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革视角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2022-11-24王敏
王 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通识与素质教育学院,昆明 650033)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曾说过:“专家型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方,而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提到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大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研究〔1〕,却很少关注学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远不及专业课教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对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
“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尽管“通识教育”最早不是源自中国,实际上,古老中国的学者和文人早将通识教育的思想应用于教育中,《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就现代教育来说,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通识教育”的解释为:“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均提到了职业教育对于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更是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具体实施方案作出了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急于提高就业率,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和培训,也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公民素养和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在提高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氛围下,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全面教育的开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全校开展的军事理论课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潮,加强国防教育思想,教导学生居安思危;人文素质类课程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高等数学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本身也是工科专业的基础;大学语文可以让学生了解璀璨的中国文化,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会各种公文写作。通识类课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不仅仅只有专业类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大学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提升知识力,全面提高人文素质修养〔2〕。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提高通识类课程的教育水平,达到“三全育人”目标,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能够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高情操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打造一支数量充裕、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师德师风高尚、政治立场坚定、人文修养过硬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明显低于专业课教育
由于我国高校根深蒂固的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模式,高校通识教育虽然表面上被宣称重要,而实际上的发展却陷入重重困境,深受高校学科专业本位的教育传统束缚〔3〕,妨碍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教育模式,让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分化较为严重。具体表现在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师资水平质量和数量都有保障、教师教学声誉好、在学生心目中更有分量,因为他们找工作更多看重专业技能。学校对于专业课教师的扶持力度更大,国内国外培训都优先选派专业课教师,很多通识类课程的教师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都没有享有过公派出国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而在一些学科专业学院,只要是中职以上的教师都有机会“放眼看世界”。在科研教研申报、职称评审、学历提升、岗位竞聘等方面侧重于专业课教师的晋升,甚至在科研教改等项目申报时,学校教务处下发的通知上也“毫不客气”地出现“专业课教师不少于多少项,通识课教师限报几项”的字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通识课教师努力进取的积极性,最终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学科的设置上,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紧紧跟随市场需求的脚步,当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时数适应不了教学步骤时,就只能削减通识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数,导致通识类课程课时数压缩再压缩,学生所学的人文素质、公共基础知识越来越少,很多课程均为象征性地开设,主要是满足学生能够凑够学分顺利毕业。这些做法都让通识类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却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是拓宽学生视野眼界、健全心智人格、涵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只重视专业学科的教育,导致了现代大学生们有文凭无文化、有技能无操守、有专业无素质。殊不知高技能不能代替心灵美,高文凭不代表思想好。长此以往,以就业促发展的办学模式,让更多的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对其道德情操、文化素质、思想操守的培养,也形成了学生们认为只有专业课重要,通识类课程混一混就好,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极其不利!
(二)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各个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课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以公开招聘、人才调动等引进方式源源不断地补充专业课教师,其年龄结构从20多岁的年轻教师到50多岁的高层次人才都有,横跨各个年龄层。而通识教育教师承担的均为各类公共课,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英语、大学体育及人文选修课,这些课程在各个学校开设的科目基本雷同,没有新的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怎么引进通识类学科的新教师,更谈不上引进高层次人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10年来都没有招聘和补充过大学语文教师,近5年来招聘过高等数学教师2人,整个通识类课程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样的年龄结构,待50岁以上的老教师扎堆退休后,会让学校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通识教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现行的职称评审办法和制度都是针对全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统一的一套制度,这种统一的制度是影响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学校对于教师职称评审的关注点和评审条件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论文、科研、课时量、班主任工作经历、指导学生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特别在工科院校将论文和科研提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而不论是论文和科研对于通识教育教师来说,都无法和专业课教师相提并论,不是这些教师不努力,而是学科的限制和自然属性无法改变。比如论文这一项,大家都很看重SCI、EI收录情况,可是无论是人文选修课程教师、大学语文教师,亦或是大学体育教师,其所学专业大都偏文科,文科类的论文无法被这些科技论文数据库检录,于是在评审时,有没有SCI、EI收录情况首先就将通识类教师排除在通过人员名单中。而科研,对于大家都看重的自然科学基金、科学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或应用,通识类课程教师也没有机会申请和参与。相比于同校教师而言,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这样的评审条件,和通识教育教师们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客观因素所在。通识类课程教师擅长的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和通识课程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体育课程的各类体育竞技比赛,其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所占比重和前面所提的论文收录情况、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指导职业技能比赛相比都低得多,导致通识教育教师们对评审职称失去信心,职称评审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提高、指导学生参加通识类项目比赛的积极性〔4〕,这是主观因素所在。待年龄较长的教师们退休后,本身师资力量不足的通识类教师的职称水平将低于学校的总体水平。
(四)通识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因为年龄结构不合理,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老龄化情况严重,又因为教师们年龄大、身体不好诸多因素导致工作积极性不够,比如学院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甚至党员活动、教师大会等,总以各种理由请假搪塞不参加,因为专任教师不用在学校坐班,除了上课的时间外可任意支配自己的其他时间,即使学校的集体活动、教研活动、教师大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很多教师不愿意为了开会之类的事情专门跑学校,毕竟对于老教师们来说,职称晋升不太去考虑,“无欲无求”是很多老龄化教师的共性。而这些不良现象一个传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教师也跟着学,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和风气越来越差,工作态度越来越不好,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不高。
(五)通识教育教师的薪酬水平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的薪酬水平
大部分通识类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无实践教学课时充数,通识教育教师的课时量明显偏少,所授的每一节课都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完成,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每一节课都伴随着粉笔灰的洋洋洒洒而进行,在如今互联网和多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像高等数学这样授课依然需要粉笔写黑板的课程并不多,但数学的学科性又必须要求教师通过必要的板书来授课,特别针对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一节课下来,不仅满身灰尘,还累得气喘,一道解题过程可能需要一整版或者更多版的板书来呈现,集“知识和力量”于一体来讲授每一堂课。而有些专业课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中,实践教学甚至占据了大部分,实践教学授课过程较灵活,不需要每一节课粉笔、板书齐头并进,所以全校每个学期的课时量统计下来,专业课教师的课时量超400课时的比比皆是,而通识类课程教师的课时量仅在200课时左右,较大的课时差距直接影响了教师们的薪酬,更加没有动力去上好课,做好学校的工作。
三、基于改革视角下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变革都告诉我们:“改革就是要打破僵局,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曙光。”其实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做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又做了《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讲话;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讲话和观念都指引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对教育体制改革,对人事制度改革,对课程内容改革,对科研教研改革,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而,笔者基于改革视角,对提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校层面应加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
站在学校的立场,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明白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构建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教育也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5〕;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们在具备了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却越来越缺乏人文素养和作为人本身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再局限于是否具备知识和工作技能,而是要从更全面的范围考察人才的知识底蕴、文化素养、工作态度、社交能力、心理健康和身体影响情况〔6〕等因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
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弄清楚,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开设?开设什么课程?简而言之,“为扩大学生视野,养成健全人格,以弥补专业化知识传授之局限,让学生更好地为人,在开放的社会中健康地生活”是学校开设通识类课程的目标。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现代学徒制、文化素质讲座、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完善、精神自由的全人,基于这种目标,我们该如何配备我们的师资,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在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达到有机的结合,不顾此失彼,是每所高职院校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教师队伍素质过硬,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下一代。
(二)优化通识教育教师的人才队伍结构
1.建立健全通识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
通识类课程教师不同于专业课教师,他们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传道解惑的思想者,更是学生高尚灵魂的塑造者,他们让学生明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参悟人生的历练和精髓是多么自豪的事情。除了专业要求严格外,还应对任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品质、职业操守、师德师风进行考核。毕竟通识课程的教师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师,也承担着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学会审美,读懂艺术;担当责任,服务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通识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要合理设置。比如招聘高等数学教师,必须有该教师参与数学建模比赛的证书;招聘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现场考核写作水平和读经典、诵经典、说经典的能力;招聘各类人文选修课教师,必须要有本领域值得信服的拿得出手的“绝活”。当然,也可借鉴中山大学的做法,中山大学为了克服通识教师数量缺乏的困难,由学校出钱,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招募一个学期或一年承担通识教育的教师。这其实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访问学者制度,只是来校访问的访问学者,其重点不在于学术研究,而是对通识教育的实践。或者说,来校访问的学者不但要从事学术研究,还必须满足一定量的通识教育课程的任务。把好用人观和准入制度,做到从源头抓起,才能保证学校能够引进真正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6〕。
2.加强现有通识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高职院校里,所有的培训项目、培养模式都侧重于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识教育教师一直游走于边缘化地带,长期不受学校重视的困境,让通识课教师们自暴自弃,越来越没有奋斗的目标。要把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体系,在注重发挥通识教育课程育人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大对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定期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有计划地安排通识教育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型交流,开阔眼界,增强专业课教师与通识教育课教师的交流,强化通识教育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提高学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还要做好“传帮带”工作,教育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一直是高校里的传统,老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指导新教师的授课能力,健全教师导师制度,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模式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强化通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掘学校师生等质量主体的能动作用,强化学校师生和管理者的质量保障责任,逐步构建起上下协同、多元参与的通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各种“内培外引”等手段齐头并进,建设一支具有通识教育品格、满足通识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3.加快通识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步伐
有别于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识教育教师应更多地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固然重要,可是骨干教师的培养也关系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尤其要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根据管理中的“二八原则”,一个团队的骨干力量应该占到20%,对于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培养来说,应着重培养通识教育骨干教师,通过骨干带一般,提高整体素质。而骨干教师的成长有赖于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作为通识教育教师的骨干教师选拔模式,应首先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开课能力、教学比赛获奖经历、师德师风、政治立场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选拔,对于选拔上的骨干教师,学校要加大考核力度,不能让骨干教师们一劳永逸,评上骨干教师后就什么工作和业绩都没有了,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作为骨干教师怎么带动整个学科和师资队伍前进。
4.帮助通识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形成跨学科的交流
科学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间,虽然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形成一定的冲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致性。毕竟对于在高职院校就职的大学教师们,其学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有义务为教师们进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将通识教育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帮助通识教育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地完成科研工作,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重视通识教育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1.目前通识教育教师的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于学生重要,对于教师也同等重要。很多教师特别是通识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因所承担的课程在高职院校里不像专业课那样站在台前光鲜亮丽,很多新教师从入职的朝气蓬勃到工作几年后的老气横秋,缺少对未来职场发展的规划。或者有一些通识教育教师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但很盲目、迷茫。长此以往,通识课程的授课教师们毫无信心去申报职称、竞聘岗位,对未来无所适从。
2.造成通识教育教师无职业规划的原因分析
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环境影响,通识教育教师们大多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因为课程的特殊性,每个学期授课的内容大致相同,备课较其他专业课教师来说相对轻松,很多教师凭经验上课,没有思考过进行课改教改,提高教学能力和学科水平,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让通识教育教师越来越“得过且过”。
通识课程的课时以理论课为主,专业课的课时有顶岗实习、认知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所以专业课教师每学期的课时量甚至超过通识教育教师课时量的两倍,课时费居高不下,课程性质的区别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通识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专业课教师的收入差距大也是影响通识教育教师无职业规划的一大诱因。教师们处于一种心理平衡感缺失的情况,也不太愿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3.重视通识教育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建议
从组织激励角度上,学校应强化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撰写论文、申报教研科研项目,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鼓励教师们不断提高学历,多参加各类长短期进修培训,争取晋升职称和聘任高一级岗位。
从组织行为角度上,学校应深入调查研究,考虑通识教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设置、课时总量、授课方式、授课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分类别构建教师考核及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教师的梯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给予师资队伍建设的统筹安排,对通识教育教师在科研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职称评审等方面采取单列指标等措施,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教师各方面工作的参与度。
从主观意识引导上,学校需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师的引导和沟通,从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为通识教育教师们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提供有据可依的帮助,并能不断为教师们谋福利,解决个人待遇等后顾之忧,提高通识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为学校的发展主动作出贡献。
通识教育常常被视为古典自由教育的现代延续。现代教育体系中虽然也将通识教育提到一定高度,但显然力度不足,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通识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其教学服务水平。因为只有通识教育教师知识渊博、行为端庄;举止洒脱、志存高远;让学生体悟到人性之善、知识之真、艺术之美〔7〕,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深厚的功底、完美的品质。建设一支业务强、思想硬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需要做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们全心全意为加快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