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

2022-11-24娄文浩

黑龙江粮食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

□ 娄文浩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

(一)基本内涵

我国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的,是植根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我国乡村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是广大勤劳勇敢的、扎根于乡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拥有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1]。其中包括乡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非物质载体,传统建筑、村落等物质载体,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载体中所蕴含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精神。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全面深入挖掘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中所蕴藏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把振兴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同等地位,努力实现乡村地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和精神境界的全面提升,全面继承、发扬和保护我国乡村地区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命脉得以生生不息,不断提高我国乡村地区和乡村居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信仰,进而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包含乡村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推动器”作用[2]。乡村文化振兴以继承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各类传统优秀文化为出发点,以发扬、重构乡村文化为归宿。总体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对我国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复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乡村文化中腐朽落后的部分剔除,继承并发扬其中蕴涵的大量的优秀文化基因,并赋予其时代演变的特色。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乡村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代化文明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出既拥有传统文化精神和色彩,又富有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先进乡村文化,最终实现全体乡村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二)现实价值

1.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实现这个总要求的协调发展,均离不开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乡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其中就有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我国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精神富矿”,能够为乡村各类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中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等传统文化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美好、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实现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指引和教导,不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更是乡村居民精神境界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富裕[3]。

2.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乡村优秀和先进文化,给予包括全体乡村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价值的引领和精神的激励。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时代,农耕文明发端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我国农耕文明底蕴丰厚、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命脉所在。乡村塑造了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也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宿和文化信仰。我国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产生于乡村地区,并代代相传,成为乡村极具特色的一张名片和极具感染力的重要因子。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乡村地区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振兴。

3.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三农”的良好发展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更好地推进“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提供精神和思想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乡村经济建设与全面发展注入全新的文化内涵,促进乡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助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为乡村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振兴乡村文化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指引着广大乡村人民共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流失

农民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也是使乡村文化得以继承和流传的主力军。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不断完善发展,对乡村人口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另外,由于乡村民众内心对于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使得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促使乡村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地向城市不断流入和聚集。因此,这也最终使得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当前我国许多乡村地区的主要人口,然而,这类人群在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不足。大多数青壮年自幼离开农村家乡,进入城市之后,形式各色的文化不断对青壮年的世界观产生影响,在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之后,再想使其对乡村文化产生深层次的热爱和信仰,将变得非常困难。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于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得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匮乏,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难以开展,加剧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二)部分地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内容之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对于促进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贯彻落实,我国乡村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得到明显进步和完善。但是,还有部分乡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依旧不够完善,健身活动中心、流动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依旧不高,使用方式也不恰当,例如,一些村庄虽然建设有文化广场,但这些文化广场在多数情况下基本上被闲置或被占用,较少开展真正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以上这些,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提高乡村民众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信仰程度。

(三)部分乡村居民文化意识偏颇

优秀文化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方式的巨大进步,使得部分地区乡村建设更加偏重经济的发展,更关注物质的东西,忽视了乡村文化的振兴,导致乡村文化振兴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乡村居民意识偏颇。另外,对如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振兴什么样的乡村文化等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乡村文化依旧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解还存在着某些错误倾向。例如,缺乏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出现了不管是优秀文化还是糟粕文化,都主张全面接受,盲目鼓吹乡村文化,不能对乡村文化加以正确鉴别;盲目崇拜城市文化,甚至全盘否定乡村文化等错误思想。多数乡村居民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并没有抓住乡村文化的根源性价值,从而对乡村文化振兴意识薄弱,甚至出现偏颇[4]。

(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在文化产品上依旧存在着创新力度不足、产品单一等问题。虽然我国乡村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资源种类繁多,但并未充分挖掘出其中蕴涵的内在价值,使得利用率相对较低,开发程度远远不足,而且与其发展配套的政策措施、生产链、生产模式仍不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受限。例如,古典村落、民间习俗及农副产品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挖掘,没有开发出与其相关的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衍生产品。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还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外来资金,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力较低,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产业发展仍以自给自足为主。就市场需求而言,由于乡村文化产业链不完善、资金配套设施不足,也难以形成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致使乡村文化市场缺乏活力。

三、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制定合理政策,大力引导城市人力、物力、财力向乡村地区流动,从多方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加大力度培育乡村地区现有文化人才,依托地方文化史馆、历史建筑、红色革命遗址等公共文化基地,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邀请海内外相关知名学者和专家以及知名人士,对当下乡村地区现有的文化人才、文化骨干以及文艺演出团队等进行专业辅导、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其次,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向城市和其他乡村地区学习文化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全力支持乡村文化人才和乡村文艺团队走出去,提升知名度,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各项文艺演出活动和比赛等,打造一支具有影响力的文艺演出队伍。最后,大力引进专业文化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合理机制,落实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青年大学生以及其他各行业优秀文化人才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二)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首先,在国家层面,要制定合理政策,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各类资金投入,另外,国家财政不断向乡村倾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项资金,向乡村地区大力投入资金技术,并鼓励各界社会人士积极向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捐助捐款。其次,要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政府负责、村民参与,推动布局规划合理化,推动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史馆、乡村文艺演出中心等的建设,保障乡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后,要加快乡村地区互联网投入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加强网络基地建设,通过开展线上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使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加强乡村居民文化教育,强化乡村居民意识

文化和教育犹如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教育,必须加大乡村文化教育力度,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质。首先,要完善现代乡村教育制度,创新乡村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结合现代网络科技,开展不同形式的乡村教育课堂,学习各类先进事物和优秀文化知识,以此强化乡村居民的现代文化意识。其次,设计专项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项人才培育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鼓励乡村教师走出课堂,进入乡村农户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乡村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深造和提升。最后,要有针对性地对乡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以及离乡农民开展传统乡村文化教育,增强其对于乡村的归属感和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三好”乡民评选工作,破除陋习,构建和谐美好的乡村文明风尚,引导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文明乡风的建设,增强乡民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5]。

(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要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乡村文化走出去,提升知名度,产生更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各级政府部门和乡村村委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色,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利用当地的优势和特长,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符合大众、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有竞争力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依靠品牌效应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依托乡村特色,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展示乡村生产生活场景、民俗风貌,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田园风光以及农产品之中,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6]。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制定各类政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乡村文化产业园。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
和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