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2022-11-24靳喜阳
靳喜阳
(甘肃省永登县中堡镇罗城滩小学,甘肃 永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完成现代化转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对小学语文现代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应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出符合学生阅读特点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本文通过对新课改提出的任务与目标以及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的桥梁,是对人文关怀的一种思想启蒙。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眼界,还能获取大量的外界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滞后以及教学刻板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基于对学生年龄和学习习惯的考虑,通常都会采用板书教学,在黑板上将课文中重要知识点标写出来,让学生各自阅读,结合自己的阅读领悟,掌握课文知识点。这种阅读方法的优势在于,能让学生自己对文章有初步的见解,提高阅读思考能力;不足在于,因为部分学生的感知能力不足,达不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也无法形成对文字积极的驾驭能力。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媒介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子设备的使用上,而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的阅读兴趣非常低,造成整体培养策略的失灵。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文本内容,积累大量阅读素材,为日后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认识万千世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共情能力,了解世界的多元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目标埋下伏笔。
二、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改变教学主体
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化,任课教师在采用完善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积极健康发展,同时采用创新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在进行有效互动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专心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提升学习质量。教师在开展教学内容时,还应该转变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行语言逻辑分析的能力。保持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课堂探究以分组讨论的模式展开,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题目,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以教师命题、学生答题的形式展开师生互动。
结合情境教学独特灵活的特点,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合理利用情境导入,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助力,将刻板的文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案例相结合,调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化。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效率,指导学生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小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教师从课文的核心观点入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总结全文大义。教师对文章的层次进行划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由浅到深地进行学习与理解,并通过对文章人物思想、行为的分析,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并结合文章所描绘的各种自然风光,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正如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昭示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结合这一规律,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物的方式向幼儿展示陌生的知识点,提高其接受程度。这一方式的应用不仅贴合学生理解的规律,更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事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学习中,将大自然的奇特风光引入教学中,通过情境的设置,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云的形状,并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判断,最后在课后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改革推进后,小学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学习《称象》一文时,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提前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视频文案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最后再回到课本上,声色并茂的教学方式能最大化地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对语文课堂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再提出针对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全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融入情境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诠释课文主旨,实现趣味阅读,让学生的情感融入第一人称的角色里,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情感与宗旨。因为情境模拟活动的趣味性极强,学生将会全神贯注在阅读当中,有效维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障阅读质量,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质的提高。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抽一位同学上去提问:“如果你和妈妈走散了,此时你迷了路,你将会怎么办?”引发学生在情境中的思考,再引入本文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情境带入课文中,想象在野外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自己脱离困境,建立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
(二)丰富实践练习方式,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学习的成果具有极强的延续性,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巩固。老师可以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优质的阅读环境中成长。语文阅读不是机械性的学习形式,而要学会灵活思考,因此,老师应该因材施教,灵活布置课后作业,注意转变形式。老师应准确把控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将课堂学到的阅读知识融入生活当中,设置练习,灵动学习,达到巩固知识的成效。
例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教学时,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思乡之情。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一件家乡的代表物品,下次上课时,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件物品能让自己感觉到家乡的气息呢?对自己而言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以此来共勉大家阅读的情怀。
(三)发扬质疑精神,克服盲目从众
以质疑作为阅读的突破口,带着疑问去阅读文章。学生有疑问,说明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过文章,并且有进一步的思考,所以在教学当中,老师应该以质疑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主导学习的开展,利于自身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例如,在《丑小鸭》一文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丑小鸭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丑小鸭最终能变成白天鹅?如果丑小鸭没有经历这些挫折能变成白天鹅吗?为什么最后丑小鸭的感受是难为情和幸福呢?为什么不是骄傲的情绪呢?老师用提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索,有效地保障阅读质量,也能让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和阅读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积极创新,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三要素分别是粉笔、黑板、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教学内容形式的转变,需要语文教师改变原有固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来加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文字学习与文本阅读是不够的,为了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授叙事类的文章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音乐、旁白等来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自主表演和朗诵,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播放Flash制作的动画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荷塘月色之美,调动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学习兴趣,体会作者朱自清含蓄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领悟旧中国时期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五)结合课程改革,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基于新时代教学,任课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导向,层层深入引导小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全面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以此多层面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第二单元中,四篇文章都属于寓言故事,任课教师可就文章中的关键角色进行提炼,引导小学生对不同角色进行感悟,比较其中的不同,并以此准确把握文章主要的写作手法,既能多层面感悟语文的魅力,又能基于深层理解把握语言主题。
《守株待兔》中的主人公是农民,并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人物塑造,使小学生能通过其言谈举止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陶罐与铁罐,作者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塑造,基于人类的视角阐述问题。《美丽的鹿角》主人公是一头鹿。《池子与河流》主人公是自然景物。任课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模拟化情境,通过扮演对话的形式开展,以此揭示文章内涵,使小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寓言故事的特点,并彰显寓言教学的特性。
在诸多寓言故事的教授中,多采用拟人、夸张、借喻、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是对故事情节的完善与组织,也是对人生哲理与现象的升华,使小学生感受到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简化教学语言以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循序渐进带领小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现阶段的言语积累尚浅,对寓言故事背后的哲理难以读懂,因此,任课教师借助比较阅读的方式丰富教学内涵,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教学效果,帮助小学生把握主旨大意,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以致用。
(六)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熏陶,增加学生情感体悟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着。现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师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现历史的优良风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归属感。如在山水田园诗句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所营造的山水田园的乐趣,生动形象地展示诗人陆游的超凡与洒脱。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是辅助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辅助性是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学生,通过学习来理解课程内容中表达的表面意义和内在含义;人文性是通过悠久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拓展学习视野,强化文化内涵。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结晶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吸取其中的精髓,抛弃其中的糟粕,传承爱国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能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进行熏陶,并展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现如今,西式的快餐、外国的动漫元素充实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结晶与现代学生的距离更远,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强化爱国的民族精神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对其展开情感教育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结语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贯彻于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当中,老师应该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与实践。总体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授课中尤为重要,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感知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向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