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11-24徐吉贵
徐吉贵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因为诗词和我们相隔久远,而且具备表达内敛、内涵深厚的特征,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障碍。面对考试及教学任务,由古诗文内容的背诵,逐渐延伸为背诵诗词理解,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会采取大意复述、赏析方法以及主旨归纳的机械化模式[1]。久而久之,学生一方面难以体会到诗歌的独有魅力;另一方面分析的也千篇一律,导致学生丧失对诗歌学习的热情。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回归到诗词本质,借助诵读法引导高职学生感受诗文中的“风骚”之美。体会结构之美、韵律之美和情感之美。
一、简析诵读教学法的应用要点
(一)立足整体
从整体上进行作品分析的阅读方式,正在逐渐取替以往分解式的方法。诵读教学则要立足整体性[2]。在没有采取诵读教学法时,课堂教学主要将古诗文划分成若干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各个层次的核心思想,从而对古诗文的主题进行总结。教师在此过程中将古诗文肢解为字、句和段,然后详细分析每个部分,着眼运用的写作手法、细枝末节之处进行古诗文分析,再将以上的部分相整合,从表面来看的确是进行了文章分析,可本质上学生却把完整的古诗文分解了。诵读教学法,便要求能够在整体角度进行诵读。这种整体性能够让学生更为完整、直接地体会古诗文的内容及语言形式,与此同时在整体上掌握诗文内涵,可以达到“瞻前顾后”的效果,从而助力高职学生整体语感的提升。
(二)进行“有声教学”
纵观我国阅读教学的整个发展进程,在《阅读教学论》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读教学囊括者阅读读物、教学者以及阅读者,这几大主体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直接决定教学的价值、内容与目的,另外它们之间还夹杂一些矛盾,以上的矛盾相互交叉而构成一个系统,这便是阅读教学系统。该观点和心理学、阅读学视角对阅读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别,其在哲学视角对阅读教学基本内涵定义。因此,诵读教学等同于一个对话过程,通过诵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彼此间相互作用联系,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需是“有声过程”。
二、高职古诗文教学应用诵读法的重要作用
古诗文中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便会有不同的节奏韵律。“大弦嘈嘈”十分铿锵有力可却相对简短;或是“小弦切切”,犹如一唱三叹。若是单纯从文字表象进行分析,并不能达到具象性效果,学生能够明确的是情感指向,未能形成深刻清晰的体会[3]。由于古诗文关键在于内涵,因此在诵读过程中,应该调动全部感官,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放思维、展开联想,将古诗文的弦外之音读出来。诗歌语言拥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应该和诗人想要表述的内容保持一致,古诗文中的节奏变化能够体现出诗人出现的情绪态度变化。在诵读时便是体验这种节奏的一个过程,是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一个过程。在古诗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消化的部分教师已经处理过了,其中带有教师一定的主观意识,可实际上文学十分灵活,和习题不同没有固定的结果与解法。古诗文的美感在于文学的灵活多样性,关键在于读者是怎样进行解读的。解读之后的诗词无法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可是主观色彩并非源于学生,因此学生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在诵读中如何将学生自己和古诗文相结合,便会形成身临其境之感,感受人物的哀怒喜乐,这和处理之后的文字相比会更为直观。
三、高职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法的具体应用
(一)在“不求甚解”中诵读
何为“不求甚解”的诵读,也就是让古诗文教学之初,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诵读,旨在让学生可以将古诗文阅读的朗朗上口,一方面针对古诗文的内容懵懂初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得其解的疑惑[4]。学生在此状态下学习古诗文,能够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诚然,教师需要在环节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例如诵读诗词需要重视题目、注释而且要和写作背景相联系等。
以《野望》这首古诗为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诗题,在“望”字中,便能读出诗词内容会包含着所望之景,而在“野”字中掺杂些许野趣,由此对理解诗人之所以纵酒避世、不拘礼教,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再比如学生诵读《水调歌头》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诗题下面的小序:“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因为这里提及“子由”,所以学生便能快速将主旨把握住,那便是怀人。在古诗文的初读阶段,学生可以不求甚解,虽然还未行路可却能明确方向。
(二)在迁移对比中诵读
因为古诗文的读,并非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诵读,诗人词人处在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均属于迁移阅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更深地层次理解古诗文的本身,更是文学素养的积淀。
以《相见欢》这首词为例,教师可以提供《浪淘沙》和《虞美人》等作品构成“群文诵读”。再比如诗词中当中的“愁”运用和体现,引导学生区分辨析“杜甫之愁”“李煜之愁”“易安之愁”,即教师应该注重诗词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专题进行自我归纳等,将“读诗读词”可以拓展至课外。
(三)在斟字酌句中诵读
古诗文的语言魅力主要体现在含蓄温婉,精当凝练[5]。基于感性朗读,学生可以“披情入诗”,针对诗词整体形成一个初步认知,教师应在整体朗读的同时让学生清楚诵读的重点,也就是要做到斟字酌句,深悟诗词中夹杂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如下:
第一,诵读意象。情感表达通常会依托相关意象,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读意象也不乏为诗歌解读的有效方法,更是将诗词读准的重要抓手。例如《钱塘湖春行》,一方面学生需要读题,将诗中的“最爱”读出来;另一方面还要读中诗“新燕”“乱花”以及“浅草”等代表早春时节的意象,在诵读中充分展现西湖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由此烘托“最爱”,增进学生的情感理解。以《浣溪沙》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花落去”“夕阳西下”等相关意象,让这首词读起来更有韵味。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做好积累,能够对意象有效掌握,读到“月亮”便知道以此表达针对朋友亲人的思念之情,而“燕子”则代表春天的到来。
第二,诵读“诗眼”。其主要指的是诗词当中拥有最极强表现力最强、极具概括性并能将诗词主旨揭示出来的词句。以《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例,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逐句读,已经可以初步体会到这首词的基调,而教师如果可以在诵读赏析中把握住“狂”字,引导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这首词的朗读方案,重音便会放置于“卷”“擎”等,将苏轼的“狂气”读出来,将词的灵魂读出来。
第三,诵读结尾。以《新乐府序》为例,这首诗的结尾两句足以表露作者的胸怀和志向,这也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一句话或是一个词将主旨点明,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比如《黄鹤楼》,学生需要将重点放置于诗句最后,也就是“”赏析结束后便要明确诵读的语速,应拖长“何处是”,读出“愁”的重音,学生情感的迸发自然会水到渠成。在进行《行路难》教学时,读出结尾的坚定信念与昂扬奋发。通过以上读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品”与“读”属于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双方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品鉴能够将读提高到下一个层次,在学生能够顿挫准确的基础上,依据诗词之美进行诵读方案设计,以此帮助学生更为深刻精确地把握感情。
(四)在丰富想象中诵读
古诗文拥有精美凝练的语言,一方面是赏读诗文的切口;另一方面也能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呈现诗词情景,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还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诵读的翅膀便是想象,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将诗词中的意境体现出来,激发身体的不同感官,从而将学生个人的诗词感受不断丰富。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掣红旗冻不翻。”,激发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嘶吼的寒风,演奏胡琴和羌笛,乌云漫天与纷扬白雪,在心中形成一幅丰富画面,在画面中体出现作者不舍惜别,和那份豪迈的激情。教师也可以通过恰当的音乐帮助学生联想。例如进行《天净沙· 秋思》的教学,选择基调哀婉的背景音乐,在悠扬的音乐中被感染,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画面:夕阳缀挂在黄昏的天空,枯树上面的藤蔓紧紧缠绕,在古道上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继续奔波。此时,引导学生将眼睛闭起来吟诵,而学生吟诵的亦是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五)创设适合的古诗文诵读情境
如果学生不能知晓古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其针对古诗文中的情境、人物乃至于诗人表达的情感均会产生疑惑,若要在诵读中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也是十分困难。若是教师能够给出相应的背景知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到诗人丰富的情感内心世界,通过创设相应的诵读情境促进想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进行《定风波》这首词的教学,学生如果在诵读前不清楚苏东坡此时由于“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诵读完这首词更多感受的是,苏轼虽然遇雨可却不感到焦躁,能够在雨中漫步的悠闲之感。但是难以理解诗人即便被贬却未因此而颓废,读出苏轼的胸怀旷达。若是在进行诵读赏析前,学生能通过自己描述出诗词情境,便首先要读懂诗词中的环境、人物及情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由此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样学生在具体诵读中才会更好地融入诗词情境,基于作者的视角在诵读中感受意境。依然以《定风波》为例,在学生诵读前,依据诗词内容构成这样的画面:明媚晴朗的天气,诗人与友人在酒后一起去逛山林,苏轼让书童首先带伞先上山,这两个人一边散步一边高谈阔论。突然天色大变,远处传来滚滚雷声,山风大作突然落下豆大的雨珠,此时雨伞没有在身边,而且和山顶相距一定路程,此时友人催促苏轼快点跑。可是苏轼觉得既然身上已经淋湿,无论是跑还是走均会被浇湿,那么不如洒脱点,在悠闲散步中欣赏山间雨景,聆听雨珠穿林打叶的声音。走着走着觉得风渐凉,抬头一看原来是云散雨停,回顾来时的路,虽然淋着雨也已经走完了。类似这样的故事情境,学生在没有读之前,便能看到苏轼的洒脱,学生再次诵读时,针对诗人当时的心态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六)采取多样化的诵读形式
以《长恨歌》为例,这首诗将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不仅刚柔并济,字字句句都感情饱满,因此是常用的诵读教学范例,在全诗的最后两句通过男生、女生轮诵,可以把情感推到高潮,在倾听中逐渐形成感情共鸣。还可以进行集体朗诵,借助舞台演出让学生诵读较强感染力、气势磅礴的作品。由于是舞台表演,在进行诵读时可融入对诵、领诵与合诵等形式。与此同时,还要遵循“专业而异”的基本原则。例如艺体类专业,选取的篇章内容不应过于深入,教师将诵读法的技巧讲透,并留出充足额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如果是文理类专业,在学习教材中古诗文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例如先秦诸子散文等篇章。
四、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绝对不可以随波逐流,要以古诗文浸润心灵,回归到古诗文教学的实质,能诵读千遍而不觉厌倦,读出最美的高职古诗文课堂教学音符。
据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古诗文诵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在强化审美能力、提高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古诗文诵读,一方面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能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关于诵读法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几点诵读法应用路径,让高职校园充满琅琅书声,让古诗文诵读,能够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继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