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推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2022-11-24袁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汉语中华传统

袁凌

(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工方案》[1]明确提出“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即“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三项基本技能”[2]。可以看出,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关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构建事业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语言本身的推广,还触及承载在语言之上的文化传播。

1 汉语国际推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

1.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作为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推广的代表性机构——孔子学院,其宗旨是促进中文传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增进国际之间的理解。其命名也反映出孔子身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主导性地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关于“仁”的论述,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等语句思想可谓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他关于“礼”的论述,如“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之用,和为贵”“为政先礼”等是对人类文明社会要求的秩序和制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10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盛赞孔子“我在书中只发现他最纯朴的道德思想”[4],并直言“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2 “和合”文化精神让我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说道:“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5]其中“以和邦国”语出《周礼》:“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意为“第三是礼典,用来谐调天下各国,统御百官,使民众和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让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说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三国志·夏侯玄传》,意思是“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中国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致力于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总之,“和合”文化精神已被打上中华民族文化根和魂的烙印。

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6]。2014年9月25日、10月1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同一周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2015年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宣布将关闭孔子学院,该学院是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此类审查事件、停办风波的发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中国威胁论”的蔓延,一些西方人士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分支机构,是中国政府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有违学术自由。而这种偏见和误解的滋生,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的“和合”精神的不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架起沟通中外人民心灵的桥梁,让世界人民知晓、了解、认同中国人民从古至今是贵和尚合,还要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 汉语国际推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7]其明确了我国不仅要于立足本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面向世界将它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2.1 精选文化传播的内容

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不同的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博大情深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历经5 000年而不衰,至今依然璀璨夺目,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底气和骄傲。深入挖掘5 000年文明中的精华,传播承载了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符号,理应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是在汉语国际推广中,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明确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是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互相交流、借鉴、碰撞、融合,最终实现共享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和合”作为其精神之元,“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则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所以中国信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一直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以期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思想作为主体框架,既有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又有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二者对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人类治理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古典文学灿若星河,诗歌、散文、小说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藏,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如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故宫以,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其背后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不可估量。

二是在汉语国际推广中,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传播角度的思考和选择。《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这无异于第二语言教学界流行的文化概念“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学、科学、艺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小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跨文化交际学者Bennett认为“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另一种说法是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而汉语教学界则习惯采用“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划分,张占一教授在《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文中阐述了这两个概念:“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8]祖晓梅教授在《跨文化交际》[9]一书中指出:客观文化一般也是知识文化和大文化的内容,主观文化一般也是小文化的内容。广义文化,或称大文化,亦称知识文化、客观文化,在汉语国际推广中,除了传播这些文化本身,还应该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背后的多重价值,挖掘其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挖掘其折射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以增进文化认同。狭义文化,或称小文化,亦称交际文化、主观文化,因其比较抽象,比较隐秘,又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关系密切,所以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应成为文化教学的重点内容。

2.2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

跨文化意识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间的差异具有敏感性,善于发现不同甚至矛盾,并做到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处理时应自觉排除“种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偏见”的干扰,有效得体地解决问题。因此要消弭偏见和误解,就需要知己知彼,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

第一,在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了解国外文化,知晓中外文化的主要差异所在。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服从,主张通过以个体融入群体和社会的方式来保持群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而欧美文化更多地把个人理解为独立、自治的个体,个体之间联系松散,个体目标高于群体目标。这是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另外,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其著作《超越文化》[10]中提出“高语境与低语境”之分。高语境文化倾向于通过外部环境或内化人们心中的价值观与规范等来表达大部分的意义,低语境文化则倾向于把大部分信息编入明晰的语言之中,直接地表达出来。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同样的还有日本和韩国文化,而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则属于低语境文化。

第二,在正确看待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1990年5月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11]的文章中就他本人和Edmund在人类学研究上出现的意见分歧说道:“我们不仅能相互容忍而且还能相互赞赏。我们不妨各美自美,还可以美人之美。”他认为这是人类学者应有的共识,并由此延伸到现代世界上因文化隔阂而引起矛盾乃至威胁人们共同生存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并提出“人类学者是否有责任在建立文化容忍的精神方面做出一些贡献”的思考。同年12月,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为不同文化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提醒着我国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既要继承并弘扬本国、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又要包容和欣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让文化之园百花齐放,使世界文化更加精彩纷呈。

2.3 开拓文化传播新渠道

刘亚琼在《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论断》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论断和论述,对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2]这对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思路。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渠道进行分析。

一方面,创新网络传播方式。2022年6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承办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3]推选宣传活动推选结果正式公布,短视频制作者、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李子柒是10位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之一。因其在YouTube中1 140万的订阅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21》,而且仍在不断刷新纪录。而她受国外网友追捧的原因:一是因为其原创视频内容独特,将中华传统文化以让人心旷神怡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有烟火味道,有田园气息,还满足了国外网友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他们被蕴含在视频中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吸引,进而喜欢上中国文化,喜欢上中国;二是因为其原创视频采用了恰当的传播方式,李子柒及其团队选择了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而发布的短视频内容生动有趣,且不受语言的束缚,每集视频时长10 min左右,能始终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传播有了更丰富的载体和渠道,可以说李子柒的成功为汉语国际推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范本。

另一方面,输出质量上乘的电视艺术作品。获得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的《2019中国电视剧选集》的古代社会家庭题材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它讲述了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谱写了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也表现了北宋时期的历史特征与风土人情。《知否》不仅在国内让观众朋友们津津乐道,在走出国门后也收获好评如潮。它将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传播出去,并推向了世界,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这堂传统文化普及课应该合格了》在文中对《知否》总结道:“在这幅描摹古代文人闲适家庭生活的民风民情画卷中,小到家族亲眷相互问安时的称谓差异,大到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都让这部剧堪称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课。”[14]显然,这是对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电视艺术作品的高度肯定。

3 结语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包含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而软实力包含政治制度、价值观、文化等。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凭借其勃勃的生机使中华民族牢固地凝聚在一起,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与影响着世界人民。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必要且重大的举措。

猜你喜欢

汉语中华传统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