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艺术新课标,构建美育新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2022-11-24王晓山东省济南市泉景中学小学部250000
王晓(山东省济南市泉景中学小学部 250000)
新课标中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构建一体化的学习内容体系。义务教育美术学科课程包括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学习内容和20项学习任务。笔者执教的小学美术教学从育人为本、知识整合、注重体验、善用媒材、激励潜能方面科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做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育人为本,强化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的培育要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
1.课堂教学,育人为本
教学中,笔者围绕“双减”主题,借助学校“乐活”课程体系,减负增质,五育融合。笔者挖掘美术学科课程美育功能,把握课堂教学与美育的契合点,体现美术学科的艺术性与育人性。教学中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层层递进,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感悟艺术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以人教版美术《保护文物》教学为例。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小老师”讲授的方法了解、调查、欣赏了祖国和家乡的文物资源,制作保护文物的宣传海报,增强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领会了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寓美于教,潜移默化
美育承载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关注学生过程性体悟,将美育与生活巧妙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成就感,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新冠疫情肆虐期间,每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无名英雄”都值得我们尊重。线上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参与到“大白,送您一朵小红花”主题美育活动当中,学生通过绘画、手工、摄影、书法等多种形式致敬心中的抗疫英雄。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理解艺术,将知识能力转化为社会责任担当,体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希望和感恩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二、重视知识关联,加强教学整合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突出课程综合,以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学科关联,知识整合
新课标中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和运用。
在人教版美术《微观世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认识微观世界,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体悟、观察、探究事物的构造和美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品质,笔者为学生准备了显微镜和放大镜。学生运用显微镜可观察科学课各种载玻片(如人血细胞、叶片气孔、蛙卵细胞、骨细胞切片、洋葱表皮切片等),感受微观世界节奏美、韵律美和疏密美,为学生科学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依据。
2.综合探究,创意展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社区、家乡等,善于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升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根据学校 “乐游、乐创、乐购”课题研究,学校积极开展班级文化艺术节美术展示活动,搭建真实的“乐购大商城”生活体验场景。笔者指导学生将美术、手工作品进行美化、装饰、包装,完成作品—产品—商品的演变。学生自主自愿分组合作、制作卖品、设计海报、美化店铺、创意营销,将自己在美术、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许多学生还将自己的所得进行捐赠,回馈学校,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培养了感恩社会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情境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1.秘密花园,快乐写生
春有嫩芽抽绿,夏有百花烂漫,秋有菊花斗艳,冬有伴雪诗情,原来就在学校“秘密花园”。每年春天,班级师生都会一起动手播种希望的种子,松土、浇水、施肥,直到一棵棵小芽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美术课上,笔者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采风,快乐写生。学生从最初的兴奋激动,逐渐变得沉稳有耐心,善于仔细观察;从最初的无从下手,逐渐学会经营构图,拓展色彩。一幅幅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校园写生作品真正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了自然美和校园美,体验了艺术感知、表达、创作的喜悦。
2.研学之旅,情境体验
结合学校“春游·悦学”——野生动物世界研学活动,针对“如何发挥美育的独特优势”这一问题,笔者构思了“研学美术三部曲”。根据美术课程《走进春天》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校园中的美景,并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课《校园春天》将所思所感利用美术语言付诸笔端。研学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做足功课,开阔视野。研学中,引领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爱动物的外形、特点和喜好,将春天美景和动物特征紧密结合,让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跃然而出。研学后,通过教师讲授和观察记录,带领学生制作研学手游书,将语文、数学、美术等知识有机结合,为研学之旅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研学活动,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从而获得审美创意和生活体验。
四、善用多种媒材,有机继承创新
新课标指出,艺术教学要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如中国画的笔墨纸砚、舞蹈与戏剧的服装和布景、影视的光效和影调等,发挥多种媒材的特性,展现多样的表现形式、形象与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融想象、思考、创造于一体,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1.水墨探索,融合创新
在人教版美术《水墨游戏》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初次接触水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细化为“初识水墨”“蔬菜瓜果”“花鸟风景”三个教学主题。通过“赏、试、创、评”一体化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系统探索水墨的趣味和奥秘,在传统的艺术宝库中见识、选择、尝试、融合、创造。鼓励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把自己对水墨的理解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学生从开始的初始感受与稚拙笔墨到感受渐丰、技巧渐深,画面也从拘谨盲从到逐渐率真可爱、鲜活生动。通过学习,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心得,进而培养了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同时为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色彩探秘,丰富媒材
色彩是美术语言的重要表现方法。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学生色彩知识逐渐系统丰实,但表现形式偏窄单调。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开展色彩探秘学习,研究怎样运用更多媒材和方式表达情感、丰富生活。
“大象无形”抽象表达。结合人教版教材《无笔画》《色彩的对比》等学习,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湿拓画、流体画的尝试运用。学生纷纷化身小艺术家,大胆表现,延伸作品种类,尝试了书签、纸伞、团扇、手帕、布包、T恤等立体制作装饰,色彩的运用得到了升华。
“具微本真”具象表达。为拓宽色彩媒材表现途径,笔者引导学生延伸了彩铅画、水粉画、水彩画、综合材料贴画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植物、动物、人物等主题创作,激发了学生实践创作的热情,使其材料运用、细节刻画的能力逐渐提高。
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好艺术的潜能。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学会、勤练、常展于一体的机制,创造更多展示交流机会,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
1.保护创意,挖掘潜能
美术教育重在保护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创意性。教学中,笔者注重坚持素养导向,关注、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欣赏、尊重学生的真实表达,努力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内驱力。针对学生作品所呈现的稚嫩、不足以鼓励为主,形成多方共同激励机制,让学生乐于表达,从而增强艺术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2.交流展评,搭建平台
教学评价中,笔者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让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过程评价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检验、提升教学质量。多方搭建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妙笔窄巷个展”“学科素养展”“班级交流展”“网络线上展”等多种形式的美育展示活动,鼓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中小学美术评比展示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六、结语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学校育人蓝图,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评价指明了方向。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来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真实过程,依靠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美术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教学中心,以美术为主跨学科融合,在课程内容嵌入驱动性任务,以大概念引领课程学习,提供明确的学业质量标准,让更多学生在艺术教育的熏陶下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