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及保护建议
2022-11-24田友山寿县八公山国有林场安徽淮南232200
●田友山(寿县八公山国有林场 安徽 淮南 232200)
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布于全县的古树名木是寿县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调查发现,目前寿县古树名木数量少,且生存现状堪忧,古树的保护和复壮工作已刻不容缓。
1 寿县古树名木的分布现状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江淮分水岭北侧,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县、金安区毗连,北和凤台、颖上两县接壤。寿县辖25个乡镇、279个行政村,总人口137万,全县土地总面积29.48万公顷。寿县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混交地带,人工栽植的森林植被有杨树、水杉、法梧、香椿、樟树、柳树、松柏类、刺槐、柿树、银杏等。
调查方法为逐乡镇、逐村、逐株调查,共调查古树45株,其中2株死亡。目前,43株古树经省、市、县人民政府分别认定公布,其中一级古树7株,二级古树2株,三级古树34株。按树种分:银杏14株,黄连木5株,麻栎9株,皂荚3株,圆柏2株,柿树4株,侧柏1株,槐树1株,杜梨3株,榔榆1株;按树龄分:树龄500~1000年7株,树龄300~500年2株,树龄100~300年34株。按区域分:乡镇15株,村28株;按生长位置分:单位庭院3株,寺院12株,其他如宅基、农田、路旁、荒野、坟地等28株。生长在古城内的古树共有15株,占全县古树数量的34.9%,这些古树分布在报恩寺、清真寺和孔庙。其中,孔庙内的2株银杏树龄740年,报恩寺内的2株银杏树龄600年,清真寺内的3株银杏树龄 600年。
2 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
寿县这些年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部分客观因素影响,现存古树生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长衰退,个别树体已经死亡,还有不少古树濒临死亡,原因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2.1 立地条件较差
生长在大顺镇长岗村坟地上的1株200年树龄的麻栎在调查时已经死亡,经调查,该地地势低洼,树木四周又都被水稻田包围,1991年经历了一次洪水淹没,导致生长不良逐渐衰弱死亡。生长在古城内的古树名木也受到立地条件的影响,古城内楼房林立,房屋密集,古树生存空间受到抑制,如报恩寺内2株千年银杏生长院落空间狭小。生长环境差,有些古树根盘周围地表被石块或水泥覆盖,土壤板结,透气、透水性差,不利于古树的生长,如文化馆内2株树龄740年的银杏,根盘只有10 m2大小,周围全被石块和水泥地坪覆盖,2018年6月中旬的高温干旱使2株古树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叶片萎缩凋落,根部萌条也部分枯萎,清真寺内1株600年树龄的银杏也面临相同境遇。
2.2 自然因素影响
受人为、环境及自身遗传因素等影响,古树的生命力逐渐衰弱,抵抗台风、冰雪等恶劣天气的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折干、倒翻而导致古树的死亡。此外,古树树冠高大,容易遭雷击而烧伤,缺乏避雷等保护设施。
2.2.1 病、虫危害较重 文化馆内的槐树受到蛀干性害虫如天牛、小蠹等的严重危害,树干布满虫孔,一部分枝干已经死亡。生长在乡镇的4株黄连木和3株皂荚同样受到蛀干害虫的危害。这些受害树木会逐渐被蛀空、腐朽,树体内养分、水分的运输受阻,导致生长衰退。此外,还有食叶性害虫危害等。
2.2.2 创伤致树势衰弱 1株皂荚在主干分支处因修枝不规范,年久形成漏洞,目前已经得到修补;古城内有11株银杏古树,其中有9株已产生漏洞或树皮缺损,其中,生长在清真寺内的1株银杏树干树皮剥落,主枝劈裂。
2.2.3 雷击等破坏 雷击对古树威胁很大,据统计,县城内报恩寺、孔庙、清真寺有6株银杏古树曾受到过雷击,占总数的1/2以上,造成古树树干和枝干断裂或劈裂,树势逐渐衰弱,如报恩寺内1株600年树龄的银杏和清真寺内1株600年树龄的银杏,因受雷击导致主干断裂,树皮几乎全部剥落,仅剩一主枝勉强生长。风灾也对树木造成破坏,2008、2009年的两次大风致古城内银杏古树枝干多处折断。
2.3 人为损害
古树名木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人类活动频繁导致根系裸露、土壤板结;生长在路边、庭院的古树由于路面硬化,使根系生长受到影响;人为的挖根、剥皮采枝等,均影响古树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由于保护意识薄弱,古城内的雌性银杏因每年随意采摘果实,导致枝断梢折;孔庙大门前的2株银杏因西大街扩建时采取的措施不当,致其枝干枯萎,生长衰退;清真寺基建施工时将石灰发酵池建在一株银杏树旁,导致银杏树枝干大部分枯死。还有行人和游客的保护意识不强,游玩时踩压等。
2.4 技术资金匮乏
目前寿县尚未成立专门的古树名木保护机构,对诸如树洞修补、复壮等技术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支持,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养护难度加大。
3 古树名木保护建议
3.1 成立专门保护组织,依法保护
一是成立古树名木专门保护组织,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各项工作。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县、乡两级政府共同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方案。统计古树名木数量,划定区域,依法治理砍伐、移植、转让、买卖古树名木的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有损古树名木的行为,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
3.2 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一是进一步挖掘寿县古树名木文化内涵和历史,通过撰写地方植物志等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唤起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二是通过电视、报刊、公众号、抖音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古树名木的社会价值和保护古树的重大意义。三是通过世界森林日、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大力开展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了解古树名木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去。
3.3 深化古树名木制度改革
一是深化林长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五个一”管护机制,即“一树一长”“一树一技”“一树一警”“一树一员”“一树一策”。二是进一步完善对古树名木身份证管理制度,实施挂牌建档,对古树名木逐一挂牌保护,落实养护责任到个人,签订养护责任书,使古树的日常养护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建立考评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级保护机构管护责任落实情况、古树名木的长势和生长环境进行定期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全县。
3.4 加强资金保障,促进管护措施落地
建议把古树名木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性施工项目经费;在古树名木所在区域选定一名管护人,负责日常管护工作,每年对管护人、树木补贴一定费用。
3.5 科学制订保护方案
历经千百年的生长,古城内的古树名木生长大多存在衰退现象,有些甚至濒临死亡,亟待抢救和复壮。进一步完善“一树一策”保护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省内外古树养护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每一株古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调查,针对不同树木采取科学养护和复壮方案,如设立围栏、支撑搭建、灌溉与排水、除草保洁、复壮施肥、整形修剪、树体防腐、填充修补、防治病虫害等,并由专业人员对各类古树名木按照方案进行个性化养护,促进古树名木复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