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河蟹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2022年应对策略
2022-11-24付龙龙潘建林
付龙龙,潘建林
[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河蟹作为江苏省渔业产业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主导支柱产业,为解决全省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农渔业转型提效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富民产业之一。全省河蟹养殖总面积约400 万亩,年产商品蟹约35 万吨,年产值逾300亿元,年产量与产值约占全国总数的50%,是全国养殖面积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优质河蟹主产区。近年来,全省河蟹产业发展总体保持稳定,产业链继续巩固拓展。随着绿色健康养殖理念与政策的推行,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全省河蟹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2021年河蟹种苗规模化繁育情况
江苏沿海滩涂是全国河蟹种苗(大眼幼体)规模化繁育面积最大、最重要的核心主产区。江苏蟹苗年繁育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主要集中在射阳县、如东县、东台市等沿海区域,其中射阳县蟹苗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种苗繁育作为全省河蟹产业链的最上游,备受瞩目和关注。
自2018 年以来,利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雌蟹250 克/只、雄蟹350 克/只以上)进行规模化繁育已成为行业内的主流方向,因其市场需求旺盛、售价较高、利润空间较大,短时间内在行业内“蔚然成风”,但风险与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021 年全省蟹苗繁育过剩2019 与2020 年连续两年,江苏沿海滩涂蟹苗繁育总体情况较好,年繁育量稳定在80 万千克左右,蟹苗繁育经营主体盈利率(面)维持在较高水平。因蟹苗繁育门槛较低,加之连续盈利面影响及其他行业转型升级压力,部分从事其他水产行业的经营主体加入到河蟹育苗行业,同时部分现有育苗主体不断增加育苗规模与面积,导致2021年全省蟹苗繁育过剩,后期销售被严重挤压,最终导致“无市无价”。
2.以“大”论“优质亲蟹”成为行业内的价值导向一时间,河蟹亲本规格“越大越好”成为主导方向,导致无序引种现象突出(部分模式通过采取降低蟹种放养密度的方式以提高成蟹养殖规格,而这部分规格较大的亲蟹在遗传学方面可能并非优势群体),科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缺乏,在良种选育方面存在隐患。
3.胚胎先天发育不良或成为重大隐患河蟹亲本外观规格越大,若营养积累不够或性腺发育不良,越容易导致抱卵量较少,营养供给不足易导致胚胎先天发育不良,还可能导致蟹苗质量下降。在实际繁育生产过程中,抱卵量不足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中占一定比例。此外,随着河蟹亲本规格加大,抱卵蟹越冬成活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无疑加大了育苗生产成本与风险,同时也增加了诸多变数。
二、2021年河蟹养殖病害情况
相比2020年再次暴发的“水瘪子”病及后期批量化损蟹问题,2021 年全省河蟹养殖病害问题主要集中在后期育肥阶段,主要表现为雄蟹品质欠佳,部分蟹出现“水瘪子”初期症状,鳃丝紊乱,内部腐臭,脱水后死亡率较高。以上问题主要与后期商品蟹育肥期气温持续较高有关。河蟹规格越大,溶氧与营养需求越旺盛,育肥难度也越大,因此,雄蟹往往比雌蟹更易遭受病害侵袭。
河蟹作为典型的洄游性水生甲壳动物,水温变化是其开启生殖洄游的“按钮”。每当晚秋季节、水温连续下降后,河蟹摄食旺盛并将肝胰腺储存的营养物质转化至性腺,以促使性腺生殖细胞快速发育。2021 年长时间的“秋老虎”现象打破了固有的平衡,较高的水温未能按时按下生殖洄游的“按钮”,加之部分养殖池塘水质调控与管理缺失以及营养积累不足等问题,导致雄蟹营养积累与转化受阻。
三、2021年河蟹市场行情走势分析
2021 年,江苏河蟹市场行情呈现典型的“直线下坡”趋势。自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达到市场售价最高点以后,商品蟹批发价格一路走低,至12月处于最低点且销售不畅,这与2020年后期商品蟹价格“逆市上扬”形成鲜明对比。
分析原因如下:①相比2020年出现的异常极端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超长梅雨季+夏季高温),2021 年天气总体情况较好,2021 年全省商品蟹产量较2020年有明显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是影响商品流通与销售价格的主导因素。供大于求是2021年全省商品蟹面临的最大挑战。②2021 年9-10 月“秋老虎”强势上线,气温连续居高不下,对商品蟹育肥极为不利,尤其是大规格与特大规格商品蟹不够成熟、品质欠佳,导致“两节”期间江苏河蟹主产区未能大量出货,由此导致后期大量商品蟹挤压且观望心态严重,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③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餐饮等服务业消费疲软,消费力下降也是导致商品蟹消费流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河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浮躁症”与急功近利现象突出自全省河蟹主产区开始盛行利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繁(培)育的苗种进行成蟹养殖开始,急功近利现象愈演愈烈。一定程度上,河蟹亲本规格与后代养成规格呈正相关趋势。但河蟹养殖规格的增大需要更高的投入和更为精细的管理作为支撑,即更高的溶氧、更丰富的营养和更严苛的水质条件。换言之,利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苗种养殖成蟹的难度陡然提升,投入、技术与管理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成蟹回捕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2.过分追求良种,忽视良法配套由于部分河蟹苗种缺乏科学系统选育,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良种。优质蟹种是河蟹养殖获得高产高效的基础条件之一,但绝不是有了良种就能“高枕无忧”。良种对于河蟹养殖固然重要,但并非主导要素。技术与管理的贡献率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良种”须与“良法”衔接配套,缺一不可。此外,水产养殖的首要核心因素是溶氧问题。河蟹养殖池塘溶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藻类与水草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以及来自自然风浪和机械增氧机的物理增氧。对于规格较大的河蟹,溶氧需求量更加旺盛,一旦溶氧不足,河蟹养殖将难以获得高产高效。
3.一龄蟹种培育过度追求高产、高效,导致抗逆性下降河蟹作为高抱卵量、繁殖性能极强的低等水生动物,在生态学范畴属于典型的r对策者。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繁殖性能越强的生物,其后代死亡淘汰率越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部分蟹种培育单位(基地)为追求高产、高效,通过采取超常规技术手段(包括过量增氧、滥用化学性底改、深水培育模式等),蟹种亩均产量往往显著高于正常培育模式。近年来,蟹种培育亩均产量同比持续上升,这对于优质抗逆蟹种的筛选极为不利。高产、高效培育模式下的一龄蟹种并不等于优质苗种,相反还可能导致其抗逆性下降、回捕率降低。
4.盲目追求大规格商品蟹,忽略大众消费需求从近十年来河蟹市场行情分析,中小规格商品蟹市场销售价格相对稳定且销售畅通,以家庭为单位的大众消费需求旺盛。相反,大规格商品蟹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特大规格商品蟹更加明显,有时还会出现“有价无市”流通受阻的问题,这无疑加大了生产和流通的风险。
5.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论是一龄蟹种培育,还是成蟹养殖,部分新型经营主体或养殖户通过自身努力,在小规模养殖池塘连续获得较高收益后,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河蟹作为精细化管理突出的养殖品种,家庭式或中小规模养殖池塘管理显著区别于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这对企业负责人的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资金投入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及运营管理能力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持续扩大,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
五、2022年河蟹养殖相关建议
1.节本合理降低生产投入成本,减少不必要开支。在一龄蟹种选择与放养阶段,建议绝大部分养殖户理性选择亲本规格。亲本规格合理区间为雌蟹150~250 克/只、雄蟹200~350 克/只。亲本规格相对统一是提高成蟹养殖回捕率的重要主导因素之一。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养殖模式与放养密度合理选择亲本规格。亲本规格与蟹种放养密度应遵循“负相关”原则,即放养密度越高、亲本规格越小;放养密度越低、亲本规格越大。在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控方面,建议采取自行扩培有益菌类和藻类的方式降低投入品成本。在饵料投喂方面,建议增加优质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减少冰冻野杂鱼的投喂。
2.减损河蟹养殖全程涉及的技术风险因子较多,尤其在关键环节、时间节点要充分做好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技术层面,河蟹池塘养殖技术及风险点主要包括清塘消毒、水草栽种与管护、蟹种放养消毒、青苔防控、早春肥水、梅雨季应对策略、水质调控、水体增氧、饵料配比与投喂、有毒有害物质(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玉米黄曲霉毒素等)防控、高温期间应对策略、强对流天气应对策略、商品蟹育肥及越冬暂养等。
3.增效效益是河蟹养殖的“硬道理”,不论采取何种养殖模式,应着重注意投入与产出比,降低养殖风险。广大新型经营主体与养殖户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通过采取雌雄分养提前上市模式、多品种合理混(套)养模式、虾蟹轮养模式等,或通过品牌建设、改变营销策略,或涉足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产值,增加养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