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策略研究

2022-11-24范懋炜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区域化学徒育人

范懋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明了新阶段职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了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重要性,力求在学徒制改革中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归纳总结现阶段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有益经验,以区域化建设为推手,对既有经验和试点成果采取区域化推进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扩大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实现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全面推广。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应运而生。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内涵

中国特色学徒制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而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依托政府、企业、高校,实施校企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的策略,帮助学徒拥有双重身份,实现工学交替,谋求在岗成才。进一步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旨在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本质是学徒制。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基本要素

中国特色学徒制主要包括四大基本要素:政府、企业、院校、学徒。政府促进、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四位一体”模式,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其中,学生为“四位一体”的中心,政府、企业和高校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统筹作用,从宏观层面保障学徒制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权益保障和经费支持等政策供给;企业与学校要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对学徒培养模式进行动态调整,并对学徒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资源协调、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等工作,用明确的专业标准辅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特征

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规范的共性。中国特色学徒制有其自身的“标准链”,基于标准开发与使用的观念,各区域均用严密的等级制度划分学徒等级。逐级获取职业等级证书的形式,使学徒在技艺技能学习期间能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学徒可以在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下学习技艺和技能,“小学徒”变“大工匠”指日可待。二是多样的个性。要实现为不同区域经济服务,就必须具备多样的个性。首先是学徒,学徒不仅包括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还可涵盖企业员工和各行各业的人员;其次是层次,学徒制的层次体系在深入推广下更为多样,包括技术层次和学历层次等;最后是合作模式,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开展协同合作,多元合作模式不拘一格。三是融合的特性。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统筹规划,要求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相互合作,深度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各部门通力合作,合作效率和合作质量大幅提高。融合的特性为谋取合作共赢提供了更大可能。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现状

中国特色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历时较短,近年来在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不够深入、运行体系有待健全、实施标准还未明确、评价考核浮于表面、保障措施尚未完善等。

(一)教育理念不够深入

中国特色学徒制继承和发展了学徒制,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这一创新发展的学徒制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职教改革背景下,虽然中国特色学徒制已经历了试点改革,逐步过渡到区域化推进阶段,但仍然存在教育理念不够深入,对其重要性及时代价值不够了解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缺乏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的教育理念尚未更新,不能用系统思维做好教育理念重构,导致区域化推进过程陷入困境。

(二)运行体系有待健全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推动,相应的运行体系建设必不可少。但就目前而言,运行体系建设较为滞后,致使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学徒制的实施效果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忽视了区域化推进体系建设,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缺乏相应的机制建设,如协同育人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支持激励机制等。

(三)实施标准还未明确

中国特色学徒制目前得到了初步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中国特色学徒制标准尚未确立的问题。由于缺乏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的标准,在具体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工作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等没有明确规定,也就缺乏相应的规范和依据,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开展无章可循。区域化推进时,不同地区、学校、专业以及行业之间的标准不统一,致使学徒制的培养质量无法保障。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专业繁多,确立中国特色学徒制标准的工作量较大,在短期内难以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从事中国特色学徒制标准建设的相关专家学者缺乏相应的人力和资源支持,致使中国特色学徒制标准的确立滞后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和区域化推进。

(四)评价考核浮于表面

评价考核是考察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成效的有力举措。但是目前评价考核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疏忽对学徒制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对实施结果缺少反思和改进。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区域化推进过程中,相应的考核没有贯穿全过程,以及对学徒制工作的评估缺乏系统化评价体系、评价考核不严,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

(五)保障措施尚未完善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如组织保障、管理保障、质量保障等,但现阶段的保障措施还存在诸多不到位的地方,无法保障区域化推进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的保障体系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措施缺位,各个相关方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进程受阻。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实施策略

为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发展,在了解其基本内涵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路径选择为指导,针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特点,提出以下几个实施策略。

(一)理念引导,深化教育理念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应统一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教育理念。对学徒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应把学徒自身能力成长摆在重要位置,理性认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时代价值,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政府在区域化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进程中,应积极营造深化教学理念的宏观环境,强调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重要性,加强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统筹协调。学校应积极了解当前学徒制发展的前沿教学理念,深化校企融合,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起来,为双主体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是一体化的育人活动,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谋求教学共识,才能最大化发挥教育教学作用[1]。

(二)多方联动,健全运行体系

多方联动,健全运行体系,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一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作为学徒培养的教育主体,为达到最佳协同育人的效果,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全方位育人的成效。二是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在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中,日常沟通交流非常必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使协同育人过程中各方交流通畅,大大节省时间和效率。三是建立支持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有着积极作用,在正向激励的作用下,协同育人主体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和积极,育人效果也更好。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机制建设并非一成不变,持续有效的优化改进机制尤为重要。做好动态调整,灵活根据教学形势和现状改进各项教学活动,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制度建设,明确实施标准

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广中至关重要。面对当前制度层面的不足,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制度标准,进一步规范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要求和细则,可以促进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做好组织制度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关系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更有凝聚力。二是做好专业课程制度建设。专业课程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的载体,应明确规定职业素养课程和岗位课程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三要做好学徒培养管理制度建设。对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的管理是难点,在制度层面确定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标准和要求,如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有助于学徒更好地训练和达标。四是做好岗位达标制度建设。分门别类地做好岗位达标制度,使不同专业和岗位的学徒在成才过程中有章可循,可促进学徒更好地成长,符合岗位要求。五是做好考核制度建设。对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的全过程进行考核,需要依据相应考核制度而进行,考核制度要兼顾学徒的专业知识、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岗位技能等,在明确的考核要求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徒查漏补缺,最大化提高学徒的学习成效。六是做好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重要内容,发挥保障制度的基础保障作用,使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在制度层面获得保障。

(四)质量管理,落实考核评价

对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的质量管理需要重视,在落实考核评价的策略方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是核心。“多元主体”之间的考核重点和难点应有所区别。政府对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考核,应立足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长远发展目标,遵循学徒发展的长期规划,重点考核学徒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学校作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的重要主体,对学徒的考核评价指标应力求多样,不仅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关注学徒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关注学徒学习和考核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徒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学徒本人对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可做出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达到对所学专业和技艺的深度理解。此外,引入专家、社会、行业、企业的评价,也会对提高学徒培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取得区域化推进的成效。

(五)整合力量,完善保障措施

对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还应整合多方力量完善保障措施,保障各项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考核评价的落实。在具体做法上,应重点在保障措施方面予以人力和物力的支持,确保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区域化推进有着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推进工作环节中的各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建立工作小组,落实好学徒制开展的责任分工。在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保障方面,应加大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相关机制和制度的研究力度,可通过成立专家委员会,提升福利待遇、加强经费支持,让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研究中。在考核评价方面的保障措施,应注重对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系列活动的公平公正考核,严把考核评价关,用严密的考核保障措施,确保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性推进的高效落地[2]。

总之,区域化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实现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已成为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区域化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过程中,应结合学徒制实施的具体情况,遵循学徒制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好中国特色学徒制区域化推进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做好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理念引导,深化教育理念;多方联动,健全运行体系;制度建设,明确实施标准;质量管理,落实考核评价;整合力量,加强保障措施等,扩大区域化建设的辐射面,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又好又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化学徒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魔术师的学徒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