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落地途径探究

2022-11-24郭京红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六中学250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耕地模型教师

郭京红(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六中学 250100)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纳入重点教学规划中,一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和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默契协调关系;另一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正向指导之下,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度将显著提升,这对学好地理知识、用好地理知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话题引领,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小组讨论可以制造一个宽松而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快速被激发出来,然后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基于对小组讨论法应用优势的考虑,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指派一名学生代表担任小组长,专门负责对小组成员讨论过程、学习成果的监督和检查,接下来,教师针对讲授的内容,设置一个提问环节,让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对最终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如果问题难度偏小,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会降低;如果问题难度偏大,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兴致将受到影响。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遵循“逐层递进”的原则,兼顾每一位学生的感受。

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单元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前预习时间,让学生对内容产生一个初步认知。接下来,教师结合学生的个人接受能力,提出两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主要是指哪些区域?简要概述北方地区的具体位置与气候。简要叙述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前两个问题属于基础知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读图等方法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各小组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第三个问题的难度等级明显增加,上升到人与地的协调发展关系,即人类在居住上是如何适应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种温带季风气候特征的。这就需要各小组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当小组成员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后,各组组长应当负责对答案整理和归纳,最后再将归纳后的答案分享出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对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帮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对人地协调关系的认识也将变得更加深刻。

可见,这种借助集体智慧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能够产生更多的独到见解。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利用一些带有启发性、科普性、引导性的问题,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轻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中,使学生对人地协调关系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模型,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催化剂,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那么学习成果也将逐步显现出来。尤其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由于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默契关系了解得较为肤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对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与理论产生厌烦感,进而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教师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些难解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基于这一理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模型的助学、促学功能,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快速养成。

比如,地理课堂较为常用的地理挂图、地理模型、地球仪等教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其中,集生动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身的地理模型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教师可以将地理模型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工具融入教学环节。以《地势和地形》的单元知识点为例。在讲授“高原”这一地势形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青藏高原的三维地质模型,从模型上面,学生能够快速了解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质形态的基本特征。比如,青藏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通过对青藏高原三维地质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关于高原这一地质形态的特征信息。

利用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快速融入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当地理模型所传达的信息触动了学生的大脑神经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变得更加高涨,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脑海中存储的地理知识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尤其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运用地理模型能够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与教材内容相比,地理模型所展现的信息量更加充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更多书本以外的常识性地理知识。第二,地理模型的仿真度越来越高,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甚至每一个经度与纬度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在模型上面,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地理模型时,关注焦点能够迅速转移到每一个地理知识点上面,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学科基础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协调关系的学习,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渗透与实践锻炼,而地理模型完全可以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参照物。模型上面既包含了理论信息,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制作出更多的地理模型,这就使学生的理论掌控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得到同步提升,而这恰恰是人地协调观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实地调查,收集素材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一些地理常识,如气温的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河流与湖泊的分布、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地理形态等。平时,学生只能通过教材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这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本的方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也将缺乏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的正确认知与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身边的地理学素材。这种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可以脱离课本中的一些条条框框,亲身体验和论证身边的一些地理常识,当某一个常识性知识得到确切认证以后,学生必然对该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第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要明确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而这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无法得到验证结论。因此,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大量的真实素材,有了这些素材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产生深刻认知。第三,实地调查的方法可以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即学生可以将课堂上面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实践的动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脑海中的理论知识也将快速转变成为实践力与行动力,这对学好地理知识将大有裨益。

以《土地资源》的单元知识点为例。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并通过生产、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认识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与人地协调观念。然后,在课余时间,让学生以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家乡现有耕地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应当包括现有的耕地资源都用来种植哪些农作物,哪些耕地出现了荒漠化,哪些耕地表现出了盐碱地的特性等。调查任务结束后,学生应当拟定一份家乡耕地资源调查实录,并对耕地资源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透彻分析,最后,将分析评价结果及时分享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对耕地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占耕地,使得耕地资源大幅减少,并且有的区域甚至经常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每一个人都应当行动起来,保护好现有的耕地资源。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身边的一些地理信息,并对自然界中一些地理现象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奉行“走出去”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个人学习潜质,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与实践机会,久而久之,人地协调的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学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一直处于手脑并用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的支撑下,学生更乐于主动探索教材以外的地理知识,随着脑海中存储的知识点的不断增多,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陡然上升。基于对这两方面的考虑,教师应将实地调查与地理教学融合到一起,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自主探究、自主摸索,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育人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核心的价值观。教师应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地理模型剖析、实地调查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意识,使学生对地理这门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耕地模型教师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最美教师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模型小览(二)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