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路径研究

2022-11-24马斯日古冷

黑龙江粮食 2022年7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群体发展

□ 马斯日古冷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并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目标。但是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贫富差距较大、政策落实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相对贫困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重视并治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路径。

一、相对贫困的内涵

什么是相对贫困?准确地理解认清相对贫困的内涵以及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不同之处,对有效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超越了前人单纯意义上的贫困,提出了相比较的意义上的贫困。绝对贫困的定义是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不能维持家庭的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需求。而相对贫困当中包含有人们相互比较的状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但相比于其他群体而言处于相对匮乏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学者继续拓展研究过相对贫困的内涵。在20世纪70年代,彼得·汤森最早对相对贫困进行研究,他认为相对贫困是因为住房、娱乐、饮食及社会参与度等资源缺乏,无法达到社会所倡导的平均的生活水平,以至于他们被排挤在正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活动的生存状态之外。80年代,阿马蒂亚·森主张“可行能力贫困论”,认为“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事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食物”[1]。虽然国内学者关于相对贫困的探索起步晚,但经过深入的研究关于相对贫困的内涵也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即相对贫困是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即使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能够使他们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相对贫困是个多元属性,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包含基本的生存需求,对医疗、教育以及社会的参与度等多方面的需求。总的来说,相对贫困内涵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到了现在的兼及社会、文化、地域、主观因素的转变。

二、相对贫困的特征

(一)相对贫困的多维性

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与绝对贫困不同,造成相对贫困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相对贫困从单一的经济因素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地域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分析,相对贫困治理需要相当长的过程。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与不平等会造成相对贫困,这也是造成相对贫困的最基本的原因。除了保障制度的缺乏引起的贫困外,相对贫困还表现在文化薄弱。有些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有效地融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只能以固有的、传统的方法获取收入,从而导致经济条件一直原地踏步甚至被市场所淘汰。还有一些人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技术等,不能勇于参与现今充满竞争的市场,也不敢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以至于对脱贫致富缺乏足够的信心。我国地域的差别也是导致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的条件,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无法拥有理想的经济收入,还有一些地方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都会成为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二)相对贫困人口基数大

我国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治理问题仍任重而道远。当前,相对贫困群体主要以农户边缘户以及新型的城市贫困人口为主。农户边缘户是指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的低保标准,他们不像低保对象一样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边缘户的救助只是临时的,是短期的,得不到全方位的补助,所以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困难,脱贫需要靠自己。再加上这类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不仅不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而且因为突发事件重新返贫的风险极高。

除了农村的贫困边缘户,新型的城市贫困人口也是相对贫困群体的重要一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其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型的城镇化使大批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成为城镇的新移民。虽然他们的收入比待在农村时高,但是因为这些人口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与原有市民相差太大会产生一定的分化现象,从而导致这类城市特殊人群的贫困现象更加突出。

(三)相对贫困主体呈现多样性

在绝对贫困时期,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只要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都纳入绝对贫困。在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一系列新政策新部署下,战胜绝对贫困的任务取得圆满胜利,我国减贫事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相对贫困不能仅仅以经济收入为标准,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更广泛,所以贫困主体也呈现多样性。贫困主体大致可分为脱贫后低收入贫困群体、脱贫后重新返贫的贫困群体以及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困群体。

有些群体在后脱贫时代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他们相比较于其他群体收入较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依然处于匮乏状态。这类群体主要包括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或者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标准线的居民。这些群体大部分都没有劳动能力,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活动中占据优势,主要靠国家的制度保障以及国家的各种补贴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脱贫之后重新返贫大多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险。因为这些群体的经济基础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高,所以一旦遇上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的影响,重新返贫的风险极高。比如暴雨暴雪、干旱、洪涝等都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再比如现在的新冠疫情,因为封闭式管理会导致有些务工人员不能离家打工,再加上他们的资金、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无法从事其他行业,所以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会导致他们面临重新返贫的风险。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困。我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再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跟外界有充分的联系,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交通不畅,离中心城市较远,教育事业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区域经济的建设水平不高导致经济欠发达,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因为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相对贫困群体依然占据着大多数。

三、相对贫困的治理路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是国家的初心与使命,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但是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有质的区别,相对贫困治理是综合而又复杂的过程。相对贫困治理应该站在绝对贫困治理的基础上,立足于相对贫困的特征迈向更有发展性的综合治理。

(一)继续发挥好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绝对贫困得到全面消除,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贫困比起绝对贫困,成因更加复杂、涉及的人口更广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任务更复杂,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久。所以进入后脱贫时代,在消除绝对贫困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发挥好制度优势,持续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贫困问题的领导是带动贫困地区使其事业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建设一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专业干部队伍。在现实中,一些干部经受不住诱惑的考验,为了一己私欲,忽视群众的利益,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如果这类思想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贫困群体的利益也得不到全面的保障,彻底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就遥遥无期了。二是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在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党的组织工作,形成有力的组织基础,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人才支持,才能最大程度上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强大组织。

(二)城乡融合发展

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带来农村区域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等现象。新型的城镇化使得大多数农民向城市聚集,成为城镇的新移民,这些城市的特殊群体会让贫困现象更加的突出。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不仅仅是存在于城市的居民当中,而且更多的存在于乡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所以,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指导理念,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从根上消除相对贫困的根基,这也会让区域整体性贫困有所减少。

以前,我国的减贫任务、减贫措施主要集中在农村,城市处于次要地位,但这也导致了贫困治理体系相互分开,出现了治理失衡等问题,所以应当尽早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方法至关重要。第一,必须完善和实施救济政策,减少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口由于经济状况较差,面临的风险较多,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差,应当完善相应的制度去保障这些低收入群体生活。如果财政投入不到位,救助不足就无法有效地提高城乡贫困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现今的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集中于生活救助上,一些重要的保障,如就业保障、法律保障、教育保障等还没有全方位的执行。一些保障制度存在形式单一和水平低等情况。第二,继续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基本的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一些农村地区获得的公共服务还是远远不如城市,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存在的明显的现象是农村的教育水平或教育资源相比较于城市比较匮乏,这样不仅影响乡村学生的发展道路还会限制乡村学生发展的广度。如果类似的问题继续存在,就会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要大力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让贫困群体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成果,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有可行性。

(三)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随着消除绝对贫困,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摆脱物质贫困,消除精神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在脱贫攻坚时期,因为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一些贫困人口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在精神上被动,坐等国家的政策制度,这导致他们市场竞争力不足,致富能力欠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相对贫困人口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能力弱以及碍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体的内在动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相对贫困地区培育扶贫带头人和人才带头人,通过扶贫带头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带领贫困群体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提高贫困群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的相对贫困群体来说,根据农民、牧民传统的经验,建设当地特色产业,为国家人民提供需要的高质量、原生态的产品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也同样重要。众所周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积极挖掘和利用乡间优质资源,保护地方优质产品,推进地方产业走入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乡村振兴,就必须要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选择好特色产业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不仅可以给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增强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使贫困群体不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掉队。

四、结语

相对贫困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早着手解决相对贫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把握相对贫困的特征、现状并围绕我国国情,采取科学的、可行性减贫路径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预见,我国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探索,会为世界其他减贫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贫困的路径模式。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群体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隐形贫困人口
中间群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