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探析
2022-11-24李真兵王全得贾新会雷晨
李真兵 王全得 贾新会 雷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3 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五家渠 831304)
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诊断
1.1 流行病学
传染性胸膜肺炎仅对猪只感染,且不同性别、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均有可能感染,其中3~6 月龄属于高发期,此外成年猪感染后症状多呈隐性,发病较快,死亡率相对较高,极易造成种猪、育肥猪死亡[1]。受到环境因素、病原毒力的影响,不同猪只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后具体发病情况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防治。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带菌猪、病猪为传染源,能够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接触、气溶胶、直接或间接接触实现传染传播,因此,一旦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环境下出现传染性胸膜肺炎,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传播。
1.2 发病原因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原因较多,卫生条件差、通风不畅、转群混群、饲养密度过高、运输应激、温度突变等会为疾病传染传播流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1.3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3 个种类。第一,最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猪只体温将会达到41.5℃以上,症状表现为疲倦、厌食、高热、短期腹泻、呕吐,呼吸症状在初期表现不明显,仅表现出现脉搏增加现象。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心衰、皮肤发绀等症状,当病情进入后期,则表现为呼吸受阻、体温骤降,临死前在嘴部、鼻部出现血性泡沫,死亡率较高。第二,急性型。体温处于40~41℃,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卧地不起、精神萎靡症状,病情严重则会出现张口呼吸、咳嗽不止、呈犬坐状。第三,亚急性或慢性。大多数是由急性针状转变而来,病程相对较长,其体温高于正常状态,表现为轻微发热,伴随有间歇性咳嗽现象,食欲缺乏。
1.4 病理变化
不同类型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存在差异。对最急性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死猪进行剖检后,发现病死猪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肺脏,出现水肿、充血现象,且病变部位与健康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界限;此外,呼吸道支气管、支管被血色泡沫分泌物填满;病死猪胸腔内存有淡红色液体。剖检急性型病死猪,发现其腹腔内积大量液体,且肝脏与脾脏肿大,在心包液内、肺脏表面、肝脏表面存有胶冻状渗出液。双侧肺部为病死猪病变主要部位,其心叶、肺尖叶呈紫红色,脏器硬度变大,肺间质充满胶冻状红色物质,有纤维素性物质附着于肺脏器官表现,同时伴随有淡黄色液体。当病程发展至10~15d,肺脏器官内出现干酪状病灶,部分病死猪肺脏发生脓性病变,且胸壁、肺部出现粘连现象。若病程发展到15d以上,胸膜、肺部粘连严重,且肺脏器官出现化脓灶、坏死性结节,肺脏边缘位置形成实变区,质地坚硬,经剖检发现实变区域切面坚硬。此外,病死猪气管肿大、下颌淋巴结充血,胆囊存有积液,心包与胸壁粘连,肠系膜淋巴结出血。亚急性或慢性病死猪肺脏硬实,出现不同程度病灶,膈叶存在脓肿性结节,其表面附着黏连物,且肺部病变区域与胸膜的存在粘连现象。
1.5 诊断方式
基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具体情况完成初步诊断,后进一步采用实验室诊断方式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具体如下:①染色镜检。采集病猪支气管、气管、肺部、扁桃体部位病料及鼻腔组织,进行革兰氏染色,之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是否存在革兰氏阴性杆菌判断是否感染猪传感性胸膜肺炎。②分离培养。借助适量抗生素分离培养病料,在初次分离期间可添加11%的NAD,同时分离皮肤组织葡萄球菌,将完成处理的病料样本置于二氧化碳保温箱,持续观察24h,此时发现病料周边分界点部位出现大量菌落,且表现为溶血状态,则可确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③血清学诊断。运用间接血凝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处理后,可采用血清学方式进行疾病诊断[2]。其中间接血凝实验主要用于定性病理特征,在早期诊断期间发挥良好效果,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既具有敏感性佳、操作简便的优势,能够通过特异性检验处理与特异性吸附处理的分析结果判断是否患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④PCR 检测。以保守基因(如转铁结合蛋白、编码外膜脂蛋白)为扩增对象,借助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料组织核酸,若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可确诊。
2 猪传染性胸肺膜炎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2.1 疾病预防措施
2.1.1 加强饲养管理
调整养殖密度:通过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养殖密度越小,传染性胸肺膜炎感染概率越高养殖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养殖的密度进行合理调整,降低传染性胸肺膜炎发生的可能。
落实消毒处理:养殖者应该将喂养方式改良为全进全出的方式,改善喂养的质量。在有母猪需要待产准备时,应该将猪舍全面清理干净,并严格进行猪舍的消毒工作,放置几天后,将待产母猪安置进猪舍。
重视转移应激:在转移猪之前,养殖者应该统一了解猪群体重,使猪群可以按照相同的规格统一分配圈舍,并进行统一饲养管理,使猪够吸收到充足的蛋白质、能量、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降低患病概率。
2.1.2 落实疫苗接种程序
现阶段猪传染性胸肺膜炎疫苗为灭活苗,且多运用多价苗进行免疫接种,其内部含有多种血清型抗原,接种免疫效果优于单苗。为增强猪只抵抗力,首免可在仔猪35 日龄时进行,间隔30d 后进行加强免疫,促进机体抗体的产生。对于后备母猪,应于母猪配种之前约15d 进行加强免疫,而妊娠母猪则在产前15d、40d 时分别免疫接种,增强其体内抗体含量,避免产后感染。若养殖区域属于猪传染性胸肺膜炎流行地区,则以6 个月为间隔进行普免,实现常规性免疫,用于全面增强区域范围内猪只抗感染能力。为避免免疫抑制现象,免疫前后3d 内不可应用激素及消炎类药物。
2.2 疾病治疗措施
组织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采用群体给药的方式对处于病程初期的病猪进行治疗,按照0.6g/kg的规格,将土霉素制剂添加至饲料内,拌制均匀,按照该方式连续投喂3d 即可改善呼吸道相关症状。同时,将乳酸诺氟沙星粉剂(0.01%)加入饲料内,用于减轻治疗猪群病状。对菌株药物敏感程度进行筛选,借助肌注方式治疗症状严重病猪,按照每千克病猪体重注射0.2mL 恩诺沙星注射液(2.5%)的方式进行治疗,上述药物需每日注射一次,连续3 日即可[3]。除运用抗菌类药物外,还应做好协同治疗,保障营养供给,将维生素C、维生素B 各10mL 加入到5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5%)内,同时添加三磷酸腺苷二钠、肌酐各10mg,将其混匀后进行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3d。
3 小结
综上所述,引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原因众多,包括卫生条件差、通风不畅、转群混群、饲养密度过高、运输应激、温度突变等,进行疾病预防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保障养殖条件,做好消毒、通风、密度控制、温湿度控制等日常管理工作,若存在猪只运输情况则应做好应激处理,在此基础上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完善并落实免疫程序。若养殖期间发生疾病,则以对症下药为原则,合理采用中西药治疗方式进行应对,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减少养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