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

2022-11-24

新课程 2022年28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师

关 海

(甘肃省灵台县蒲窝学区,甘肃 灵台)

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小学教育能够为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后续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教师不仅要教授小学生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要注重渗透德育。小学语文作文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这一学科的德育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美育等彼此之间存在联系、相互渗透,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都属于德育的范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亡羊补牢》《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生字词等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该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思想,使学生明白犯了错误要及时想办法补救、做事之前要看准方向等深刻道理,使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能够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

此外,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学习此类课文,可以不断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美德,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古诗时,针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孤”“远”“尽”等关键字词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或依靠“烟花”“帆”“长江”等意象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开阔意境,更好地领略古诗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素质教育既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增加了学生思想道德的相关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材实际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参与情况,适当引入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更多德育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德育思想内涵及意义,促使其生成主观意识,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德育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课前德育的引导

课前准备时间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加强德育,做好德育的正确引导工作,发挥课前引导活动的价值,还有益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逐渐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产生兴趣,并有效接收德育知识,获得理想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授课《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以叙述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故事内容主要包括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类动物,并如何进行询问,在此期间,尽可能突出询问时的礼貌性,紧接着,将话题转移至学生身上:“当别人回答你的问题时,应以怎样的语言结尾?”问题式导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帮助学生形成礼貌待人的优良道德品质。此外,课堂前的德育渗透可使学生从德育视角出发,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课文知识,大幅提升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还可起到培养学生品德的作用。教师也可在课前准备时间开展演讲活动,事先预留演讲题目或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本堂课所讲解内容自由设计演讲主题。收集演讲素材时,尽可能与生活相联系,素材筛选过程亦是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生在收集与剖析演讲材料时,可对演讲内容做进一步赏析,而素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会在潜意识中被学生接收,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意识逐渐形成。

(二)挖掘课本的教育素材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就必须利用好课本这一有效工具。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作品大多数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教师需要充分做好课前工作,深度钻研课文内容,对每篇文章的教育点进行科学的挖掘与选择,通过课文内容确立德育因素,从而展开有关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长征》时,学生除了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诗句、背诵全诗外,教师还可以借此讲述相关的长征故事,简要介绍长征背景和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远征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中所蕴含的红军大无畏精神及英勇豪迈的气概,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加其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讲授《桂林山水》这一篇文章时,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的秀丽风光,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的感知中,培养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除了课文外,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渗透关爱别人、关心集体、诚信做人等精神教育,或者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又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无形中树立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有效培养其道德品质,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教学时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要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否则就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一方面,可以结合本课内容,宣传一些与道德相关的歌曲,如“八荣八耻歌”“文明礼貌歌”等,通过这类歌曲陶冶学生情操,规范行为举止,形成文明习惯。

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可以合力将某些故事改编成剧本,组织学生一同进行演绎,利用这种新型活动充分调动其兴趣、好奇心和积极性,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在乐趣中成长。此外,教师要拓宽语文课外活动渠道,不仅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还可以与学校的各类活动相结合,如在爱国主义主题活动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当利用此类活动,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确保可行性,并与相关领导申请,以求锻炼学生的多项能力,并在此类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现阶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具有“跨学科化”的特点,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活动相结合,语文教师应当与各科教师经常沟通,以便能够制订可行的活动计划。同时,还可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利用社会资源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减轻资金压力,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馆,了解英雄人物的相关事迹,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传承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伟大精神。

(四)发挥古诗词文化价值

语文教材中讲述了古今各时期的时代故事,如春秋时期的《扁鹊治病》、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均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古诗词也扮演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凉州词》《浪淘沙》等。因此,教师针对这类知识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及古诗词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并为学生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确保思想感情认知的准确性,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同时,教师还应挖掘古诗词中彰显的传统文化,在文化渲染与充实下,生成多样的道德品质。

例如,授课《浪淘沙》时,刘禹锡站在淘金者的角度,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感受到刘禹锡当时所处的逆境,并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学生生成对作者乐观豁达精神的敬佩之情,同时,为学生说明其中蕴含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生活中常见或了解的能够体现该种文化的名句,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转动,并调动全班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给予充足思考时间,一些学生会说出“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等语句,以此鼓舞考试中失利的同学,使其重拾信心。古诗的赏析与创作背景的讲解,可起到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精神的作用,还可获得显著的学生思想教化成效。

(五)开展课内及课外阅读

阅读可以带给小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促使其生成对世界的自我理解与认知,并在阅读时对百态人生加以感悟。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语文教材内容,并总结文章内涵,还可在教师引领与学生独立分析下,探讨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阅读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字、词,并做到对各类语法以及表达技巧的有效把握,促使学生文字感知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还可起到强化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名家著作,学生可采取精细化阅读方法,感悟文章主旨与情感,还能在深入分析中了解文章结构,并学习写作手法,切身体会课文蕴含的价值观念。

授课描绘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如《观潮》《火烧云》等,教师便可鼓励学生带着想象力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生成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也可在阅读前为学生放映火烧云、钱塘潮壮观场景,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景观描写的印象。在此期间,教师应适时渗透德育,尤其是讲解到“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高的水墙”“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等场景时,教师可加以适当引导,融入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感知到大自然神奇的同时,生成对祖国景观的热爱之情。

除了课内阅读可以渗透进德育帮助学生强化道德素养外,课外阅读也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培养正确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能够使课内外知识更好地结合,需要老师、学生及家长都提高对此项活动的重视程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书籍筛选,依据班级学生年龄、教学目标等引荐相关书籍,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个性化推荐,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对其中不理解的问题、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等给予及时帮助,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视野,还可以通过品味著名的文学作品提升思想觉悟。

(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一方面,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精神意识较为薄弱,动作、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外界的模仿,作为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不少小学生将教师视为心中的榜样或偶像,言听计从,此时的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通过监督、评价等方式规范学生行为,还必须注意自身的举止,抓住小学生在此阶段的模仿性进行言传身教,采取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正面引导与感染,在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推动儿童健康发展。如以前对教师的心理状态考查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心理不健康者步入教师行业,对学生尖酸刻薄、冷漠,往往采取极端的手段进行惩罚,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情压抑,甚至还可能产生厌学、孤僻、对学校产生恐惧等异常心理,阻碍学生正常身心发展。倘若教师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友善地与学生交流,面对生活积极乐观,学生也会拥有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愿意和教师分享生活、学习,相互彼此成为朋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保证自己的情绪及态度,并且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遵循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差异性、阶段性等,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或者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课堂的重难点,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和德育。

(七)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具体说来,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合理地加入德育内容,创造科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更为深刻地感知其中的思想内容,保障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德育。在当前阶段,教师要注重利用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资源,在课堂上播放以便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该种情境下进一步体会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或深刻哲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如在学习有关长征题材的课文时,可以展示长征的路线图和行路时的艰苦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设定的情境中,并设置角色扮演,让学生想办法通过雪山、草地等环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当时的艰辛生活,并播放相关视频,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借此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挖掘课本中的教育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并且身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