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对中华民族尊严的维护
2022-11-24董婷婷
赵 刚,董婷婷,董 佳
“守望尊严”和“互守尊严”是承认多元民族文化认同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理念(1)焦学振.从“守望尊严”至“互守尊严”:民族关系态度的新转向[J].广西民族研究,2018(3):9-13.。维护民族尊严不仅是中国多元民族尊异共生之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之法。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进程中形成的,在认识和追求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目标引领下,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维护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既包括认识“中华民族”,树立起中华民族尊严观的问题,又包括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增进中华民族尊严意识的途径问题。探究我国民族理论政策与中华民族尊严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加凝聚民族尊严意识。
一、中华民族尊严在近代西方民族理论东渐中觉醒
近代西方民族理论东渐(2)近代西方民族理论东渐是指西方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在近代向中国的传播,如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洛克和黑格尔的民族主义思想等等,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给中国知识分子认识中国民族问题和激发中华民族意识带来了理论工具。自从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提出了中华民族观之后,中华民族的内涵、历史、特点、地位等问题,就成为民族理论政策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中,内含着对中华民族尊严的承认和理解。
第一,民族平等是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民族平等理论体现为内部的各民族平等和在国际上所应该拥有的平等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为此,“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3)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上[G].北京:中华书局,2011:158.。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4)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07.。民族平等是抗衡民族压迫的有力武器,在民族平等理念的宣扬和实践下,各民族成员能够平等地交往交流,在相互体认中各民族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民族平等不仅指国内民族平等,还表现为各国的民族应该平等,中华民族尊严表现为向帝国主义国家要平等,“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94.,这就把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了。
第二,建立民族国家是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国家指向,中华民族的尊严表现为国家必须独立。“要么迅速地演变为民族国家,要么继续维持原先的国家形态而徘徊于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之外,甚至沦为民族国家的殖民地。”(6)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7.在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中华民族尊严的核心表现为中华民族必须独立,“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决这种压迫”(8)同⑥:623.,为此,中华民族的自决权是向帝国主义国家要自决。从国家的视阈看中华民族,无论是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论、“国族论”,还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自治邦”“民族自决”“民族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理论政策,都体现出把中华民族看作为与国家紧密结合的民族,即“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国族属性是半殖民地人民在反抗民族压迫过程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9)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02-13(9).,诠释了在帝国主义入侵面前中华民族所应该具有的样态,这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所在。
第三,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启发下,中华民族的内部构成和民族属性、地位问题被明晰,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自觉”层面上的“民族”尊严。“民族”为何物?德国法学家、政治学家布伦奇里认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特质有八:其始也同属一地;其始也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10)乌小花.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5(2):13-17.斯大林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1)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西方的“民族”概念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梁启超的大小民族主义论、孙中山和毛泽东的中华民族观,以及顾颉刚和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问题的讨论,都渗透着西方民族主义观点和理论。孙中山在1919年提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1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7-188.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毛泽东认为,中华民族“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且文化丰富,“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623.。也就是说,按照近代西方民族理论观之,中华民族是具有长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鲜明的结构特点的民族。
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其发展是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渐进过程。在近代与西方民族进行比较和国内各民族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尊严被树立和认同为民族平等(国内外各民族平等)、国家和民族独立(中华民族成为国族),以及中华民族是包括国内各民族且具有实体性特点的民族等等,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从觉醒时期开始,就已经形成包括国内各民族的民族属性,就具有与西方民族国家相对应的民族属性与民族尊严。民族理论的生产与中华民族尊严的形成是辩证统一的,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需要认识自我,这为西方民族理论的传入提供了主观需要,而西方民族理论内含的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国家等思想也激发了中华民族尊严意识的觉醒。近代西方民族理论东渐,诸多思想流派的理论内容都对中国民族理论产生过现实影响,但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被实践选择为指导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华民族尊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民族理论指导下才能从理想转化为现实。
中华民族尊严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近代西方民族理论能够助推中华民族树立起民族尊严,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也离不开封建王朝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与举措。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自秦朝实现大一统以来,王朝国家有时会发生内乱与分裂,“但是从民族这方面说,汉族在整个过程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且在国家分裂时期也总是民族间进行杂居、混合和融化时期,不断给汉族以新的血液而壮大起来”(1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42.。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在发展中原文化的同时,大量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与互鉴中凝结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这个名称的提出虽然是近代的事,但是中华民族的渊源却是长久的,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建立和维护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稳定共同体,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觉醒的历史必然性,也是中华民族尊严形成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要看到王朝时期统治阶级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大一统”“天下主义”“夷夏之辩”“因俗而治”等思想理论,以及在这些思想理论指导下治理民族问题的举措,对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重要意义。龚荫认为,既要看到古代民族思想中认为本民族为尊、其他民族为卑的不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古代民族国家思想中所具有“大一统”观念的正确性,“认定王朝势力所及疆土和民族,都是王朝的领土和臣民,这种思想观念,对王朝而言,是为了扩展本民族的权力范围,但另一方面,则起到了保持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作用”(15)龚荫.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因此,中华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民族理论启发下,被中华民族自我唤醒出来,并被多元民族成员所认同。
“中华民族尊严”又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在革命斗争时期所觉醒和建构的中华民族尊严意识,到了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华民族尊严意识的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族理论政策对中华民族尊严意识起着价值内化、思想引领和实践维护的作用。周恩来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成立后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政策,这种政策顺应“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的战斗情谊”(1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75.,“有利于民族合作”(17)同③.,有利于建立起“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18)同③:177.,即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中华民族尊严在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实践中强化
恩格斯在《支持波兰》一文中指出:“只有在波兰重新争得了自己的独立以后,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它才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来促进欧洲的社会改造”(19)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50.,特别是“只有真正成为国家的民族时,才更能成为国际的民族”(20)同①:251.,这些论断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尊严的强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成为国家民族,中华民族尊严就与国家尊严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对自身民族内部的改造“重新”开始,中华民族尊严与国内各民族发展紧密结合,此时,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通过理论完善与政策实践,既引导了中华民族尊严的发展方向,又巩固了中华民族尊严凝聚的基础。
第一,国家统一与富强是中华民族尊严的内容,又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始终把这一问题作为价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44.,刘少奇指出:“各民族一定要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22)同③:138.。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决定了“有利于民族合作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3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制度,也不同于西方的保留地制度、民族大熔炉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它不主张“分”,而是主张“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统一”,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之意,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表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自治”,是把各民族具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之意,是通过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中华民族尊严是各民族共有尊严,通过民族识别、民族平等和帮助性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意识。民族识别是中国各民族自觉要求,是民族意识逐步显现和增强的表现,“这其中有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意识,也有各族体自身的民族意识”(24)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J].民族研究,2010(5):1-15.,党和国家通过民族识别确认了我国有56个民族,从而为国家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开展民族工作找到了依据。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明晰了内部结构,为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民族识别工作完成之后,国家通过帮扶性民族政策,有力地解决了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此时,中华民族已破除将汉民族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争议,中华民族是有自己内部结构特点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民族,是民族实体而非民族虚体,这是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实践中为中华民族树立起的至高“民族”尊严。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确定的,它通过总结国内外民族现象和民族思想,确立了中国化“民族”和“民族问题”内涵,指明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照顾、帮助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政策,起到了调节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引领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建设,以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进步凝聚中华民族的尊严。
第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华民族尊严体现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民族问题的国际性特征,需要从世界的视阈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下,中华民族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01.,才能使少数民族很快发展起来,“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26)同①:208.。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56个民族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2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将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国家和国家民族的事情,又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各个民族都应该共担的人类使命。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基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问题而形成,它所致力于实现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愿望,不仅契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族情和发展特点,有益于中华民族扩大世界影响力、彰显民族尊严,而且有益于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为一些国家解决民族纷争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各民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的实践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华民族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富强和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基础、牢固的政治制度保障和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这是中华民族尊严得以凝聚和延续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中华民族尊严实质上是一种民族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增强中华民族尊严需要社会存在形成合力,因此,丰富和完善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就成为一种需要和必然要求。
三、发挥民族理论政策在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上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顺应各民族人民的意愿,在新时代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精准概括。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53.所谓国家富强就是要改变近代以来国家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和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尊严在国家层面的表征。所谓民族振兴就是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问题,既要创造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辉煌,又要坚信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够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尊严在民族实体层面的表征。所谓人民幸福就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反映到实实在在的“人”身上,具体表现为人民福祉的不断改善、对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断追求,乃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新时代可以进行五个方面的丰富与完善:
第一,要发挥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增强各民族人民国家认同上的作用。各民族人民增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也就是增强中华民族尊严意识。周平认为:“在公民或国民分属于不同‘民族’的情况下,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就须经‘民族’来实现——由‘民族’进行整合、过滤、凝聚和提炼后再由民族精英表达出来,因此,国家要争取到各个‘民族’的认同,就必须采取利益给予的政策,照顾和维护好各个‘民族’的利益”(29)周平.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7(2):2-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少数民族以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权利,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经济与文化权利被尊重,在国家各级权力机关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代表,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被保护,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与执行,使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都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他们成为沟通中央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桥梁,“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确立政治合法性和国家认同感的制度建设和保障”(30)石文斌,杨虎德.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制度保障[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当前,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和错误的认知,对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3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6.的论断,我们要持续坚持和实践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挥其在增进国家认同上的作用。
第二,要发挥好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推进少数民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3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57.,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3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只有让各民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和共享中华民族发展,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尊严意识。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要持续发挥好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民族地区大多是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式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照顾和帮助防止各地区发展差距被拉大,避免造成各民族之间的心理失衡。此外,“帮助性”政策要精准,要投入到民族地区的民生领域和能够激发民族地区产业升级的相关领域,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民族地区大多又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和生态屏障区,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唯GDP,要把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入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发展之中,要处理好民族地区在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资源有偿使用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将公平正义贯穿其中,这是各族人民产生对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来源,这些问题处理得当能够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要将“中华民族”融入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之中。徐杰舜认为:“中国民族研究的主要方向应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34)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研究战略方向的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9.,他建议:“一要确认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二要中华民族入宪;三要设立中华民族团结大会”(35)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战略[J].思想战线,2017(2):76-87.。2018年3月“中华民族”已经写入《宪法修正案》之中,成为塑造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上位概念(36)汪太贤,袁士杰.论“中华民族”的宪法学意涵及其制度支撑[J].民族学刊,2019(6):71-77.。作为上位概念的“中华民族”需要在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中体现出来,2005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概括为“12条”(3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2005年5月31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共12条。具体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的《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为“12条”,并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由此可见,将“中华民族”融入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已成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应该丰富对2005年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12条”的论证,一是在论述“民族”和“民族问题”概念时,应加入对“中华民族”的本体论证,在强调“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的同时,更应该指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性一面。二是在论述“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上,应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缔造的”代替“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提法,应用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代替“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提法。三是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方面,应在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之中蕴涵“各民族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内容。四是在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方面,应增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化”和“发展好各民族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等提法。将“中华民族”融入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之中,有利于发挥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作用。
第四,要发挥好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推进少数民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上的作用。周恩来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3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79.尊重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助其实现文化繁荣,一直是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一起来,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少数民族在共建和共享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形式与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弘扬,特别是在党领导下各民族所创造的革命红色文化成为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纽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内涵其中,能够有力地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可以彰显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对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认同感越强,少数民族对国家和对民族的向心力才越强,才能更好地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才能让各民族凝结出中华民族尊严意识。
第五,要发挥好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上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尊严意识。由于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的重要功能是增进民族团结,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持续发挥好这一功能。一方面,要从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实践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我国的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实践应该致力于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问题,以及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问题等等,特别是要在预防“三股”势力死灰复燃问题上,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要精准发力,要在民族地区筑牢安全防线。另一方面,作为执行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未来,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要在社会上宣传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更要把民族团结讲进各族人民的心坎里,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温暖人心、凝聚人心和争取人心的重要举措。“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以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为指导,不断推进载体和方式创新,真正把民族团结这篇大文章做好,这是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需要。
总之,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能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社会主义国家紧密结合,能够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特别是中国化民族理论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在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使各民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人民不断增进对国家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