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创新的四重维度

2022-11-24莉,赵

关键词:改革发展教育

葛 莉,赵 灿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实践的呼唤、回答时代的诉求、满足人民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力于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目前,学界多从某一维度、某一视域、某一方面入手剖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创新问题。事实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一个关涉战略全局、长远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教育问题[1]。从教育的根本保证、重要使命、根本立场、根本动力四重维度出发剖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创新,彰显了教育事业在本质特征、愿景目标、价值追求、生机活力逻辑维度上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党对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利于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将教育的根本保证开拓至新境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引领者与推动者,教育领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与重要依托。

坚持党的领导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经验与基本规律。毛泽东强调,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并将其视为革命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2]。“文革”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遭受严重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自始至终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他明确指出党的各级组织都要重视教育工作,各级党委要认真地把教育事业作为大事来抓,教育事业决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同时,他还提出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首位[3]。江泽民强调,各级党委与政府都要加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领导[4]。1999年6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有远见、成熟、合格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5]。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6]。

新时代的全国教育大会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位列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九个坚持”之首,从而将教育的根本保证开拓至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昭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觉,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最本质的特征,凝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方能确保我国教育的鲜亮底色与正确道路。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核心意蕴在于:

一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于领导内容的全面覆盖。坚持党对教育事业领导内容的全面覆盖有赖于全面推进教育领域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同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1)政治建设是教育领域党的根本性建设,它作为统领被摆在首位。在提高政治站位方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须扛稳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保证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与道路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7]。在把握政治方向方面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须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遵循教育的“四为”方针确保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思想建设是教育领域党的基础性建设与先导性要素。在思想引领方面加强党的思想领导,须以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切实把牢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教育实践与推动教育工作,筑牢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的精神支柱与政治灵魂。在立德树人方面加强党的思想领导,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在阵地建设方面加强党的思想领导,须充分发挥学校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3)组织建设是教育领域党的建设的根本保障与决定性因素。加强党的组织领导须建立健全各级学校党组织,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在学校基层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8]。(4)教育领域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各级党委须做到强基固本、突出重点。(5)教育领域党的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确保将铁的纪律转变为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的日常习惯与自觉遵循。(6)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领域党的建设始终。通过健全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教育系统各级党委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健全教育领导与工作机制有赖于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政协同齐抓共管,部门协调各司其职。(7)教育领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须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切实推进反腐败斗争[9]。

二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于领导范围的全面覆盖。(1)就教育学段而言,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2)就教育类型而言,党的领导全面覆盖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等。(3)就教育主体而言,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4)就教育形态而言,党的领导全面覆盖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等[10]。

三是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融入教育发展的整体运行系统。作为一项凸显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蕴涵着党运用系统思维领导教育工作的方法论智慧,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化解教育矛盾,助推教育改革。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运行系统。(1)就办学治校而言,注重将党的领导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与工作机制融入学校治理体系的各个领域。(2)就教育教学而言,党在领导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就人才培养而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将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与模范践行者,培育成拥护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教育的重要使命提升至新高度

为践行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党一贯重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一直走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路上。这既是不断突出中国教育特色、追赶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艰辛奋斗历程,又是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行动、教育愿景转变为现实的不懈探索历程。

毛泽东充分意识到凭借文化教育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性[11]。他认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须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毛泽东倡导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民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注重抗战教育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突出强调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并将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他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依靠科技与教育。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题词[12],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新历程。进而,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目标。

江泽民着重指出教育是振兴民族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希望,并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主张,教育的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客观要求。江泽民将发展教育与科学技术视为百年大计,首次提出坚持教育为本的“科教兴国”战略,同时,将教育与科技一同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位置,从而将邓小平教育现代化思想成功推向21世纪。这一时期,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由此,“美育”被纳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范畴。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在于教育,国家与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并确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日程表。他还指出,教育兼具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教育现代化是通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6]。此外,胡锦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论断,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延续了江泽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两个一百年”,胸怀“两个大局”,科学研判世情、国情、教情与校情,指明了教育“往哪里去”的愿景目标,提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13]的新论断,从而将教育的重要使命提升至新高度,成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定向罗盘”。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视野考察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洞悉风云变幻的时代发展,把脉波诡云谲的世界形势,做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世界之变”意味着当下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呈现着深刻变化。(1)世界经济重心“自西向东”加速转移。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剧,新兴经济体成为助推全球化的新生动力,特别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目共睹。由此,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必然肩负着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的重要使命。(2)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与战略竞争与日俱增,各国文化价值理念的交融、交汇、交锋尤为频繁,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较量复杂而严峻,教育日渐成为国际战略竞争与博弈的前沿阵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何依托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各国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3)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各国都意识到打造世界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激发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走自主创新道路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都离不开教育。我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培养造就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鉴于此,“世界之变”下的中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日益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4]。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战略眼光考察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1)习近平总书记审视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了新时代教育使命的一系列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党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置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全局中予以思考,指出“教育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5]。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同时,他还主张教育作为德政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3]。在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6]。强国必先强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13]。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7],揭示了教育事业对于实现民族振兴、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价值。鉴于此,国家的兴盛强大有赖于发达的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人才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与日俱增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教育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与提升国际竞争力举足轻重。(2)习近平总书记审视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新时代教育使命的一系列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从而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推入现代化建设的全新阶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愿景目标,对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具有划时代与里程碑意义。(3)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教育使命的一系列新论断。在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教育初心,提出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16],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的新表述。在中观层面,基于胡锦涛“教育是国之大计”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是党之大计”的新论断。适应“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微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他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了“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体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将教育的根本立场推进至新阶段

党始终如一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如既往地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以贯之地主张执政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涉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展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旨在增强人民教育的获得感。

毛泽东把握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尤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中,强调苏维埃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同时,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突出人民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8]。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相应地,邓小平以“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提法替代了毛泽东“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判断。随后,邓小平阐释了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性。他多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人民的利益。同时,邓小平基于毛泽东“尊重知识分子”的论断,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论断[20]。

世纪之交,江泽民基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论断,进而提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新论断,并强调这一根本立场决定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核心观点在教育领域得以延伸。

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江泽民教育的“二为”方针,并在新世纪新阶段郑重承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1]。同时,胡锦涛认识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首次提出教育公平思想。此外,“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将“学有所教”位列社会建设的民生难题之首,都是胡锦涛教育民生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13],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办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而将教育的根本立场推进至新阶段。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求持续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事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聚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民生福祉。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化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2]。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中,教育公平为本,教育质量为纲。(1)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不断缩小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班级、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4],从而在新时代深化了胡锦涛教育公平思想。(2)提升教育质量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坚持以人为本、多管齐下,聚焦教育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旨在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充分发展、教育各方面的充分发展,以及学生个体身心的充分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求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前人教育“二为”方针的基础上,将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新论断纳入“四为”的教育方针中。202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一最新修改不仅体现着教育根本立场的与时俱进,而且彰显着党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求更加重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赋予人的全面发展更为深刻的内涵。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3]。

四、“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将教育的根本动力发展至新水平

教育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事业激发活力、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引下,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进行到底,是完善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助推教育治理体系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确保教育发展适应党与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契合人民群众期待,匹配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

毛泽东注重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教育制度改革而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强调,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必须同创造新家庭、新社会联系起来。新教育以创造新生活为主体[25]。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提出,要有步骤、谨慎地开展旧有学校的教育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改革,拖延时间、过于性急进行改革的思想都是不对的[26]。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出,不要把分数看重了,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却没有主动性,相应地,要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7]96。就课程设置、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而言,毛泽东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教学法,并主张教员根据学生情况讲课[28];为减轻学生负担,毛泽东强调改革课程设置,他认为课多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27]23;毛泽东关注教材改革,指出教材须符合中国情况且具有地方特点,不要照抄苏联[29]。

邓小平开辟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之也迎来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春天,他在1977年主持恢复了高考制度。1985年5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聚焦教育体制改革。其后,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适应计划经济条件的教育旧体制,将教育体制改革作为整体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加以部署,并成立了统一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的国家教育委员会。

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围绕着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展开,审时度势地回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搭建面向21世纪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如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此后,江泽民再次强调将适应计划经济条件的教育旧体制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教育新体制。1999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深化教育体制与结构改革的动员令[5]。

教育改革在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迈入了新世纪新阶段。2010年7月,21世纪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置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首位,同时要求健全领导体制与决策机制[30]。

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常态,改革一直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号角,他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勾勒出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时代蓝图,充分激发改革创新这一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释放与发展教育生产力,注重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强调教育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赋能助力。“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将教育的根本动力发展至新水平。

一是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现今,我国教育改革创新须统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兼顾强基固本与追求卓越。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改革已迈入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着教育事业改革创新须化解人民与日俱增的公平而优质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入手化解教育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成为激发教育事业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在确保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须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持续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保障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证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化解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差异化的教育公共服务需求[31]。

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与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把舵、政府简政放权、社会协同共治、公众广泛参与、法治保驾护航的教育治理体制,切实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与水平现代化。(1)就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以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理顺政府、学校、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好、学好、管好的协同统一。具体来说,政府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导向,加快转变自身职能,逐步实现教育管理方式由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间接的柔性影响;政府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使用、教育考评管理等放权给学校;政府不断健全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督促基层与学校进一步完善办学制度,加强从严治校机制;政府大力激励社会力量依法办教育,强化规范引导,在社会营造良好的治校办学氛围;学校构建自我约束与规范的内部管理监督制约的体制机制。(2)就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而言,秉承面向社会与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注重提升教育的服务意识、能力与水平,旨在保障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1)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招生模式上注重考试分类、评价综合、录取多元,在机制体制上强调教育公平、选才科学、监督有力。(2)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首要环节在于针对“五唯”顽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学懂、弄通、做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长远之计在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不仅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观念,而且要创新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教学方法。除了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外,还须在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上下功夫、做文章,从而厚植人才成长沃土,确保人才茁壮成长。

四是坚持依法治教,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这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完美诠释,体现着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在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须采用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与保障作用,通过构建教育法治实施机制与监督体系,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行。

五、结 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是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二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定向罗盘”。教育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四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2]教育领域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不断为教育事业发展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必须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总之,从教育的根本保证、重要使命、根本立场、根本动力四重维度入手剖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论创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基本指针。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