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宁镇扬一体化的思考

2022-11-24秦小娟巢俊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产学研南京协同

秦小娟 巢俊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0.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江苏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宁镇扬一体化重大战略,坚持把产学研合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宁镇扬一体化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宁镇扬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科教资源最丰富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省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战略要求,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着眼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江苏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宁镇扬一体化重大战略,坚持把产学研合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宁镇扬一体化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宁镇扬地区拥有发达的科教资源,江苏作为全国大学数量最多的省份,全省3/4以上的大学聚集在宁镇扬,这里有12所在国内排名前100位的大学,还有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的大型研究所。江苏的两院院士数量也排在全国前列,其中3/4也聚集在宁镇扬地区。通过加强宁镇扬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了区域内城市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教竞争力的提升。

1.产学研合作对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推进区域内产学研合作,提升了区域发展水平

2019—2021年,连续3年举办了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征集发布科技成果1600多项、企业需求900多条,组织以南京、扬州、镇江高校院所为主的220多名专家团队与750多家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洽谈,达成合作项目及意向520多项。建设运行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入库高校院所130多家、科技成果13000多项、技术需求11000多项,面向宁镇扬地区开展信息智能推送超5万项次,推动在线对接3100多项次。发挥南京创新核心城市功能,联合镇江、扬州等城市共建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举办“2020年南京都市圈科技成果拍卖季”活动,搭建一体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科技副总”选聘工作,累计选聘2100多名宁镇扬地区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跨区域到相关企业担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全面指导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1.2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了宁镇扬科技创新优势互补

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卡脖子”技术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宁镇扬区域内高校共建有54个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宁镇扬科技创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扬州研究院、江苏大学南京合工智能环保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为区域创新提供支撑。推动在宁镇扬地区布局建设国家健康食品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支持具备条件的技术机构共建检验检测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大型检测仪器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

1.3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宁镇扬三市产业特色和集聚优势,重点打造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船舶和海工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建产业创新走廊,重点建设G312产业创新走廊,推动南京经开区、麒麟高新区、镇江高新区等重点园区聚焦特色产业、实施错位发展。研究构建G328产业创新走廊,以328国道南京—扬州段为轴,深化扬州与江北新区在产业协作、要素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接,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探索建设宁扬产业融合示范带。借鉴G60科创走廊经验,支持南京、镇江、扬州等地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了智能交通、航空材料和部件、半导体照明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等各方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同推动共性技术创新。支持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扬州法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承担“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网联交通信号协同控制系统研发”等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支持镇江市江苏图南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进口替代航空航天紧固件用高温合金棒丝材研发及产业化”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等。

1.4 推动金融资本聚力合作,强化了宁镇扬金融资本流通

一方面,构建宁镇扬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积极扩大现有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南京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南京资本市场学院和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南京、扬州、镇江分中心)辐射范围,促进宁镇扬三地企业与资本的交流对接,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精选层挂牌,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依托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南京),充分发挥上交所专业优势,集聚上交所、高校、专业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资源,为宁镇扬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提供精准专业服务,助力更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另一方面,加强宁镇扬区域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加强宁镇扬区域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合作,在机构跨区域布点、展业阶段提前对接、信息共享,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共同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强化信息共享,加强工作交流,建立健全协同处置工作机制,共同做好信息通报、防范预警、协同处置、宣传教育等工作。

1.5 加强政策保障,为宁镇扬一体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江苏省制定实施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引导和动员各方聚力创新;2018年,颁布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最大限度解放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对由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组织颁发的科技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非营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给予科研人员的现金奖励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2];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到境内居民企业,被投资企业支付的对价全部为股票(权)的,个人可选择适用递延纳税优惠政策;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并通过认定后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按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建立了有关人才支持机制,做好人才子女入学多元协调,2020年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政策,解决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子女等的入学问题,明确具体办法,协调办理入学手续。

2.宁镇扬一体化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镇扬地区的产业较为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集聚,尤其是产业内关联度和互补性高,产学研合作具备了一定优势,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是,对照新时代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新任务,对照“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推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1)在制度层面,由于行政区划壁垒、产学研制度及评价体系各异,产学研一体化长效机制和政策环境尚未建立。(2)在组织层面,区域内产学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仍处于自发式、局部性合作阶段,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3)在动力层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存在“不均衡”“不到位”现象,企业间合作较多,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激发。(4)产学研专业化服务方面。部分企业对自身技术需求的“自我诊断”能力较差,无法甄别、梳理出自身的主要需求,无法满足企业日益高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需求,导致开展产学研相关工作的精准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欠缺。(5)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宁镇扬地区整体产业链产学研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导致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不高,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快速提高。

3.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宁镇扬一体化的思考和建议

宁镇扬三市应当深化一体化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壁垒,以互惠、互利、互动为原则,合理规划并指引城市间合作交流,重点加强宁镇扬三市科研创新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整合三市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力量,形成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共建科研合作服务平台,放大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效应,努力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共建科研载体,依托宁镇扬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合作共建一批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

3.1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

将宁镇扬一体化创新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布局,增强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辐射能力,强化与G42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G25宁杭生态经济带合作。进一步支持宁镇扬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船舶和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重大创新成果在宁镇扬地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支持宁镇扬联动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3]。

3.2 进一步发挥南京等中心大城市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基层集聚

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创新资源向宁镇扬集聚,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办好江苏技术转移大会、南京创新周等品牌活动,促进高校院所与宁镇扬地区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强化协同创新成果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升级完善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提升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在线对接交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效能。加强区域金融科技协同发展,发挥法人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研究院等机构作用,推动开发并提供符合区域特点及需求的场景金融服务。

3.3 营造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在线技术交易模式,增强线上服务功能,推动技术成果在宁镇扬地区流动和落地转化。大力推进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分工协同,重点发展创新驿站、优客工场等定位明确、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把招引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项目入驻作为综合体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快汇聚新人才、催生新产业。扬州、镇江应主动承接南京作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科技资源、项目的转移,围绕软件信息服务业、智能装备及汽车电子、食品科技、先进材料等产业领域,重点招引一批科技项目落户扬州、镇江,一批青年人才来扬州、镇江创新创业。

3.4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宁镇扬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对宁镇扬地区符合条件的产学研项目给予倾斜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与宁镇扬地区开展合作,着力激发广大高校院所专家团队服务支撑我省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政策,指导各地优化细化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做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工作。在每年研究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时,将此项工作纳入招生部署,优化工作程序,依法依规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当地就学提供优质服务。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南京协同
南京比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南京不会忘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南京·九间堂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