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感,彰显课堂魅力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22-11-24郭晓花
郭晓花
(甘肃省灵台县西屯中心小学,甘肃 灵台)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当下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尽管语感的培养并不是最近才提出的话题,但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语感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达到相关的课程要求。作为基于语言、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手段,学生语文语感的提升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具有帮助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语感的提升具有重大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得知,部分教师对语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在实际教学中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语感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学生在语文理解上仍存在问题,在阅读文章时无法产生属于自己的观点,这对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感对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特别是对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其将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
(一)进行实践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是其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教学目标,并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尽管人从出生起就已经具备了各种各样的潜能,但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激发出来,为此,在语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积累,并在写作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通过合理方式,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开发。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一文时,教师可将文中的内容向实践表演进行转化,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文中情节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最为重要的手段,其含义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逐渐形成语感。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与鉴赏能力的提升,侧面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教学的重视。在语感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是其中的关键。由于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应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习《去年的树》一文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并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发表读后感,这对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影响。
(三)培养逻辑思维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逻辑思维水平,而逻辑思维和语言水平具有密切关联,只有严谨的思维,才能够使学生的语感更为敏锐,因此,在进行语感教学时,应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重点讲解,并梳理文中的思想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课文中的生字向学生进行讲解,还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文中角色进行分析,同时要结合实际状况对教学方式及时进行调整,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形成语感。此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教师教学培训
一般来说,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感,才能够让语感教学更为有效,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面临新旧交替的问题,为了使语感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符合当下的发展潮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相应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自身的语感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使自身的语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进而更符合当下的时代发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五)鼓励大胆想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思维,同时具有较强的外界事物接受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感悟能力,但语感上的发育就较为缓慢。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对课堂内容进行表达,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不会叫的狗》一文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在阅读中体会语境,并为其续写结局。《不会叫的狗》的作者为本文提供了三种结局走向,可供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其续写第四种结局,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六)创设多种形式
学生的语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更不是先天拥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培养的,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关语境,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断激发自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力,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纸的发明》一课时,可以了解到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用来记录文字信息的方式,通过文中内容可以了解在造纸术发明前人们记录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造纸术自身的技术优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为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
(七)重视语言训练
在语感的培养中,需要重视对语言的训练,而语言的训练强调积累,因此字词学习是训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基础,通过让学生掌握字词的用法与相关含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时,就可以对生字生词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将其用法和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而语言训练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描述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感。相比单纯的阅读,朗读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具备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朗读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记忆,还要对文章中的情感有所体会。例如,在《火烧云》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进行提问,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随后讲解该文的朗读技巧,使得文章朗读能够更具情感。
(八)加强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在学生语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够通过最为基础的方式,将相关范例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使学生渐渐掌握朗读技巧,不知不觉间形成相关认知,有利于对语言的表达。学生在背诵时能够更好地巩固对文章的记忆,通过熟悉文本的方式,更好地积累语言知识,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背诵时,需要确保其学习量,为后续的活学活用打基础。
(九)重视语文积累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需要重视对内容的积累。在课内,需要对经典进行品味,同时也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由于单元主题是神话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是中外神话中的人物,这些神话故事中所描写的角色虽然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却更具有人性,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神话中的人物,分析不同神话人物的故事所要传达的精神。
(十)学会迁移运用
语感具有理解与造型的作用,学生能够借此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并尝试对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调整,进而使自身遣词造句的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在学生语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迁移运用的因素。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考虑让学生对文中的句式结构进行模仿,并通过迁移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例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模仿作品中的段落进行迁移写作,在实践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感。
三、小学生语感培养实例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环节,阅读在课堂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因此,通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感,这是学生语感培养的最佳方法。语感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还要依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因此,在课上教师应尽可能多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课文的阅读中,以代入课文的语境之中,并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让课文内容更为立体和具象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文中的内容在不知不觉间感染学生。
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对北京春节时的各种习俗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课文中与春节习俗相关的内容,同时对课文中的部分关键字词进行讲解。例如,文中第6自然段描写的是“过小年”的习俗,可以对这一段中的动作描写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春节前夕人们的忙碌景象,为了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做足各种准备。而到了第8自然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除夕的热闹景象。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有生活才会有体验,只有拥有感性积累才能够具有理性的语言。语感的敏锐除了要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揣摩外,还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学相结合,也就是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要在头脑中将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再现,巧妙将语言和生活进行关联,从而感受其内涵。
《北京的春节》一文对春节期间北京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写,而春节作为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学生或多或少能够与文中所描写的春节景象产生共鸣,并从中感受到所传达的情感。从各色小吃到各种物件再到各种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北京“年味”时,也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人情味,再将其带入学生自身的生活中,从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氛围。
课文的每一个语句都能够为学生带来余味,文中的内容也会留下余意,这些都是文中作者为读者所留下的想象空间,也是作者意念的空间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捕捉文中语句为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并设置情境,引入联想与想象的节点,通过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与补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联想出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更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北京的春节具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从文中对民俗的各种描写联想到自己身边的经历,从各种小吃到各种玩具,这些物件或多或少也能够让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于春节的记忆。语感和想象具有密切关联,在语感训练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联想,并开展丰富的想象,再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设想文中人物的语言,从而让作品中的内容更为立体,更具有代入感。
此外,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阅读外,还要重视对写作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并是对阅读内容的巩固。在《北京的春节》阅读完成后,是教师可安排读后感的写作,既能够让学生表达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感,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可谓一举三得。
在语感的培养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因为对语言的感受是语感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说话时,人的语速、语言和语调的变化都是情绪的外在体现,一个简单的语气助词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因此需要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含义,借助精准的表达与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聆听的能力,感知课文中的美感和情感。教师在朗读《北京的春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语气感知文中所描绘的氛围,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对春节的情感。
除了倾听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朗读,而朗读对感受语言与深化学生语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的课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优势,通过节奏和语言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感。在《北京的春节》中,可以使用合适的语调进行朗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春节景象,逐渐代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另外,语感源于交流与对话,因此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开展情景对话活动。在《北京的春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就文中内容开展相关的情景对话,从而在基于课文内容的情景对话中逐渐提升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并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此外,教师应重视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丰富教学形式。在语言训练上,需要重视朗读背诵和语文积累,以及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最终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