比以往的编码系统,二维码的信息高容纳性可以满足多条件复杂变码,保证每一个监管对象的变码都是唯一的,使得在构建创新监管平台时,满足系统对唯一性的要求。并且二维码可以满足复杂多维度编码[8]。由于智能机的普及及二维码的大范围应用,几乎人人都拥有扫码识别软件,虽然编码复杂,但在应用端是识别使用上又是极为简单便利的。
4.2 构建数据具象化的监管体系
围绕二维码的译码可靠,极强的纠错能力,方便地应用到各个场景应用中,通过赋码,实现监管对象的基础数据采集和梳理,建立全量基础数据库。通过一码通查,将海量的监管数据具象化,通过码的颜色变化,直观地体现监管对象的风险度,守法度。从而将不易辨识的数据变为直观图像化呈现,大大提升了监管的效率。
通过二维码的编码标准化,构建一码通用的体系,将变码,标识,后台分析数据合成在一张码上,实现一码通用,大大节省信息化建设成本,使数据可流转,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