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之景,究人情之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2022-11-24周佩霖
周佩霖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浙江 杭州)
相较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新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置课。”“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联读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阅读材料组成阅读资源,按照专题目标进行对比、论证、讨论交流和拓展迁移等方式的研读。相较于单篇阅读鉴赏,群文联读能够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总结阅读经验,汲取语文知识,提升自身语文核心素养。
联读的文本皆是论证议题的素材,或者可以说是理解议题的素材,在比较分析异同点之间悟出道理。
联读活动要有序开展,首先必须立足专题学习目标,打通文本界限,寻找文本间的逻辑关系,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点或者不同点,寻找合适恰当的议题。其次是合理设置学习任务,优化整合学习资源,由一系列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不断阅读。最后需要去总结概括,概括出阅读类似文章的学习经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以方便后续的阅读。
一、分析材料,整合资源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散文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的一个。这一任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尝试从语言特色、手法技巧、形象特征、内涵、思想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感受文中的形象,品味文人笔下的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提升欣赏文学的能力,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家特有的艺术创造,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而《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都是经典的以写景为主,兼有叙事和拟人。其中《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言语之间都是作者对北平这个城市的喜爱。《荷塘月色》为我们描绘了月下荷塘朦胧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两篇文章通过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文字美、意境美,也让我们领会到作者不同的心境。为此我们从几篇文章的相似点——“景语和情语关系”确立议题,联读,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景物的人格化,并尝试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质的景物。
二、围绕议题,循序渐进
确立联读议题后,学生将围绕议题开展学习活动。为了保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持续性,我们设置每个学习任务需有层次感。
(一)单篇入手,夯实联读基础
联读必须基于学生对每篇文本的认识。在预习任务设置中,我们就以单篇阅读鉴赏为主。阅读两篇文章,画出写景的段落或者句子,从中挑选出一到两处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有条理地阐述理由。为了避免学生泛而空地谈论理由,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做了示范,如下:
选择篇目:《荷塘月色》
写景语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景物:微风 缕缕荷香
景物特点:淡淡 沁人心脾
喜欢理由:将淡淡的荷香比作歌声。歌声因为离得远,又渺茫,所以有种若有若无的特点,传神地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清香缥缈,有时令人沉醉,有时让人回味。
(二)任务驱动,内化联读动力
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是思维的支点,更是情感的刺激点。按照“景物特点”“作者心境”“情景关系”的逻辑关系,逐层设置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思维逐渐加深,获得的审美体验也逐步积累。
任务一:创设情境,初观其景
1.《散文百家》杂志推出的“景语即情语”专栏正在征稿,期待广大读者推荐符合专题特点的名家作品选段。请学生结合预习任务,向栏目推荐两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合适的语段,并阐述推荐理由。
2.教师点评
阐述推荐理由,是学生在感知作者笔下自然之境的基础上,发现自然景的美,并通过联想想象,对景物进行赏析鉴赏。在评点的过程中,教师轻技法,重感受,多肯定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发现力和感知力。
任务二:以图配文,再现其景
学生作品1:选择的语段是《故都的秋》第4 段
配画的构思:因为环境的寂静,所以画面不适合太满,采用了水彩的写意画。以树和扫帚为主角,省去人物,只留脚印。枯草稀疏、落花满满,增添画面的落寞感。色调以黄色为主,棕色、灰色次之,又用绿色点缀,以体现正浓的秋意和清静悲凉的秋味。
学生作品2:选择的语段是《荷塘月色》第6 段
配画构思:这段的景物是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树,稀少的月光,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灯光,还有用以衬托寂静的蝉声和蛙声。个人阴森昏暗质感,完全有别于前两段的宁静和淡雅。所以选用水墨画,用色彩的浓淡表示远近高低的树。用留白的方式呈现小路,用点染的技法点出没精打采的灯光,朦胧灰暗的画面中透出一点黄。蛙声和蝉声是画不出来的,画面会添上一个抬头看天、双手垂在后背的人影,以体现人物孤寂的心境。
2.教师点评
展示学生作品时尽可能选择不同层次的作品,以便比较分析。在对学生画面构思进行点评时,需关注学生对素材的筛选和添加是否恰当以及画风定位是否合适。因为这两项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对景物背后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更是学生感知“情景关系”的基础。
任务三:联读共赏,感悟其景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是对情景关系最通透的阐述。要让学生完全领悟作家笔下的景物,必须要把握景物背后的情感。然而“情与景的关系”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难点。有时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文字中优美的景物,会从字、词、句逐一分析,从而让自己陷入枯燥讲解、无趣教学的困境。
1.前两个学习项目是本活动的基础,找出两篇文章“情景关系”的共性和个性,领会各自独特的人情美。
通过仿真程序,以开舱高度600m为起点,100m为间隔,计算到开舱高度为1500m时,子弹散布范围变化,见表2。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可以给学生补充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两位作家的境遇。1927—1934 年期间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1927 年“四一二”后,叶圣陶为了挽救新文学的“衰颓”,呼吁作家“提起你的笔,来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其中就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郁达夫离开创造社,北上寻找新的出路,在1934 年8 月17日的日记里写道“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为《故都的秋》”。国家的灾难、社会的动荡让两位作家担忧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抗日的热情又逐渐影响他们的选择。
在联读过程中,需要学生着眼全篇,抓住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对照个人境遇,感受意境氛围。
2.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1:《荷塘月色》通过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朦胧的意境。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短暂的宁静。
学生2:《故都的秋》借助破屋、牵牛花、枯草、训鸽的叫声、满地的落蕊、秋蝉声、秋雨、秋果等景物,营造了萧瑟、清静、悲凉的氛围,我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郁达夫。
3.教师整合点拨,完善提升
理解仅是基础,整合总结才是提升。同为情景交融的两篇文章,因为作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质不同,美学风格也有差异,请仔细阅读找出彼此之间的不同点。
学生1:朱自清先生虽然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叹息,但是他的感情是淡淡的,不悲伤,也不浓厚。郁达夫的作品虽然是寂寞的、萧瑟的,但是他对北平的感情却是浓烈的,“愿意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换取故都的秋景。
学生2:通过阅读预习材料,我发现两者接受的美学理论不同。朱自清受中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学思想的影响,选择了刚柔兼济、适度抒情的表“中和”之美;而一直受“物哀”之美影响的郁达夫在描写时选择了冷色调,如朝荣的蓝朵、稀疏的枯草,还有破屋。“蓝”“白”“绿”传达出他优美、纤细、哀愁的情感。
4.学生总结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荷塘月色》的意境是宁静、朦胧、优美,作家心境是暂时宁静、淡淡的哀愁,有着“中和之美”的美学特色;《故都的秋》意境是萧瑟、清静和悲凉,作家心境是寂寞,有着“物哀之美”的美学特色。比较后,得出的“情景关系”是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学生理解到了两位作家通过色彩渲染、修辞手法、意境创设,把自己的情感映射到景物之上,创设了只有作家那时那刻才有的心灵之境,这就是“情景交融”。
任务四:置身情境,借景抒情
1.学生选择一个情境,挑选两篇文章中出现过的景物,仿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情境1:2021 年6 月18 日,你将迎来为期三天的中考……
情境2:2023 年8 月,你拿着梦寐以求的大学入学通知书,拉起行李箱,即将和家人告别,前往陌生的城市……
2.教师点评:在群文联读后,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展迁移是学生在架构知识结构后进一步深入学习。
欢喜时万物明亮,忧伤时天地暗淡,平静时处处是幽静的山谷,豁达时何处不是空旷的天地。人格化的景物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各家有各家的韵味。唯有理解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才能有真正的审美。正如清代张潮所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