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以核心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策略与研究
2022-11-24张红艳
张红艳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东华小学,甘肃 平凉)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而达到全面减压的效果。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进,教师也应当针对“双减”做出一些努力,坚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当前的教学模式,争取能够在减轻学生总体学业压力的情况下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水平。“双减”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降低,学生无法通过课外辅导来提升学习水平,因此,“双减”政策实际上给课堂效果的提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推行在当今社会十分必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课外辅导班层出不穷,这一现象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导致了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初衷,实际上与我国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在“双减”政策下,原先的课堂模式与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进行课堂改革,革新课堂教学形式,从而保证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在本文中,也将围绕小学数学课堂的革新策略做出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一、小学数学课堂传统模式的特点与问题
实际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小学数学课堂的传统模式大致上可以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六个字来笼统地概括。而小学数学内容对儿童来说,可能理解起来也比较复杂,很多时候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效率不高,数学能力的提升往往都是靠着周末大量的课后练习以及课外辅导班来完成的,实际在课堂中获得的非常少。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由于数学在小学的总体科目中属于难度大、趣味性低的科目,学生对数学课往往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而教师普遍只是针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的阐述与教学,而并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也就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够进行信息的对接。虽然老师在讲述知识,但是学生并不愿意认真听讲,而且按照教学大纲讲解知识点而后讲解习题的授课方式过于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一部分教师会将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浅显地锁定在卷面成绩上,一味地关注学生成绩是否提高,以提高成绩为第一目的,在考试结束之后也往往只针对错误内容进行解题步骤上的讲解,很少进行举一反三以及思维的扩充,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几道习题上,无法形成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达到成绩提升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二、“双减”政策下应当如何实现课堂改革
(一)摆脱教条化教育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过分教条化,无论是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都限定在了固定的框架之中。教条化教育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学生来说不够亲切,同时也缺乏趣味性,这样的教条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无法提起兴趣,也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层面,更偏向于成人化。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更有趣味的讲题方式与举例方式来讲解课本知识,尽量不要出现照着课本念文字这样的情况,因为小学生普遍对文字内容缺乏敏感性,而对具体事件的记忆却更为深刻。
例如,在讲解方程中如何设置未知量时,可以设定非常有趣的应用环境,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讲述有关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从教育内容上说,教师作为传道、授业之人,不应该只是把知识局限于课本内容上,可以针对当前学生的年龄段,给他们讲解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九章算术》中的趣味数学题。用一些能够锻炼思维、拓展能力的课外题目来开发学生的大脑,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与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二)简化教学的复杂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脱离小学生实际智力发展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能力,以及对当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应用情况。很多时候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对于知识的教授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只有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小学生的思维当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对教学内容也应当尽量简化。这里的简化,指的并不是将教育内容的难度简化,而是应尽可能地简化表达方式。例如,在小学乘法的教学中,有些学生难以建立乘法的概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如使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或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生活案例的分享并尝试计算,从基础的加法入手,在加法基础上建立乘法概念,并且让学生在经过自己尝试后再得到正确答案。首先自己发现问题,最后再由老师讲解,这种课堂授课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三)抓住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几乎全部来自课本知识,而小学数学内容是相对比较浅薄的,这也会导致一个问题频繁出现——小学内容与初中内容脱节。有很多小学生在正式进入初中之后难以适应初中数学内容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小学获取的数学知识面太窄,数学思考能力较弱,从而导致面对相对复杂的初中问题时无从下手。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形成自主判断、思考的能力,使用一些能让学生切身参与其中的方式。例如,在教授“因数与倍数”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确认组员和组长,将组员当作因数,组长当作倍数,这样的比喻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树立一个思考的榜样,引导学生在下次遇见数学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行转换角度并进行思考,通过循序渐进和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总体教学质量。
(四)巧设练习题目,巩固学习成果
“双减”政策的要求就是作业数量与强度大幅度降低,但即使作业内容减少,作业质量标准却不能放宽。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后习题进行严格的筛选,在保证数量符合规定的条件之下尽可能地加入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保证学生的课后作业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扩展习题的知识涵盖面,将绝大部分的课堂知识凝聚在课后作业之中。教师在出题过程中应当防止出现作业知识点单一或是难度过低、过高等情况,让课后作业真正发挥及时巩固的作用。
而教师对课后作业也应当做到及时批改,整理信息,可以制作一个课后作业反馈本,总结学生普遍的易错点与掌握得较为熟练的部分,并在下一次课堂之中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对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则可以在之后的课堂中简单略过,合理分配课堂的侧重点,为薄弱知识点的学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及时矫正错误,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的作业机制才能够将课堂内容和作业真正串联起来,让作业成为学生提升的利器,而不仅仅是繁重的课后负担。合理利用作业才能够真正发挥作业本身查漏补缺的作用。对于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步;而对一些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学生,教师也应当及时地进行帮扶,寻找原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改善与提升。
“双减”政策是针对目前教育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做出的改进,然而教育问题却不仅仅是通过政策施压就能够解决的,这其中还需要学生、教师、家长的多方面努力。在课堂教育方面,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顺应时代变革,寻找更加有趣、有效的教学模式,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要目的,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进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