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2-11-24曹惠容
曹惠容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民族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海洋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同时也注重海洋教育。我国也不例外,山东、浙江和海南等一些省份除了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投入一定的经费外,还采取各种措施向幼儿及大中小学生传授海洋知识。
一、 海南省海洋教育实施现状
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海南省的全部海域位于热带地区,其海洋教育资源在全年都可利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南海,海南省重视在各级学校开展海洋教育,是我国第一个将海洋教育纳入全省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2008年以后,海南省有的学校开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将海洋生态和保护海洋列为重要内容,并作为独立章节写进地方教材[1]。从2015年秋季开始,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学生中实施海洋国情、海洋权益、海洋文化、海防建设等海洋意识教育。2017年海南省教育厅还将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全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我们的海洋》作为本省海洋教育的地方教材,免费向学生发放[2]。
2017年,海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各地学校申报海洋意识教育特色学校,从办学理念、课程开设、校园文化、资源保障、实施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认定了1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首批海洋意识教育特色学校[3]。这些学校则根据相应的建设标准,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海洋教育,如构建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师资培训,营造浓厚的海洋教育特色文化,开展海洋教育课题研究,进行各种海洋教育实践活动等。目前,海南省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校、从普通学校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海洋教育实施体系。这些学校的领导带领师生,制定了不同的措施并加以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效,逐渐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教育学校。
(一)学前海洋教育
海南省开展海洋教育的幼儿园很多,但不同的幼儿园,其实施方法有所不同。有的幼儿园将海洋教育渗透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中。如在语言课上,引导幼儿朗诵和欣赏《海南菜》《大礁石》《小海龟》《椰子树》《我家就在南海边》《南海是我家》《大海睡了》等儿歌,或聆听《鹿回头的传说》《亚龙湾的传说》等有关海洋的民间故事。有的幼儿园在科学课上,通过“认识海洋生物”“神秘的海底世界”“沙子的用途”“海水的味道”“观察并记录海南气候”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大海里的鱼类、虾类、贝类,探究海水、沙子等特性。有的幼儿园在健康课中,通过沙滩运动会、沙滩漫步,制作沙包和沙袋,或者通过举行沙坑游戏、海里游泳、赶海踏浪、捡拾贝壳、海南环岛游等丰富多样的趣味性体育与休闲活动,让幼儿初步认识海洋相关知识。有的幼儿园在艺术课中,引导幼儿用沙子、贝壳、鹅卵石等进行创意活动,或举办沙雕展、沙画展、贝壳画展,或组织幼儿欣赏歌颂大海的乐曲,表演海草舞或海军舞等,培养幼儿对涉海艺术的兴趣。还有的幼儿园组织幼儿及其家长到海边捡拾垃圾,将自己的零花钱捐赠给蓝丝带组织等,培养幼儿具备初步的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从2010年开始,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1)本文所涉及单位的资料皆由各单位提供,不再一一标注。(以下简称“省直二幼”)以“美术领域融入海洋元素”“海精灵主题活动”等构建“小海星”综合活动课程体系,推进海洋教育。其中的“小海星”综合活动课程体系,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逐步形成了以主题探究为主、自主游戏及海洋节日活动等为辅的课程实施形式。
1.“小海星”综合活动课程目标
“小海星”综合活动课程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小海星”系列课程的实施,逐步增进该园师生对海洋鱼类、海洋虾类、海洋植物、海洋军事、海上旅游等相关知识的了解。该园老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采用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探究,鼓励幼儿对海鱼、海虾、渔船、游轮、军舰等涉海事物进行大胆探索,激发孩子们探究海洋的浓厚兴趣。
2.“小海星”综合活动课程内容
省直二幼充分利用渔民、船长或航海家、潜水员、海洋研究者等人力资源,大力挖掘海洋交通、海洋生物、海洋矿产等海洋科学资源,积极运用三亚湾椰梦长廊、海口假日海滩、热带海洋世界等滨海旅游资源,广泛收集整理海洋故事、海洋诗歌等海洋文学资源,不断创作海洋音乐、海洋绘画等艺术作品,构建起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热爱海洋和保护海洋等多层次、多领域且相互渗透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其中,认识海洋课程,引导幼儿了解海南岛周围海洋、海港、海湾及海洋生物的名称;探索海洋课程,引导幼儿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和海底世界的神秘;热爱海洋课程,引导幼儿欣赏海洋故事、海洋歌曲和海洋绘画等作品的优美与神奇;保护海洋课程,则培养幼儿爱护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主权等意识。
3.“小海星”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
省直二幼在实施海洋教育课程时,采取园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既组织幼儿参与园内各种活动,又组织幼儿前往滨海景区、热带海洋世界等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园内课程的实施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如在上《当鲸鱼穿越海洋》的活动课时,事先由师生和家长共同收集鲸鱼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将收集的鲸鱼资料按名称分类,由教师逐一介绍给孩子们。最后,老师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和绘画、剪纸、泥塑等形式将其学到的有关鲸鱼的知识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孩子们对不同鲸鱼形状与习性的了解。
省直二幼通过不同形式的园内外活动课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海洋教育,不仅调动了教师参与海洋教育等相关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海洋素养,也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海洋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初步的海洋意识。
(二)小学海洋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动海洋教育,海南省教育厅牵头创建了海洋教育特色中小学,首批学校包括三亚市第九小学、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临高县新盈镇新盈中心学校、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不同的小学在开展海洋教育方面采取不同的举措,但也不乏共同之处。比如很多小学都着力通过营造浓厚的海洋教育校园文化、设计海洋教育特色标志、构建相应的海洋教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海洋教育。
1.设计富有海洋特色的标志
三亚市第九小学从2015年开始建设海洋教育特色学校。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如今整个校园都呈现出浓厚的蓝色海洋风格。该校将学生设计的由小水滴、海浪、鹦鹉螺、数字“9”和数字“6”组成的图案作为海洋教育的标志。其中小水滴代表每位学生;海浪代表师生团结在一起,积极探索广阔的知识领域;“9”即第九小学中的“9”,代表本校名称;“6”,6颗不同颜色的小水滴像鹦鹉螺的形状那样围成一个圆形,象征该校6个年级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个标志将海洋元素与学校名称、全校师生及6个年级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了将海洋教育融入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该校不仅将这个标志印在校服或挂于校园内的一些建筑上,还建议每个班级以某种海洋生物命名,从而营造浓浓的海洋教育氛围。
2.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亚市第九小学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目标4个层次构建了6个年级相互衔接的“小水滴”海洋课程体系,并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巧妙地融会贯穿其中。课程体系由教育哲学(海蓝教育)、办学理念(海蓝浸润生命)、课程理念(走进社会长智慧,亲近自然长见识)、课程目标(了解海洋和保护海洋)、课程模式(小水滴课程)、课程结构(小天使、小博士、小达人、小当家、小健将)、课程实施(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劳动课、体育)和课程评价等部分组成。可以看出,该校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注重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而且还注重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融合。就授课时限而言,既有较长时间的课程,也有微型课,各种课程交替进行。为了更好地将海洋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各种实践技能,该校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与海洋有关的活动课程。如“少年海岛行”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了解滨海风情、海洋生物、养殖和旅游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共同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开发海洋的基本意识。而该校的评价方式也融入了海洋元素,学校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获得相应的海里,然后再根据所获得的海里数给予不同的船员级别称号,比如达到150、200、250、300海里,依次获得三副、二副、大副和船长等称号。老师则根据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如获得大副称号的学生,则可以兑换相应礼品;若学生达到船长级别则可以与其喜欢的老师合影一次。这些举措无不体现出其海洋教育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3.营造鲜明的海洋特色校园文化
海南省海洋意识教育特色小学,尤其注重营造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如海口市第27小学的校门及围墙,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的外墙,全都用蓝、白、黄颜色来装修,并配以生动活泼的海洋生物图案。在进校门的主干道上,有一幅世界地图,立体感很强,地图上有6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学生跨过地图,就可以发现答案。校门附近教学楼的柱子上,张贴有学生涉海的绘画作品。该校的阅览室有不少海洋方面的书籍。该校还有一个海洋时空隧道,顶部也用五颜六色的仿真珊瑚礁、海草装饰,时空隧道里面摆放有海船、海鱼、海虾、贝类手工作品并附以相关说明,多媒体电视以及机器人可供孩子们随时观看询问与海洋相关的问题,获得相应的答案。三亚市第九小学的整个校园也呈现出蓝色风格,其校门上方有小水滴的形状,校园门口的地面是一幅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地图,校门右侧围墙上也绘制了大量的海洋植物和动物的图案,右侧教学楼廊柱、教室之间的走廊、楼梯以及墙面等处都绘有各种海洋动物的图案,或悬挂一些精美的海洋绘画作品或手工作品。
总的说来,海南省的小学制定明确的海洋教育目标,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采用独特的评价办法,营造浓厚的海洋特色校园文化,采取以上诸多方式开展海洋教育。与此同时,这些小学还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增强海洋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中学海洋教育
海南省首批海洋意识教育特色中学,主要有海南中学、三亚市第一中学、南开大学附中儋州市第一中学、临高县新盈中学等。这些中学的海洋教育更多的是借助地理课有关章节内容进行。另外,一些学校还通过建设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海洋学术讲座或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来开展海洋教育。
1.建设海洋校园文化
海南省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中学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南开大学附中儋州市第一中学的海洋文化长廊,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的海洋教育主题区,海南中学的校园广播宣传、黑板报、校园展板等,都是营造良好海洋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让全体师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我国的海洋政策、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以及海南省特有的海洋资源等基本知识,而且还使全校师生对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编写教材
有的中学,还构建了以海洋研究专家、海洋学科教师为主要团队成员的海洋教育教师培训队伍;或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本省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培训,返校后再培训本校的其他教师或前往其他地区培训师资。有的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与海洋有关的课题研究,前往一些涉海研究院所观摩学习。如海南中学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等签订协议,方便师生持续不断地前往观摩学习,或请科研院所的海洋专家前来学校指导师生进行涉海课题研究。
与此同时,海南省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中学,除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海洋教育,也有学校自编校本教材,如海南中学地理组编写的《大海之南——南海军事地理》,西南大学临高中学高中地理组的教师与海口市第一中学地理组的教师合作,共同编写了《我们的海洋》作为校本选修课教材。
3.邀请海洋研究专家举办学术讲座
定期邀请海洋研究专家为师生举办学术讲座,也是中学开展海洋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海南中学邀请何运昌教授做专题讲座,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人类认识海洋的历史、国内海洋科学分类、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工作等;邀请海南省国家安全厅的徐鸣江先生为师生讲述《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和隐蔽敌情》,让师生了解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及挑战,特别是南海局势,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海之情;邀请中国海洋画研究院院长肖凯女士为师生介绍其海洋作品的创作经历以及对海洋的热爱之情。此外,还有海洋专家为该校师生举办诸如极地科考故事,南海问题的前世今生,深海奥秘探索等讲座。这些讲座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对海洋知识的了解。
4.开展各种海洋教育实践活动
海南省有的中学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与海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学校在保障学生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拓宽其海洋知识面。如海南中学一位高中学生在暑假自费前往三沙拍摄绿海龟产卵的完整过程。该校在社会实践周结束后还会举办调研论文或报告评比活动,如学生提交了《港北小海的捕捞文化》《博鳌与蜈支洲岛旅游开发情况研讨》《南湾猴岛的前世今生》等论文,也有“整治小海,拯救蓝色家园”“浅谈水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际旅游岛‘背后的故事’”等主题调研报告。南开大学儋州市第一中学的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生姜去腥的奥秘,调查儋州市海防林现状,组织学生设计渔船的船舱漏水报警模型以及海水淡化技术新方案等。海口中学组织师生参观“我的海洋梦”绘画作品展,举行“海底总动员”“星光探险号”等娱乐活动。在各种节假日庆祝活动中,有的学校还鼓励学生表演与海洋有关的文艺节目,如演唱《请到天涯海角来》《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歌曲,表演《月光·丝路》等舞蹈。与此同时,有的学校还组织师生前往在琼涉海科研机构观摩学习,比如海南中学组织师生前往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与工程研究所,参观鲸鱼标本馆和科普展厅,观看“蛟龙号”和“探索一号”纪录片;前往海南省规划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研究中心参观学习。总之,海南省这些高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地将学生的海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海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高校海洋教育
目前,海南省开展海洋教育的高校主要有海南大学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下面简称“热海大”)。海南大学海洋学院致力于培养涉海类人才,办有水产养殖学、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人才,学生毕业后获得理学或农学学位。海洋生物学是海南大学重点学科,水产学科是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也是海南高校唯一跻身全国十强的学科。该校的海洋生物实验中心曾获得“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该校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校海洋学院的老师除了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会到海洋渔业公司等单位指导研发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帮助。
热海大现有海洋科技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信息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以及食品与工程学院,分别培养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水产养殖、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层次的人才。其中海洋科技学院有海洋基础实验室、海洋化学实验室、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技术实训室、海洋探测实验室等,实践基地有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环境监测站等。该院师生主要从事海洋能、海洋遥感、物理海洋数值模拟、水下机器人、海洋无人机、海洋生物等研究。该院海洋科学学科2016年被评为海南省重点特色学科。水产与生命学院现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等本科专业,拥有“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该院与海南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等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已与海南海工船艇研究院、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生态环境学院有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目前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有深度合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海研发中心、海南海洋食品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此外,热海大的南海博物馆,里面陈列了海捞瓷、“蛟龙一号”的模型图等涉海展品。
热海大最近几年引进的涉海专业师资均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这些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在向学生传授海洋方面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带领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如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和著作等。另外,热海大在推广科普知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该校“珊瑚和海草养殖实验室”“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南海博物馆等单位,先后接待了前来参观的一批批青少年学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 海南省海洋教育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海洋教育体系,而且不同的学校实施海洋教育的方法不同,这些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海南省的海洋教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政策引领和监督机制
海南省教育厅、各市县缺少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的海洋教育政策和海洋教育指导机构,来引导、监督和规范各类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海洋教育。因而,编制海南省《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指导纲要》就显得尤为紧迫。而且,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海南省的海洋教育经费投入不仅少,而且缺少持续性。比如台湾地区《海洋教育执行计划书》中,规划投入的经费折合人民币2亿元,专门用于开发课程、研发教材、制作教学媒体、开展海洋实践活动、教师培训、建立交流平台等,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4]。青岛市为了保障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海洋教育的实施,2012至2014年共投入1 350万元支持海洋教育实验学校和特色学校建设[5]。
(二)海洋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首先,海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海洋教育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海洋教育的任务与其所属的类别,海洋教育可分为海洋普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海洋普通教育是指从幼儿园到大学开展的一系列海洋教育。海洋职业教育是指各种中高等职业学校开展的海洋教育。海洋成人教育是指学校对在职人员进行的各种海洋知识与业务培训等。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受教育阶段,海洋教育可分为海洋学前教育、海洋初等教育、海洋中等教育及海洋高等教育[6]。各级学校的海洋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构成一个系统。然而,海南省海洋教育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够,以致各级各类学校,尤其中小学,大多自由发挥,无法保证海洋教育的系统性。
其次,融入各科的海洋知识比较零散而不成体系。海南省各级学校的各门教科书中需要补充相对系统的海洋知识内容。比如,中学的海洋教育可以分为海洋地理、海洋历史、海洋文化、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技术、海洋经济、海洋战争等多个主题。每个主题再涉及更多更小的主题。如海洋地理又可分为海洋地形(如海岛海湾)、海洋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海洋的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等。在补充内容时,可考虑将这些内容按主题进行系列编排。只有当海洋教育内容比较系统,教师才能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步骤连贯性地开展海洋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涉海机构之间联系少
首先,各级学校之间联系较少。海南省涉海幼儿园、中小学与海洋类高校有一些合作与联系,但总的说来还不够。中小学领导及其教师不知道海南大学有海洋学院以及热海大拥有众多海洋实验室和南海文化博物馆,也不知道海南大学网站上有诸如《一条石斑鱼的日记》《鱼类的消化系统》等动画教学视频以及海南师范大学有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等资源,因而没有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高校专家学者到中小学或幼儿园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指导学生开展海洋相关研究及涉海课外活动的机会也不多。
其次,各级学校与科研机构联系不多。海南省有很多涉海科研机构,如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省海洋油气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然而,海南省各级学校与这些科研机构联系不多,更没有如青岛市一些学校与科研院所签订的《海洋教育联合育人协议》等合作方案。各级学校师生外出参与国内外海洋教育学术会议的机会也很少,难以及时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海洋教育信息。
(四)海洋教育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
首先,各级学校之间的海洋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比如幼儿园、小学的海洋教育内容比较零散,没有与初高中及高校很好地衔接起来。如海南大学师生对石斑鱼的研究系统全面,却很少有幼儿园利用这一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幼儿了解石斑鱼的外形、颜色、分类以及名称的由来等,也几乎没有中小学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该鱼的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周期、经济价值、市场供需情况等。现有开展海洋教育的学校,其海洋教育内容涉及域广,但不深入,且大同小异,很少形成本校特色。
其次,各级学校开展海洋教育的时间不连贯。究其原因,主要是支持和监督机制缺乏持续性,使得有些学校实施的海洋教育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
(五)缺乏配套的教材与师资
海洋教育需要相应的教材予以支撑。但就目前海南已开展海洋教育的学校来看,多数学校没有编写有关南海的地理位置、海港、海湾、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渔业、海洋环保、海洋战争、海洋国土、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的校本教材。调查访谈显示,少数学校编写的教材基本大多是迎接上级检查而为。再加上学生学业负担重,也没有太多时间学习这些教材,因而其教材利用率也不高。
与此同时,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多数缺乏海洋教育的专业教师。一是很多学校没有系统地培训海洋教育的专业师资,担任海洋教育课的教师仅是为数不多的地理学科教师。二是没有相关的专项经费作为兼职海洋教育老师的报酬,因而很多学校无法从海洋类高校或研究院所聘请更多的海洋科普教育人员。
(六)缺乏海洋教育资源平台
海南省目前缺乏专门的诸如海南省海洋教育中心这样的网站,因而全省各地的各级学校不能及时了解海洋教育的相关政策信息。各地各级学校的师生在开展海洋教育时,不能直接从这类网站上下载海洋教育的教案或课件,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海洋科普宣传手册、科普动画或电影等资源。而且,因为缺少这样的平台,各校在实施海洋教育时难以了解其他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利于全省各类学校之间海洋教育信息的交流。此外,海南省也缺少富有南海特色的幼儿海洋科普馆、中小学海洋科技馆等科普机构,作为不同年龄段学生前往参观体验的场地。以上这些局限,让海洋教育仅限于校园或书本知识,限制了师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利于海洋教育的有效开展。
结 语
“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以海洋意识为先导。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教育是海洋战略全方位实现的重要助推力。”[7]海南省已经构建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海洋教育体系,且不同级别的学校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和海洋专业教育。但相对于国内其他省市而言,海南省各级政府的政策引领、经费投入及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而且,还要积极建立海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及海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学校之间及其与外界海洋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