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翻译与中国南海形象建构
2022-11-24马会峰杨明星
马会峰,杨明星
(1.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新时代开启以来,中国南海形象的政治性、复杂性等特征愈发凸显。它的建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更加强调其符号建构性。一些国家基于本国的外交战略、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量,利用话语、图像等符号建构起了充满“偏见”的中国南海形象。目前,中国南海形象处于不断“被定位”的状态,为了突破这一困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南海形象的建构工作,学术界亦从新闻传播[1]72、国际政治[2]55,[3]17、隐喻修辞[4]90等视角探讨中国南海形象的建构,成果斐然。值得指出的是,新时代的外交翻译不仅仅是对外交流的桥梁与载体,更是建构中国南海形象的一种重要力量。在以国家形象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外交翻译不仅是建构中国南海形象的需要,也是塑造中国南海形象过程中对外交翻译提出的新要求。尽管外交翻译在中国南海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南海形象建构提供了一切可能的必要条件,但这一议题却鲜有学者关注与探讨。因此,本文立足于将外交翻译作为一种建构性力量的视角,对中国南海形象进行多维度建构,旨在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外交翻译建构中国南海形象何以可能;二是外交翻译建构了什么样的中国南海形象;三是外交翻译如何建构中国南海形象。
一、外交翻译建构中国南海形象何以可能
随着世界学术研究领域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广泛关注,翻译在国家形象建构/重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国际翻译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5]2。跨入21世纪以来,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研究渐趋升温,深入阐释翻译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影响力量愈加明显:其一,强调“翻译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工具’之单一的功能,正在承担着愈益繁重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向世人讲好中国的故事……这样看来,翻译将在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6]1;其二,强调“当下中国必须加强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亦须借由翻译向外界主动讲述好中国故事”[7]72。概而言之,翻译学界聚焦于翻译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独特作用既是立足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样一种学术自觉,更是对国家形象建构与翻译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入认识,这种认识立足于外交翻译服务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全新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国家形象建构是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系统,它涉及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具体建构。目前,中国南海形象建构是国家形象建构战略中的一项具有现实紧迫感的具体工程,也是外交翻译中具有建构性力量的重要项目。当中国南海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一种具体认识对象时,必然会形成一种全新的形象建构模式,并赋予中国南海形象一种外交翻译的建构性力量。
(一)外交翻译的建构性力量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翻译在内容、形式、路径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何为译”的传统定义产生了冲击,促使译学界重新审视翻译的根本性问题。就翻译的本质而言,它不再仅仅被理解为符号转换和跨文化交流,而是被理解为“翻译建构‘纯语言’”[8]“翻译建构原文的‘来世生命’”[9]“翻译是国家身份的自我建构”[10]36“翻译活动反映并建构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11]78。以上学者的观点“彻底解构了翻译亦步亦趋的奴性与复制性、掩盖权利关系的工具性和桥梁性,阐释了翻译话语建构社会现实的性质”[12]124。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它不仅能建构自我,还能够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外交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是翻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之一,理应具有翻译学的普遍特征,也是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体现了外交翻译“大有可为”的精神思想。因此,本文强调“外交翻译具有建构性力量”,具体为:在跨文化外交实践中,外交翻译受到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外交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它不仅能建构出本国的国家身份,还能建构出本国与他国的关系。
(二)中国南海形象的符号建构性
就中国南海形象的建构而言,建构中国南海形象的基础是南海的客观存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南海形象可分为物质层面的南海形象和符号层面的南海形象。物质层面的中国南海形象指受众目睹或亲历中国南海的客观存在而形成的关于中国南海的认知与评价。符号层面的中国南海形象指受众对中国南海的印象是通过话语、图像等符号间接形成的印象。从符号层面的形象看,中国南海形象是一种符号建构的产物。建构和传播一个国家的形象,所用的再现及传播媒介主要是语言以及各种包含象征意味的图像[6]2。中国南海形象的建构亦是如此,它可以借助于外交翻译的建构性力量,塑造中国南海形象的象征性图像或话语在内的符号,融入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体之中,力图形成一个融入本国理念的符号或视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近几年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3]13这应该是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一个新切入点,也应该是中国南海形象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考虑到中国南海形象具有政治性、复杂性等特征,仅仅从客观存在的视角建构中国南海形象难以保证受众对中国南海的准确认识,不利于中国有效捍卫自己的南海主权。因此,建构中国南海形象必然应从其符号建构立场出发,改变以往仅仅从物质层面去建构的单一思维方式,通过新时代新媒介聚焦并强化中国南海形象的符号建构性。
(三)外交翻译与中国南海形象的关系
从中国南海形象建构来看,外交翻译自始至终与中国南海形象建构密不可分,是中国南海形象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因此,外交翻译必然推动中国南海形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塑造与重构。南海争端外交翻译过程亦是中国南海形象的跨语际建构过程,也是南海关系场域中各主体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南海政策、南海历史、南海法律等多重维度的形象随外交翻译而得到反映、解释与诠释,完成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的自我表述,成为中国南海形象自塑式建构的一个缩影。同时,外交翻译,作为一种符号建构力量,不仅能够自塑中国南海形象,还能推动中国南海形象进入国际关系场域并被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从而消解南海关系场域中的对立与冲突。这凸显出外交翻译建构中国南海形象的多元化力量,赋予中国南海形象在新时代更多的建构性因素。
二、外交翻译建构中国南海形象的现状
外交翻译作为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一支重要力量,它首先通过外交译作中的话语建构出符合国家利益的自塑式的中国南海形象,再通过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的交往式建构中实现中国南海形象的确立与重构。具体地说,外交翻译建构出两种类型的中国南海形象:一是自塑式的中国南海形象;二是交往式的中国南海形象。
(一)自塑式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现状
董军指出,“中国形象的自我塑造决不能是自说自话,更不能屈从于西方自由民主的话语体系,我们需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人类的普世价值中寻找到自己的文化立足点和价值理念。”[14]中国南海形象的自我塑造亦是如此,它需要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摆脱出来,在以外交翻译为建构力量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强调中国南海形象的主体性,强化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主导权,寻回自身的文化立足点。这些文化立足点可通过岛屿名称话语、外交隐喻话语、互文性话语、关系过程话语、物质过程话语的翻译进行自我塑造,展现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价值理念。
1.岛屿名称话语
例(1)China has sovereignty overNanhai Zhudao, consisting ofDongsha Qundao, Xisha Qundao,Zhongsha QundaoandNansha Qundao[15].
例(1)是通过拼音式的岛屿名称话语展现了中国南海形象自我塑造的结果。在此译作中,中国元素渗入到南海岛屿的译名之中,形成了捍卫南海主权的中式话语,准确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形象。
2.外交隐喻话语
例(2)Chinese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 are duty-bound and obliged to jointly preservethe ancestral 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16].
例(2)是通过“中华民族的祖产”这一隐喻话语的翻译展现了中国南海形象自我塑造的结果。在此译作中,The ancestral 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这一喻体话语从历史和法律维度准确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形象。
3.互文性话语
例(3)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w“Ex injuria jus non oritur”,the Chinese side does not recognize the“status quo”of Philippines'illegal occupation of relevant maritime features of the Nansha Islands[17].
例(3)是通过“互文性话语”展现了中国南海形象自我塑造的结果。在此译作中,原汁原味的国际法话语Ex injuria jus non oritur与中国南海外交话语形成互文,建构出中国外交以法律为准绳来捍卫中国南海主权的良好形象。
4.关系过程话语
例(4)Chinahasindisputable sovereignty over the Nanhai Zhudao and their adjacent waters[18].
例(5)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iscompletely a political farce staged under legal pretext[19].
例(4)和例(5)是通过“关系过程话语”展现了中国南海形象自我塑造的结果。关系过程话语主要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基本结构为be或have句式,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在以上两个译作中,关系过程话语传递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静态概念,不会随南海仲裁案的裁决而改变,在国际关系场域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形象。
5.物质过程话语
例(6)China opposesany move by the Philippines to initiate and push forward the arbitral proceeding[20].
例(6)是通过“物质过程话语”展现了中国南海形象自我塑造的结果。物质过程话语主要用来表示做事的过程,基本句法结构为“施动者+动作的目标”,强调施动者的主动态势,把施动者置于强势地位。在此译作中,China作为动作的施动者,充当句子的主语,处于强势地位,并借助谓语动词opposes向国际关系场域表明了中国反对南海仲裁案的立场,可谓语气强硬、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塑造出了中国政府捍卫本国南海主权形象的强硬立场。
(二)交往式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现状
交往式中国南海形象的建构指中国南海形象通过外交翻译完成自塑式建构之后,为了实现其形象价值,必须突破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在关联重组中建构出被他国受众认可的、新的中国南海形象。正如管文虎所言,“形象产生于‘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之中,是不断协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参照、对比过程中生成的。”[21]新的中国南海形象打破了单一的形象生成方式,体现了中国南海形象的生存状态。
1.交往式中柬南海形象建构的现状
柬埔寨与中国间的良好外交关系一直是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关系的典范,两国正在建设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为中柬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鉴于此,柬埔寨在南海立场上坚定地站在中国这边,如“柬埔寨首相洪森坚持与中国政府和人民站在一起,先后五次以声明、讲话等形式在不同场合代表柬埔寨政府、柬埔寨人民党表达了不支持南海仲裁案结果的鲜明态度和立场”[22]。因此,柬埔寨在南海议程设置过程中突出对中国南海立场的正面报道,其外交话语建构起了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南海形象。
当自塑中国南海形象进入柬埔寨的政治系统与柬塑中国南海形象进行交往,不仅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南海形象,还让中国南海形象通过借船出海的形式走向世界,其形象建构也“从自我想象与预设的视野过渡到与他者视野的兼容并蓄”[23]16,进而增强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中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如柬埔寨《华商日报》多次引用中国官方有关南海立场的文件和反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回应,并大量刊载支持中国南海主权的相关报道[24]57,以此来增强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的能见度与公信力。
2.交往式中美南海形象建构的现状
美国出于国家利益、印太战略等因素的考量,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日益加深,把中国在南海海域捍卫主权的行为“视为中国意欲控制南海航道”[3]23,“将中国塑造成为南海海上航线安全的‘威胁者’”[2]60。
当自塑中国南海形象进入美国的政治系统,与美塑中国南海形象进行交往式建构,塑造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南海形象,提醒美国受众“航行自由”不是“横行自由”,自由不能违法,不能损害中国的南海主权。如美国权威地图出版商兰德·麦克纳利公司1992年首次出版、1994年重新修订的《世界地图集》中采用中文拼音对南海岛礁进行标注。这些拼音标注(译名)“无疑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对于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上的立场。除汉语拼音标注之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地名下还特别加上CHINA,再次明确无误地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25]。
3.交往式中越南海形象建构的现状
“越南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的利益冲突相对激烈”[26]。因此,越南“对中国南海维权过程中所展示的国际形象持有的看法也相对极端,他歪曲中国在南海维权过程中展示的国际形象,声称中国是南海地区安全的‘威胁者’和领土的‘侵略者’”[2]58-59。
针对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越塑中国南海形象存在主权对立的现象,中国与越南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政策,“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27],建构出南海是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新的中国南海形象。例如,2005年3月14日,中国和越南等国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这一协议被认为是邓小平1986年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在南海地区的首次实践,堪称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南海范例”。
三、外交翻译建构中国南海形象的策略
“没有任何一个翻译活动是随机偶发的或是清白无辜的”[28]。外交翻译更是如此,它是外交意义上的南海形象建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在南海争端外交翻译中,外交译员通过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塑造出不同结果的中国南海形象。具体来讲,外交翻译中的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策略可分为自塑式建构策略和交往式建构策略。外交译员首先通过自塑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塑造出中国南海形象的“精神家园”,再通过交往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实现中国南海形象的确立与重构。
(一)自塑式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策略
“翻译的选择问题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29]62。外交翻译更是如此。外交译员通过音译法、保留隐喻译法、回译法、直译法等自塑式建构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塑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南海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真实的“中国南海声音”。
1.音译法
例(1)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译文:China has sovereignty overNanhai Zhudao, consisting ofDongsha Qundao, Xisha Qundao,Zhongsha Qundao and Nansha Qundao[15].
就南海岛屿名称翻译而言,外交译员的地名话语选择反映了其对中国南海主权的立场和价值判断。众所周知,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国家,对南海诸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外交译员在南海岛屿名称翻译时理应根据中国的法律,坚守中国立场,遵循“名从主人”原则,采用音译法把中式命名元素渗入南海岛屿的译名当中,增强中国的主权意识,争取中国特色岛屿命名话语权,提高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的能见度,准确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形象。
2.保留隐喻译法
例(2)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有义务共同维护好中华民族的祖产。
译文:Chinese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 are duty-bound and obliged to jointly preservethe ancestral 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16].
Lakoff G,M.Johnson认为“隐喻指的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30]。“中华民族的祖产”指祖辈为中华民族子孙遗留下来的产业,子孙后代在历史和法律上享有继承权。鉴于国际关系场域中不同的认知主体对“祖产”一词享有共通的认知体验,外交译员在翻译“中华民族的祖产”这一隐喻表达时采用保留隐喻译法,把中国的喻体元素融入南海争端外交翻译之中,将其译为the ancestral 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祖产”隐喻话语表达方式,准确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形象。
3.回译法
例(3)根据“非法行为不产生合法权利和效力”这一基本法律原则,中方不承认南沙群岛有关岛礁被菲方非法侵占的所谓“现状”。
译文: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w“Ex injuria jus non oritur”,the Chinese side does not recognize the“status quo”of Philippines'illegal occupation of relevant maritime features of the Nansha Islands[17].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镶嵌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31]。外交语篇也不例外。就外显互文性来讲,引用是其典型代表。中方的外交文本中有时会引用法律条文来支撑本国的外交立场。为了解构菲律宾通过“南海仲裁案”在国际社会建构起有利于自己的南海主权形象,中方釜底抽薪,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出发,彻底否定南海仲裁案的合法性,并正告国际社会菲方此行为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外交译员在翻译互文性文本“非法行为不产生合法权利和效力”时,采用回译法,追根溯源,将已经译成汉语的法律条文原原本本地译回国际法中约定俗成的拉丁语表达Ex injuria jus non oritur,使译文不失真、不走样,确保法律条文的庄重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好地建构出中国外交以法律为准绳来捍卫中国南海主权的良好形象。
4.直译法
例(4)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译文:Chinahasindisputable sovereignty over the Nanhai Zhudao and their adjacent waters[18].
例(5)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完全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
译文: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iscompletely a political farce staged under legal pretext[19].
例(6)中国反对菲律宾提起和推进仲裁程序的任何做法。
译文:China opposesany move by the Philippines to initiate and push forward the arbitral proceeding[20].
及物性话语能反映发话人的意识形态,体现现实世界的意义,它把人在主客观世界的见闻和行为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等类型,并指明各过程的参与者和情景成分。为了表达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客观事实,南海争端外交文本中常常含有大量的关系过程话语。例(4)和例(5)就是关系过程话语的典型代表。外交译员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法,保留关系过程话语中的动词和句式,传递出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静态概念,其不会随着南海仲裁案的裁决而改变,在国际关系场域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权形象。例(6)是外交部发言人运用物质过程话语就南海仲裁案发表的声明。鉴于物质过程话语主要用来表达做事的过程,强调施动者的主动态势,把施动者置于强势地位。外交译员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法,把“中国”译为主语,置China于强势地位,并借助谓语动词opposes向国际关系场域传递出中国反对南海仲裁案的强硬立场。
(二)交往式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策略
中国南海形象的交往式建构所指向的是南海关系场域中的“形象共同体”。它是一种超越“个体利益”的形象建构。因此,交往式中国南海形象建构有助于推动南海关系场域形成新的形象共同体,进而使得一个“异中求同”的南海形象成为具体的现实。尽管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存在“同一性”“差异性”“对立性”等情况,外交译员始终坚守外交翻译的建构性力量与中国南海形象的符号性建构,在外交实践中分别通过融合式建构策略、扩充式建构策略、革新式建构策略等交往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实现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的确立与重构,在塑造新的交往关系过程中唤起南海国家主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共同向往的吸引力,创建出中国南海形象新的建构思路与话语形态,形成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进而让中国南海形象以契合新时代的话语方式与理念形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融合式建构策略
在中国外交译员通过符号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国认知主体通过符号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存在“同一性”的情况下,融合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能够让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进行互动与混融,形成视域融合,进而增强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中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就中柬两国塑造的中国南海形象而言,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柬塑中国南海形象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外交译员采用融合式建构策略,使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自塑中国南海形象进入柬埔寨的政治系统当中,并与柬塑中国南海形象形成视域融合,产生两国关于中国南海的形象间性。中柬两国南海形象的融合式建构策略能够让自塑中国南海形象话语深度融入柬埔寨的社会文化当中。同时,柬埔寨的外交官员也会引用中国的外交话语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南海形象。鉴于此,本文认为融合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能够让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柬塑中国南海形象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交互主体关系,最终会在中柬两国关系场域形成“加强版”的中国南海形象。在此过程中,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南海形象通过借船出海的形式走向世界,其影响力和说服力也会通过视域融合的形式在国际关系场域中得以显著增强。
2.扩充式建构策略
在中国的外交译员通过符号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国认知主体通过符号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自塑中国南海形象进入国际关系场域会对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形成相应的刺激,促使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对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作出反应。理论上讲,当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具备相应的容纳能力时,外交译员通过扩充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让自塑中国南海形象的部分甚至全部被他塑中国南海形象消化吸收,使中国南海形象在交往式建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扩充。
就中美两国塑造的中国南海形象而言,“中国是南海主权的拥有者”与“中国被塑造为南海海上安全的‘威胁者’”[2]60两种形象存在“差异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美两国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存在“差异性”,但他们之间并非具有“不可调和性”。比如,美方一再强调“南海航行自由”。中方认为南海航行自由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航行不是“横行”,自由不能违法,不能损害中国的南海主权。鉴于此,外交译员采用扩充式建构策略让这种异质的自塑中国南海形象闯入美国的政治系统当中,当美塑中国南海形象具备足够的容纳能力时,不失为一种高效的交往式建构策略。扩充式建构策略在中美南海形象交往式建构中的应用拓宽了美国受众对中国南海形象的认知,让美国受众意识到“航行自由”不是“横行自由”,自由不能违法,不能损害中国的南海主权。
3.革新式建构策略
在中国的外交译员通过符号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国认知主体通过符号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存在“对立性”的情况下,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在国际关系场域相遇会造成互不容纳的现实困境。理论上讲,当他塑中国南海形象不具备容纳自塑中国南海形象时,自塑中国南海形象的闯入就会造成失衡。此时,外交译员只有通过革新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才能迫使他塑中国南海形象进行重组和改造,同时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直至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之间再次恢复平衡。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运动推动着系统的革新,进而实现中国南海形象的交往式建构。
就中越两国塑造的中国南海形象而言,“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与“中国是南海领土的‘侵略者’”[2]59两种中国南海形象明显存在“对立性”。自塑中国南海形象闯入越南的政治系统当中会对越塑中国南海形象形成强烈的刺激,打破越南受众对中国南海形象的认知天平,与越塑中国南海形象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只有将冲突化解才能进入重组与改造的阶段。霍米·巴巴认为‘协商’是一个有效化解冲突的方式,所谓‘协商’即营造一个彼此交接的‘间隙’空间,在这个‘第三空间’中”[32]9,看似充满对立性的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越塑中国南海形象彼此碰撞、妥协、交织,建构出中国南海形象的杂合体。中国南海形象的生成过程正是外交译员通过革新式建构策略对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越塑中国南海形象的交往式建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越塑中国南海形象协商的过程。在协商过程当中,中国外交译员不仅要对自己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进行反思,也会对越南建构的中国南海形象进行批判性审视。同时,越南国内受众也会对本国建构的“中国是南海领土的‘侵略者’”[2]59这一刻板印象再认识。最终,中越两国把暂时不能解决的争议搁置起来,寻找两国受众都认可的南海形象交汇点,塑造出南海是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交往式南海形象。
四、结 语
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来消解“普世价值”的文化霸权是重塑国际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33]。外交翻译作为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能建构出自塑式的中国南海形象,还能建构出交往式的中国南海形象。就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现状而言,外交译作首先通过岛屿名称话语、外交隐喻话语、互文性话语、关系过程话语、物质过程话语及其相互作用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自塑式的中国南海形象。其次,自塑中国南海形象与他塑中国南海形象在中柬、中美、中越关系场域通过交往分别建构出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航行自由”不是“横行自由”,自由不能违法,不能损害中国的南海主权、南海是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等类型的交往式的中国南海形象。就中国南海形象建构的策略而言,外交译员通过音译法、保留隐喻译法、回译法、直译法等自塑式建构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塑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南海形象。他们再通过融合式建构策略、扩充式建构策略、革新式建构策略等交往式建构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在国际关系场域实现中国南海形象的确立与重构。本文能够为中国南海形象建构提供如下建议:第一,自塑式的中国南海形象建构应坚持分众化翻译原则。第二,交往式的中国南海形象建构不仅要坚守自塑中国南海形象的核心价值,还要保持对他塑中国南海形象的批判性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